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态脆弱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3078912
  • 作      者:
    作者:苏敬//朱琳//李士美//吕玉娟|责编:卢蓓蓓
  • 出 版 社 :
    河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2-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选择山西省忻州市作为研究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探索生态脆弱矿区生态保护修复与环境污染协同治理路径。围绕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分别对忻州市自然保护地管理现状、水土流失情况、生物多样性建设、矿山环境问题以及环境质量现状、主要污染源污染特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全面分析评价,识别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短板和突出问题,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内涵,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标准保护为导向,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化推进,确定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的目标和指标,提出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的工作思路、技术路线、工作内容,从“重点保护”“全程防控”“生态治理”和“最严监管”等方面针对关键问题和关键区域提出主要任务和措施,研究探索了生态脆弱矿区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质量改善协同治理的实施路径,讨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展开
目录
1 引言
1.1 生态脆弱矿区的概念与内涵
1.2 生态脆弱矿区的形成
1.3 生态脆弱矿区的特征与面I临的问题
1.3.1 基本特征
1.3.2 面临的问题
1.4 生态脆弱矿区的现状分布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流域及水文特征
2.1.4 气候气象特征
2.1.5 资源禀赋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行政区划
2.2.2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概况
2.2.3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概况
2.2.4 文化旅游资源
2.2.5 矿山开发情况
3 生态状况评价
3.1 生态功能分区
3.1.1 主体功能区划
3.1.2 西省生态功能区划
3.1.3 城市总体规划
3.2 生态保护红线
3.3 生态现状评价
3.3.1 自然保护地体系
3.3.2 水土流失
3.3.3 生物多样性
3.3.4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3.3.5 地质灾害情况
3.4 存在生态问题
3.4.1 生态环境脆弱叠加矿产资源开发增大生态保护压力
3.4.2 水环境水生态问题恶化
3.4.3 水土流失治理形势严峻
3.4.4 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3.4.5 生物多样性保护刻不容缓
4 环境状况评价
4.1 环境功能分区
4.1.1 大气环境功能分区
4.1.2 水环境功能分区
4.2 环境质量现状
4.2.1 环境空气质量
4.2.2 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4.2.3 土壤环境质量
4.2.4 声环境质量
4.3 主要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4.3.1 废气污染源
4.3.2 废水污染源
4.3.3 固废污染源
4.4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
4.4.1 给水工程
4.4.2 排水工程
4.5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5.1 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仍然突出
4.5.2 环境质量改善难度较大
4.5.3 环境基础设施有待建设
4.5.4 环境风险控制仍需强化
4.5.5 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尚需加强
5 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路径
5.1 生态修复的重要理论与技术
5.1.1 重要理论
5.1.2 重要技术
5.2 守住自然安全边界
5.2.1 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
5.2.2 建立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
5.2.3 强化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
5.2.4 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5.2.5 促进重要湿地空间保护与修复
5.3 持续推进重大林业生态工程
5.3.1 建设滹沱河源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
5.3.2 推动汾河上游水源涵养暨生物多样性保护
5.3.3 推进晋西北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建设
5.3.4 建设黄河廊道生态文化景观
5.3.5 恢复和构建完整的农田防护林体系
5.3.6 推进森林防火体系建设
5.4 深化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5.4.1 强化绿色矿山创建
5.4.2 实施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和复垦利用
5.4.3 强化尾矿库污染治理
5.5 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5.5.1 强化生态建设
5.5.2 统筹布局生态和生产空间
5.5.3 加强监督管理和动态监测
5.6 扎实推进流域建设
5.6.1 着力保障水资源安全
5.6.2 积极开展水生态修复
6 环境质量改善实施路径
6.1 环境质量改善的基本原则
6.2 提升城市空气质量
6.2.1 调整产业结构
6.2.2 优化能源结构
6.2.3 工业企业污染治理
6.2.4 散煤治理
6.2.5 大气综合污染防治
6.3 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6.3.1 保障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
6.3.2 狠抓工业污染防治
6.3.3 深化黑臭水体整治
6.3.4 加强水环境日常管理
6.4 推进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防治
6.4.1 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
6.4.2 严控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环境风险
6.4.3 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
6.4.4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示范
6.5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6.5.1 提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
6.5.2 危险废物规范化处置
6.5.3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6.5.4 开展塑料污染防治
6.6 环境风险防范规划
6.6.1 严格环境风险源头防控
6.6.2 遏制重点领域重大环境风险
6.6.3 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6.7 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
6.7.1 提升生活污水处理水平
6.7.2 实施生活垃圾治理攻坚
6.7.3 打造绿色宜居生态空间
6.7.4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6.8 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规划
6.8.1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6.8.2 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6.8.3 强化重点行业节能降碳
6.8.4 增加生态系统碳汇
6.9 协同生态环境监测监管
7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1 生态产品价值的概念与内涵
7.1.1 生态产品
7.1.2 生态产品价值
7.2 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挑战
7.2.1 对生态产品价值的社会认识有待提高
7.2.2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亟待夯实
7.2.3 生态产品产权制度尚不健全
7.2.4 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仍处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