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脾胃病经方临证集要
0.00     定价 ¥ 8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27015
  • 作      者:
    编者:蔡淦//凌江红//丛军//陈萌|责编:陆纯燕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7-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以病类方,分别对胃痞、胃痛、胁痛、呕吐、腹胀满、腹痛、泄泻、便血、黄痘、便秘等常见脾胃病病证,按照六经辨证的方法对经方进行分类整理解说。每一首经方均从重点原文、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功效、现代临床应用方面分别进行阐释并有相应医案和按语。内容贴近临床,通俗实用。 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教师学生、西医学习中医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参考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胃痞
  胃痞病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其他原因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
  《黄帝内经》之痞、满、痞满、痞塞,《诸病源候论》之八痞、诸痞均包含胃痞概念,涉及西医学中慢性胃炎、胃神经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表现者,均可以胃痞论治。《伤寒论》对胃痞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六经辨证重在太阴、阳明二经,虚多太阴,实则阳明。
  1 太阳胃痞
  ● 桂枝人参汤
  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63)
  病因病机: 太阳病表邪未解,误用攻下,损伤脾阳,气机不利,表里同病。
  辨证要点: (表邪未解+脾阳虚+气结)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不解。
  功效: 表里同治,益气温中解表。
  现代临床应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等兼有本方见证,以及胃溃疡、急慢性胃肠炎等属中阳不足者,兼表与否皆可用之。
  医案: 霍某,女,63岁。素有脾胃衰弱之证,因感寒而身冷发热,头痛无汗,心下痞满,渐至不欲进食,腹痛肢厥,脉象沉微,舌苔滑润。此乃脾阳素虚,外邪转内陷。由于脾阳不运,故痞益甚,而下利不止。为今之治,宜疏散表邪,温健中州。因此桂枝人参汤予之。处方:桂枝10 g,炒白术10 g,野党参10 g,干姜10 g,甘草6 g。服药后,啜稀粥约200 mL,以助药力。服药2剂,身见小汗,而冷热消,痞轻,下利已减。连服5剂,痞消泻止,诸症痊愈。
  按语: 正如成无己所言:“外证未除而数下之,为重虚其里,邪热乘虚而入,里虚协热,遂利不止而心下痞。若表解而下利,心下痞者,可与泻心汤;若不下利,表不解而心下痞者,可先解表而后攻痞。以表里不解,故与桂枝人参汤和里解表。”患者脾阳素虚,加之复感风寒,即为表里同病,切不可因其心下痞硬而误用泻心汤方。故而临证需紧紧抓住表邪未解+脾阳虚这个辨证要点,无论先有外感后入里还是先有里虚寒兼有外感,皆可用之。
  ——刑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 阳明胃痞
  ● 大黄黄连泻心汤
  原文: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病因病机: 阳明病,气分热盛,结于中焦,气机阻滞。
  辨证要点: (中焦热邪+气机阻滞)心下痞而按之濡软。关上脉浮者,多伴有心烦不眠、口干目赤,舌红赤,甚或起刺,苔黄腻。
  功效: 泻热散结消痞。
  现代临床应用: 慢性胃炎、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口鼻生疮、急性咽炎、口腔溃疡,以及精神病、偏头痛等火毒上攻者。
  医案: 王某,女,42岁,1994年3月28日初诊。患者心下痞满、按之不痛,不欲饮食、小便短赤、大便偏干、心烦、口干、头晕耳鸣。西医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其舌质红、苔白滑、脉来沉弦小数。此乃无形之邪热痞于心下之证,治当泻热消痞,当以《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之法:大黄3 g,黄连10 g,沸水浸泡片刻,去渣而饮。服3次后,则心下痞满诸症爽然而愈。
  按语: 本方治心下痞,邪热内陷证。其病机为无形热邪聚于心下,气机不畅。“心下”即胃脘,乃阳明经脉循行之主要部位。胃脘部憋闷、堵塞,按之濡软提示患者正气不虚,多由气机阻滞影响脾胃升降功能而引发。因气乃无形之邪,故只觉痞满而未感疼痛。火为阳邪,上扰于心,则见心烦失眠;下迫火府,则见小便短赤涩痛。此外,尚可见头痛面赤,或目赤而涩,或口舌生疮,或吐血、衄血、口干舌燥、舌红,苔黄浊,脉滑而数,或躁动有力等征象。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本方之特色在于用麻沸汤法,诚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所云:“但以麻沸汤渍服者,取其气薄而泄虚热。”
  ——陈明,刘燕华,李方.刘渡舟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
  ● 附子泻心汤
  原文: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
  病因病机: 阳明热邪,结于中焦,气机阻滞,兼有阳虚。
  辨证要点: (中焦热邪+气机阻滞+阳虚)心下痞,恶寒汗出,手足冷,脉沉。
  功效: 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现代临床应用: 凡热邪内结,而兼阳虚者,如上消化道出血、胃肠溃疡病、肠炎、慢性痢疾、复发性口腔溃疡、沙门菌感染症状、功能性便秘等,皆可应用。
  医案: 严某,男,42岁,2008年2月5日初诊。胸脘堵闷、身冷3日。5日前,出现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经中药、西药治疗后,热退而出现胸脘满闷,身冷,口干,纳呆,大便如常,舌苔黄腻,脉弦细尺弦滑,为附子泻心汤方证。处方:大黄6 g,黄连6 g,黄芩6 g,川附子6 g(先煎),上4味,大黄以开水浸泡,用其汤煎3味,服1剂,证解。尚纳差,予茯苓饮善后。
  按语: 外感病治疗后,表邪入里,化热结于中焦,故见痞满,且解表药损伤阳气而身冷,符合附子泻心汤辨证要点,则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效果明显。
  ——陶有强.冯世纶经方临床带教实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3 少阳胃痞
  ● 小柴胡汤
  原文: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病因病机: 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
  辨证要点: (肝胆郁热+脾虚)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
  功效: 和解少阳。
  现代临床应用: 急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腹泻、便秘、厌食症。
  医案: 范某,女,36岁,农民。素为气血虚弱之躯,劳则短气自汗。半个月前,为情志所伤,肝气郁滞,始仅右手指麻木,继而上延肢体,甚时不知痛痒,夜睡后尤为明显。且两胁胀痛,饮食不思,嗳逆频频,手足时热时凉。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沉细而弦。观其脉症,麻木由肝郁气滞、经络痹阻所致。考麻木一症,有虚有实。气虚血弱,经脉失养,可致麻木。而气滞血瘀,痰饮停宿,亦可阻滞经脉而见麻木。又胁为肝之分野,左右乃升降之道。气机郁滞,升降之路痞塞,阴阳二气不相顺接,故而胁痛肢厥。治当疏肝理气,以达郁木。拟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2 g,黄芩10 g,半夏15 g,党参10 g,甘草6 g,白芍15 g,地龙6 g,生姜6片,大枣6枚,3剂。二诊:麻木止,仍体倦短气,动则自汗。舌淡红,脉沉细。此气血两虚证也,拟当归补血汤加香附治之。
  按语: 柴胡性味辛温,辛者金之味,故用之以平木,温者春之气,故以之入少阳:黄芩质枯而味苦,枯则能浮,苦则能降,君以柴胡,则入少阳矣;然邪之伤人,常乘其虚,用党参、甘草者,欲中气不虚,邪不得复传入里耳!是以中气不虚之人,虽有柴胡证俱,而党参可去也;邪初入里,气逆而烦呕,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呕逆;邪半在表,则荣卫争,故用生姜、大枣之辛甘以和荣卫。
  ——闫云科.临证实验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 大柴胡汤
  原文: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165)
  病因病机: 少阳病,解表发汗未解,邪入阳明,结于中焦,气机阻滞。
  辨证要点: (少阳证+热结中焦+气机不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痞硬,呕不止,郁郁微烦,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功效: 和解少阳,泻热散结消痞。
  现代临床应用: 急慢性胰腺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便秘。
  医案: 张某,男,40岁。患胆汁反流性胃炎1年,在昆明经商期间曾服用许多西药,因效果不显而回故乡治疗。刻下:烧心泛酸,恶心,大便干燥,胃部胀满,舌红苔白而厚,脉滑实有力。投大柴胡治之:柴胡12 g,黄芩15 g,半夏10 g,大黄10 g,枳实20 g,白芍30 g,生姜3片,大枣3枚,7剂,水煎服。二诊:药后烧心泛酸减轻,大便爽,服药期间因食韭菜而泛酸一次。前方加黄连3 g,栀子10 g,再进15剂。药后随访,前症至今未发。
  按语: 大柴胡汤为《伤寒论》少阳阳明合病之方。其主要症状包括胸胁或心下满(痞)、恶心呕吐、郁郁微烦、往来寒热、便秘,包含了少阳枢机不利和中焦升降失司,凡见此类病证,皆适用。
  ——李小荣,薛蓓云,梅莉芳.黄煌经方医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
  4 太阴胃痞
  ● 半夏泻心汤
  原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
  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病因病机: 少阳病,当以小柴胡汤治而误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中气虚弱,寒热错杂。
  辨证要点: (脾阳虚+湿热)心下痞,但满而不痛。
  功效: 寒热平调,健脾消痞散结。
  现代临床应用: 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胆囊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症见痞、呕、下利者,均可运用。
  医案: 张某,男,素嗜酒。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经多方治疗,效不显。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治以和胃降逆、祛痰消痞为主。拟方:半夏12 g,干姜6 g,黄芩6 g,黄连6 g,党参9 g,炙甘草9 g,大枣7枚。服1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又服1剂,则痞利皆减。凡4剂痊愈。
  按语: 半夏泻心汤为少阳病误下所致心下痞而设,后世应用不拘于外感伤寒病,各种急慢性疾病凡见痞、呕、下利者均可运用,诸症不必悉具。本案患者脾胃病日久,中焦本虚,升降失司,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半夏泻心汤症悉具,辨证精确,故药到病除。
  ——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 生姜泻心汤
  原文: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
  病因病机: 太阳病汗后,余邪入里化热,中阳受损,水气不化,以致寒、热及水气错杂互结。
  辨证要点: (脾气虚+热邪+水气)心下痞,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功效: 健脾和胃消痞,散结除水。
展开
目录
目录
胃痞 001
1 太阳胃痞 001
● 桂枝人参汤 001
2 阳明胃痞 002
● 大黄黄连泻心汤 002
● 附子泻心汤 003
3 少阳胃痞 004
● 小柴胡汤 004
● 大柴胡汤 005
4 太阴胃痞 005
● 半夏泻心汤 005
● 生姜泻心汤 006
● 甘草泻心汤 007
● 旋覆代赭汤 008
● 小半夏加茯苓汤 009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010
● 苓桂术甘汤 010
胃痛 012
1 太阳胃痛 012
● 小青龙汤 012
2 阳明胃痛 013
● 小陷胸汤 013
● 半夏泻心汤 014
3 少阳胃痛 016
● 柴胡桂枝汤 016
● 柴胡桂枝干姜汤 017
● 大柴胡汤 018
4 太阴胃痛 019
● 小建中汤 019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020
● 理中丸 021
● 吴茱萸汤 022
● 半夏厚朴汤 023
● 旋覆代赭汤 024
5 厥阴胃痛 025
● 乌梅丸 025
● 当归四逆汤 026
● 芍药甘草汤 027
胁痛 029
1 阳明胁痛 029
● 大陷胸汤 029
● 十枣汤 031
2 少阳胁痛 032
● 小柴胡汤 032
● 柴胡桂枝汤 033
● 柴胡桂枝干姜汤 034
● 大柴胡汤 035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037
● 四逆散 038
3 太阴胁痛 039
● 黄连汤 039
4 厥阴胁痛 040
● 旋覆花汤 040
呕吐 042
1 太阳呕吐 042
● 桂枝汤 042
● 葛根加半夏汤 043
● 五苓散 044
2 阳明呕吐 044
● 调胃承气汤 044
● 大黄甘草汤 045
● 茯苓泽泻汤 046
● 栀子生姜豉汤 047
● 竹叶石膏汤 048
● 十枣汤 048
3 少阳呕吐 049
● 小柴胡汤 049
● 大柴胡汤 050
● 柴胡加芒硝汤 051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052
4 太阴呕吐 053
● 甘草干姜汤 053
● 甘草泻心汤 053
● 半夏泻心汤 054
● 黄连汤 055
● 干姜人参半夏丸 055
● 外台茯苓饮 056
● 大半夏汤 057
● 半夏干姜散 058
●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058
5 少阴呕吐 059
● 吴茱萸汤 059
● 白通加猪胆汁汤 060
● 真武汤 061
● 猪苓汤 061
● 四逆汤 062
6 厥阴呕吐 063
● 乌梅丸 063
腹胀满 065
1 阳明腹胀满 065
● 大承气汤 065
● 小承气汤 067
● 调胃承气汤 067
● 栀子厚朴汤 068
● 茵陈蒿汤 069
● 硝石矾石散 070
● 抵当丸 071
● 厚朴七物汤 072
● 己椒苈黄丸 073
● 大黄虫丸 074
2 太阴腹胀满 075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075
3 少阴腹胀满 076
● 四逆汤 076
腹痛 078
1 阳明腹痛 078
● 大承气汤 078
● 大陷胸汤 079
● 厚朴三物汤 081
● 下瘀血汤 081
2 少阳腹痛 083
● 大柴胡汤 083
● 小柴胡汤 084
● 奔豚汤 085
● 四逆散 086
3 太阴腹痛 087
● 桂枝加芍药汤 087
● 桂枝加大黄汤 088
● 黄连汤 089
● 小建中汤 090
4 少阴腹痛 091
● 桃花汤 091
● 附子粳米汤 092
● 真武汤 093
● 通脉四逆汤 094
● 乌头桂枝汤 095
● 附子汤 096
5 厥阴腹痛 097
● 当归芍药散 097
● 枳实芍药散 098
泄泻 100
1 太阳泄泻 100
● 葛根汤 100
● 桂枝人参汤 101
● 五苓散 102
2 阳明泄泻 103
● 大承气汤(附小承气汤) 103
● 白头翁汤 104
●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104
3 少阳泄泻 105
● 大柴胡汤 105
● 黄芩汤 106
● 四逆散 107
4 太阴泄泻 108
● 甘草泻心汤(附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108
● 理中汤 109
5 少阴泄泻 110
● 四逆汤 110
● 真武汤 111
● 吴茱萸汤 112
● 桃花汤 113
● 赤石脂禹余粮汤 114
● 猪苓汤 114
6 厥阴泄泻 115
● 乌梅丸 115
● 麻黄升麻汤 116
● 温经汤 117
便血 119
1 阳明便血 119
● 桃核承气汤 119
● 抵当汤 120
● 白头翁汤 123
● 赤小豆当归散 124
2 太阴便血 125
● 黄土汤 125
3 少阴便血 126
● 桃花汤 126
黄疸 128
1 太阳黄疸 128
● 茵陈五苓散 128
● 桂枝加黄芪汤 129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130
2 阳明黄疸 131
● 茵陈蒿汤 131
● 栀子大黄汤 132
● 大黄硝石汤 133
● 栀子柏皮汤 135
● 硝石矾石散 135
3 少阳黄疸 137
● 小柴胡汤 137
● 大柴胡汤 138
4 太阴黄疸 139
● 小建中汤 139
便秘 141
1 太阳便秘 141
● 桂枝汤 141
● 五苓散 142
2 阳明便秘 143
● 大陷胸汤 144
● 大承气汤 145
● 小承气汤 146
● 调胃承气汤 148
● 蜜煎导 149
● 麻子仁丸 150
3 少阳便秘 151
● 小柴胡汤 151
● 大柴胡汤 152
4 少阴便秘 153
●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白术附子汤)153
● 大黄附子汤 15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