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绿色实践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模式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1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696564
  • 作      者:
    编者:周琼//杜香玉|责编:任晓刚|总主编:杨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以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中适合云南实际的发展模式为目标,对近几年云南不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梳理和归纳。全书共分为八编,包括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保护与修复、建设与发展、社会与民生、宣传与教育、制度与机制、管理与措施、宣教与反思,内容涉及云南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排头兵所做出的工作。有利于读者了解近几年云南的环境变化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云南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绿色转型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本书可供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和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研究①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实践和重要保障。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抉择。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边疆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永续绿色发展,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禀赋良好,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和民族文化所呈现出的多样性特点丰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并在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这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关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其成果主要集中于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个案研究 ②、生态环境变迁与保护 ③、生态安全 ④、生态移民①、民族生态文化 ②等方面,而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情况探讨较少。本文拟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推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以解决人类和自然界之间危机为使命、关乎人类未来和发展命运的崭新的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模式,是对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论反思与实践调整③。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④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⑤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并在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排头兵的生态战略抉择中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边疆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保护高度的协调发展。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当地相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各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推进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是边疆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不竭动力。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高山、河谷、喀斯特、冰川等地貌交错分布;气候类型多样,河流、湖泊等各种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密布,土壤结构、植被类型比较丰富;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系统结构复杂。 2015年 1月,习近平主席在云南调研时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①云南与老挝、越南、缅甸等国山水相连,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全省山地和高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94%,河谷盆地仅占 6%。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全省有 25个世居少数民族、16个跨境民族、 15个特有民族、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多、跨境民族*多、特有民族*多、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多的省份 ②。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在开展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紧密结合各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探索地方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方法和路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高度和谐并向深度发展,为巩固云南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繁荣夯实基础。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是中国大陆连接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重要枢纽,是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必经通道。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边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福祉和未来,同时也将为周边国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范本和借鉴。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常态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努力推进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使其不断融入各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各个进程,这将有利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建立和巩固,同时也将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各民族地区能否如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目标,直接关系到云南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的战略部署和全面实现,关系到全国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和总体规划目标。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系统复杂,一旦遭受破坏,几乎难以恢复,如何在较短时间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尚面临着非常艰巨的任务,难度也较大,加快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刻不容缓。因此,必须制定更加切实有效的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紧紧依靠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各界力量,扎实推进各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真正地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保驾护航。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
  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和价值观念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对象,绿色发展将同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发展成果一起成为推动云南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多样性相互交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特殊的复杂性和不协调性,这种复杂性和不协调性与民族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相叠交,使各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为棘手的问题。随着云南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进程的深入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引起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且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破解可能会遇到的难题。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主要建立在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发展模式之上,当前已出现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并且云南较发达地区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边疆民族地区亦渐趋集中显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不断加剧。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量持续增高,并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具体表现为主要江河湖泊水质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无限扩展;矿产资源无节制开采,森林植被破坏,区域地面沉陷,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失衡等。进而使云南边疆地区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也遭受严重的影响,且由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害公众健康问题也渐次发生。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趋于饱和,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峰值,并逐渐成为这一地区维系可持续性发展的制约因素。加快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共同置于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大力度保护江河、湖泊、湿地、林地、草地、农业用地等领域的生态环境,是当前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需要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正确面对环境问题、正视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勇于落实和承担环境责任,下决心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更是民族问题、民生问题,必须标本兼治、统筹施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i
第一编 理论 实践 1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研究 3
云南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策建议 16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政绩考核机制对策建议 28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价值意义 42
第二编 保护 修复 55
关于稻作民族的自然生态观和自然生态保护调查——解读滇东南骆越族群的稻作文明史与生态文明的传承 57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石漠化治理问题研究 72
人象关系的调整与适应:西双版纳亚洲象情况调研报告 86
第四节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国家*自然保护区调研报告 94
云南省普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调研报告 111
第三编 建设 发展 125
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补偿机制现状分析 127
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140
云南省普洱市生态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152
西双版纳生态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161
富民、特色、绿色、健康: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普洱市普洱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172
滇西县域生态农产品生产及运作模式 179
第四编 社会 民生 199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查 201
推进石漠治理 助力生态与脱贫双赢——关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漠化综合治理情况的调研 218
西南地区农村反贫困道路中发挥生态优势研究 255
移民与生态文明建设——普洱市生态移民调研报告 263
第五编 宣传 教育 273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官员的生态文明意识为中心 275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城乡人居环境治理及生态文明教育调研报告 279
第六编 制度 机制 291
云南模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咨询报告 293
云南省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298
云南生态文明政绩考核机制建设对策建议 304
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数及评价方法建议 309
第七编 管理 措施 315
关于改进云南滇池流域湿地公园生态管理措施建议 317
关于响应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云南省高校禁用一次性餐具的建议 321
关于推进云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324
云南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建设对策建议 329
第八编 宣教 反思 335
对加快七彩云南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337
云南生物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建议 344
云南省森林城市建设的若干建议与思考 34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