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系统思维(第2卷)(精)/系统经济学丛书
0.00     定价 ¥ 13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05761
  • 作      者:
    作者:昝廷全|责编:李敏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阶段。“坚持系统观念”已经成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五个基本原则之一。《系统思维.第2卷》重点介绍系统思维的基本坐标框架,提出系统思维在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领域的具体分析模式。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思维的基本坐标、系统思维与科学技术、系统思维与经济、系统思维与政治、系统思维与文化、系统思维与社会六个部分。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可供政府部门和高层管理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系统思维的基本坐标
  1.1 什么是系统主义
  首先介绍什么是系统。按照普通系统论的创始人路德维希 冯 贝塔朗菲的观点,所谓系统,就是由一组元素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这里有两个关键:一是一组元素,称为系统的硬部;二是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称为系统的软部。对于系统来讲,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同样一组元素,这些元素之间关系的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系统。我们把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称为系统的结构。因此,结构的概念是理解系统的关键。
  了解了系统的概念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什么是主义。孙中山先生曾经在《三民主义》中对“主义”做了如下解释:“什么是主义呢?主义就是一种思想、一种信仰和一种力量。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所以主义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后完全成立。”根据孙中山先生的解释,我们引申出如下定义:所谓主义,就是某种普遍观念加上社会行动。社会行动即为通过长程关联产生跨越地区和长时间的统一行动(即行动达到一定的特征尺度)。社会行动导致人类文明。
  综上所述,系统主义等于系统思想加上社会行动。具体一点来讲,系统思想首先要变成社会普遍观念,由此对社会组织结构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发展的系统蓝图,进而指导社会行动。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信息联通,由此使得社会组织直接扁平化到个人,个人成了资源整合的基本单元。我们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阶段,必须采用系统思维进行系统改革。
  1.2 意识形态系统分析
  首先,意识形态是一个思想系统,因此,应当服从思想系统的一般规律。其次,意识形态是一个特殊的思想系统,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的内容上。对于不同的时代国度,意识形态的内容千变万化。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分类,通过分类实现从无限到有限的转化。按照这种思路,可以把意识形态的内容分为三类或三个子系统:①个人层次,以伦理观念、行为准则为主体的价值观;②国家层次,以国家学说为主体的社会观,主要提供社会整合机制;③以自然观、方法论与认识论为代表的哲学观,分别简称为价值观、社会观和哲学观。因此,只有以这三个子系统作为组成部分的思想系统才是意识形态。
  作为一个特殊的思想系统,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社会观与哲学观这三个子系统之间必须相互联系、相互耦合,使其具有整体性,由此才能使得意识形态符合系统的形成条件。金观涛将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系统的形成条件称为意识形态的内和谐。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系统,其构成元素(子系统)必须满足完备性和无矛盾性两个基本条件,这也是所有公理系统都必须满足的两个基本条件。
  完备性表现为对于所有的问题都能根据意识形态系统逻辑地给出意见和看法。无矛盾性是指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思想系统,其构成元素(子系统)之间不能自相矛盾,必须能自圆其说(很多年以前,我就提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应当对于所有的问题都能根据自己的学术理论推出逻辑一致的看法。我在当时只是朦胧的具有这种思想)。
  根据上面的讨论,对于意识形态的分类至少具有两种方案:按照意识形态的构成元素或子系统(价值观、社会观和哲学观)进行分类和按不同元素(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例如,儒家学说的基本架构是由孔子搭建的,主要包括“仁”、“礼”和“天”三个子系统。其中,“仁”占据核心地位,主要含义是人生价值取向,代表孔子学说的价值观;“礼”对应于孔子学说的社会观;“天”是孔子学说的哲学观。“仁”、“礼”和“天”三个子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协调的完整思想系统,从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意识形态,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持久的影响。类似的,道家学说的意识形态主要是由“无为”(价值观)、“小国寡民”(社会观)和“道”(哲学观)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思想系统;墨家学说的意识形态主要是由“兼相爱,交相利”(价值观)、“尚贤尚同”(社会观)和“天志明鬼”(哲学观)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思想系统。
  根据系统经济学的层级过渡原理,意识形态一方面是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反映,同时受到科学技术的间接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人的文化创造和对社会的自我认识,又对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有反作用,对经济结构的反作用典型的表现在为市场分配原则提供正当性基础。作为一个思想系统自然存在对于真理的逼近问题,*终取决于知识结构。因此,任何意识形态的分歧和矛盾,*终都可以通过知识交流和沟通达成共识。
  1.3 博弈论的系统思维透视
  从时代背景来看,现在的时代已经不是博弈时代,而是系统时代。博弈论兴起于冷战时期,当时世界的博弈双方很清晰,主要是美国和苏联。博弈论兴起之后,几乎改写了整个经济学,先后有数位经济学家因从事博弈论研究而荣获诺贝尔奖。
  现代社会是一个万国互联互通的系统时代,合作已经取代博弈时代成为世界的主旋律。从系统思维来看,博弈各方首先要构成一个系统,才能谈得上博弈。完全无关的主体之间无所谓博弈。例如,中国传统的麻将游戏,首先要有四个人共同参与。这种共同参与就相当于四个人系统化,共同构成一个系统。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始正常的博弈游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所有的博弈至少涉及两个系统层次:博弈各方以及由博弈各方共同构成的博弈系统。博弈论中所讲的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系统层次。也只有在不同系统层次之间的联系与转化中,才能真正解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系统思维的基本坐标
1.1 什么是系统主义
1.2 意识形态系统分析 4
1.3 博弈论的系统思维透视 6
1.4 系统化的力量 7
1.5 系统不等于连通,连通不等于信息流动 9
1.6 控制与运筹 10
第2章 系统思维与科学技术
2.1 逆水行舟,创新为进 13
2.2 思想系统是创新的灵魂 15
2.3 科学主义与工具理性 17
2.4 科技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对应关系 18
2.5 创新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20
2.6 创新的本质是任性 21
2.7“苏格拉底之死”与工具理性 22
2.8 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的逻辑 24
第3章 系统思维与经济
3.1 经济大树长青的根基 27
3.2 企业家必须具备的四种基本能力 29
3.3 古典经济学的基石 31
3.4 货币出现的系统化意义 33
3.5 经济研究的系综方法 34
3.6 文化产业发展的逻辑 35
3.7 “支部建在连上”:文化产业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重要组织方式 36
3.8 企业存在的根本理由是“养育”社会 37
3.9 政治参与度与市场化的水平成反比 39
3.10 经济系统只能部分可控 40
3.11 系统化也是一种生产力 42
3.12 定价问题的信息约束 44
3.13 产权的本质是秩序 45
3.14 自组织是比市场更具普适性和精确性的科学概念 46
3.15 政商关系的本质与政府经济作用的数学描述 47
3.16 创设世界货币是打破美元霸权的根本出路 48
3.17 为什么经济学家难以给出产业升级与产业革命的真正建议 50
3.18 产业革命的标准是什么 52
第4章 系统思维与政治
4.1 走正确路线,得光明未来 57
4.2 政府在中国经济中的“角色” 59
4.3 “官督商办”:PPP模式的一个历史原胚 61
4.4 系统分层、信息节约与大国治理 63
4.5 “负面清单”制度的历史原胚及其本质 64
4.6 全球化:从国际政治走向全球政治 66
4.7 基层社会治理的未来趋势 68
4.8 自成系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 70
4.9 邓小平的政治智慧与改革开放 71
4.10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更能彰显中国的制度优势 73
4.11 气候危机需要在全球层次上共同努力 74
4.12 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5
第5章 系统思维与文化
5.1 知识不一定就是力量 81
5.2 决策总是出错,只是因为知识范围太窄 83
5.3 民族主义及其积极意义 84
5.4 终极关怀与超越突破 86
5.5 民族认同的两种基本类型 89
5.6 终极原因困境 91
5.7 中国传统文化保守性的根本原因 92
5.8 文化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独立子系统 94
5.9 “君子和而不同”其实是一种层级战略 96
5.10 文学与数学在哲理上是相通的 98
5.11 文字的出现与人类社会的系统化革命 99
5.12 系统经济学意义上的人文主义 101
5.13 中国意识形态认同传统源远流长 102
5.14 递归定义、章 回小说与无限 103
5.15 大历史的系统观 104
5.16 极端之美 105
5.17 知识碎片的价值 107
5.18 中国式修身与道德纯化 108
5.19 常识、常识理性与中国文化的大人文精神 111
5.20 文化产业化的空间与限定 112
5.21 仁与系统主义价值观 115
5.22 再谈艺术 116
第6章 系统思维与社会
6.1 系统思维告诉你如何为未来做规划 119
6.2 个人自由为什么是高于其他任何价值的元价值 120
6.3 基于统计规律的精准扶贫 121
6.4 系统思维对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的宏观预测 123
6.5 古往今来,有为之人善得易居之室 125
6.6 建设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大写的人”126
6.7 社会大转型(1) 127
6.8 社会大转型(2) 128
6.9 古代中国城市与西欧城市的区别 129
6.10 我国农民工问题的肇始和原委 131
6.11 清末的乡绅城市化与当代的农民工进城 133
6.12 科举制始末 135
6.13 层级战略与西方民主制度 137
6.14 未来与你有关 139
6.15 补偿的理由 141
6.16 认知革命与人类社会的系统化 142
6.17 农业革命与人类社会系统化水平的飞跃 144
6.18 人与自然的相互塑造 145
6.19 合作的系统化定义 146
6.20 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 147
6.21 大学校长的自然标准 149
6.22 社会系统与生态环境约束及其对应学科 150
6.23 人生三部曲 151
6.24 原来简化并不简单 152
6.25 环境约束的开关与选择作用 153
6.26 系统主义价值下的权利与义务 155
6.27 个人真实、社会真实与决定论的局限 158
6.28 仅有“眼见为实”是不够的 159
6.29 时间是真正的硬约束 160
6.30 天然的自由和法律约束下的自由 161
6.31 系统化的动力及对个体的约束 162
6.32 一个App相当于看待问题的一个方式 163
6.33 “不切实际”的价值 164
6.34 什么是正义 166
6.35 中国社会为什么没有演化为契约社会 167
6.36 形式美的系统解读 168
6.37 社会总需求为什么不等于个体需求之和 169
6.38 学会快乐:长寿与知识成正比 170
6.39 文科生更接近管理者的自然标准 171
6.40 核废水事件充分暴露了日本的自私自利和道德无底线 17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