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生命分析化学)/学术引领系列/国家科学思想库
0.00     定价 ¥ 2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11410
  • 作      者:
    编者:中国科学院|责编:牛玲//刘巧巧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生命分析化学是以生命体为分析研究的主要对象研究建立与生命体组成及功能相关的物质结构、含量与其动态变化的分析新原理与新方法,为阐释生命体的化学物质变化规律提供特异、灵敏、动态、快速、高效的准确测量技术,已成为生命科学及其相关领域重要发现和原始性创新的重要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是连接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纽带。 本报告围绕生命分析化学新原理、生命复杂体系分析新方法、生物标志物发现及甄定新技术、人类健康与疾病相关分析化学基础、食品安全与公共安全检验检疫、生命分析仪器装置研制等重大基础研究方面展开深入研讨,为相关领域科学工作者提供已有研究成果及发展前景,也为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生命分析化学学科发展规划和战略。 本书适合高层次的战略和管理专家、相关领域的高等院校师生、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阅读,是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把握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的重要指南,也是科技管理部门重要的决策参考,同时也是社会公众了解生命分析化学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权威读本。
展开
精彩书摘
绪论
  “什么是生命分析化学”和“生命分析化学需要研究哪些内容”,是生命分析化学学科战略研究中*重要的两个问题。我们将在此绪论中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索和理解,抛砖引玉,阐述对生命分析化学学科轮廓的描述,前瞻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生命分析化学是研究生命体系中各种成分、结构单元及其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变化,建立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分子检测新原理、新方法与新技术,对生命物质与生命过程进行特异、灵敏、快速地定性、定量检测、分析与监控,实现分子识别和特征生物信息提取的一个新兴的交叉科学领域,将成为解开生命化学过程之谜的钥匙。
  生命是什么?通常,我们能直观地区分出什么是有生命的、什么又是没有生命的。可是要给生命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却还很困难。认识生命的本质是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一个根本的问题,没有任何东西比探测生命本身更能激发人类的好奇心!许多先贤都曾尝试就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回答,例如,薛定谔在他的著作《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学观》中,探索性地将生命的本质描述成熵的减少;受其启发,沃森和克里克进一步猜想所有生命现象都是在分子水平上发生,这一观点直接导致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则从功能性出发,在他的《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中指出生命的本质在于“自我调节”;而Sherwin B. Nuland从遗传的角度提出,生命存在的意义或许就是将自身的DNA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人类都还一直没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现代生物学家通常认为,生命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动态变化形式。当物质体系具有完整的结构,具有应激性和遗传变异特性,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生长和生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并改变环境时才能被称作生命。纵观21世纪来49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有35位的研究直接与生命科学相关。近些年来,生命科学中取得的一些*为重要的进步,如应用CRISPR/Cas系统进行基因编辑,或者利用CLARITY技术进行蛋白质及其结构的无损成像分析等,均离不开化学在生命科学中创新应用的重要作用。因而,从化学家的角度概括地说,生命过程其实就是一系列复杂化学反应的集合。
  生命科学有两大类核心问题,即认识生命和提高生命质量。而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理解生命的化学本质来实现。用化学的语言描述,这些问题囊括了:生命的化学起源、生命的分子基础、生物大分子的动态修饰、基因的遗传机制、记忆与意识的物质基础、细胞的修复机制、细胞间的协同互作、生命的运作机制等。因而,生命分析化学学科的出现充分体现了生命科学与化学间的内在一致性。
  回顾自20世纪以来的世界科学发展历程,我们会注意到“学科的高度分化”和“理论的高度统一”是现代科学的两大特征和趋势:学科的交叉可以促进产生创新成果;而学科的深度交叉乃至融合,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学科!生命分析化学学科正是在这样的思考和实践中应运而生的,它体现了分析化学与生命科学的深度融合,因而其两大基本内涵表现在:理解生命的化学本质,必然需要借助分析化学手段,因而也促进了分析化学的发展;而用新的分析方法研究生命的化学过程,则又充实了生命科学的内涵,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
  一方面,从科学发展史来看,分析化学的基本测量原理、方法、技术的应用和工具的产生,极大促进了生命科学发展,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推动着生命科学前进的步伐,以显微成像为例,17世纪光学显微镜的发明使生物学家首次能够观察到细胞结构;20世纪初,荧光显微镜的诞生将显微技术从古老的明场成像带入荧光成像时代。利用化学合成的不同颜色的荧光分子作为探针来标记细胞,并赋予这些荧光探针特异的化学选择性,可以标记细胞内特定的结构甚至是特定的分子。20世纪后半期,共聚焦、全内反射等技术被引入荧光显微镜,大大降低了背景噪声干扰观测,提高了成像分辨率,逐步将细胞成像引入亚细胞时代。从世纪之交到21世纪的前10年,显微镜技术又经历了一个新的飞跃,化学家们设计合成出可以交替“打开”和“关闭”的荧光分子,利用单分子定位技术,每次激发非常少量荧光分子从而确定单个荧光分子的空间位置,然后通过多次重复上述步骤,解析重构得到超越光学衍射极限的荧光成像。伴随着超分辨显微镜的发展和完善,生命科学进入单分子时代。再以基因组测序为例,三代测序方法的提出都离不开分析化学方法的创新:第一代测序法,又称为桑格 库森法,是利用双脱氧核苷酸链终止聚合酶链式反应,并利用电泳技术来实现序列识别。第二代测序采用的是芯片测序方法,它的原理和技术与第一代基本类似,借助了微流控等芯片技术,使得许多通道的测序可以高通量同步进行,大大提高了测序的速度,降低了成本。第三代测序是单分子测序法,使用了包括纳米孔道电分析化学等新方法。纳米孔道测序是通过分析DNA分子进入孔道时造成的离子流阻断特性来识别基因序列,理论上可以实现直接对单个分子的完整测序,同时所使用的测序仪器体积小便于携带,因此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前景。
  另一方面,生命科学中亟须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同时也对分析化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基于单分子定位的光学超分辨成像,通过“时域换空域”信号放大策略,在静态测量上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如何在不牺牲空间分辨率的同时,观察到细胞内多种不同分子的分布、高时间分辨捕获分子间动态相互作用的过程,仍需进一步发展亚细胞水平的“显纳”成像分析方法和工具。又如,单细胞全基因测序方法是理解细胞间异质性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基于循环放大技术和高通量微阵列检测,单细胞的基因测序已有部分前期成果出现,而RNA测序则刚刚起步,亟须大量原创方法和工具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再如,研究神经活动的暂态电化学过程,对解析脑科学中意识和记忆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发展能够对毫秒以下时间尺度内的电信号与化学信号进行同步采集,同时不对活体组织生理活动产生过度干扰的分析化学新方法。此外,生命分析化学中另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在分子所处的微米、纳米层面的微小空间中将含量极低的活性生物分子产生的信号进行放大与提取?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将痕量甚至单个生物分子的化学信息,与其空间位置、一维顺序、时间响应相结合。而这种“接近理论极限”的多维度测量需求,又驱使着化学家们另辟蹊径,探索完全原创的化学信息信号转导、传输、放大、接收、解码新模式和新思路。除前述纳米孔道、单分子成像、循环放大等方法外,进一步发展基于与相互作用距离密切相关的各类纳米尺度物理现象的信号转导新模式,如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应等,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生命分析化学的研究中会产生海量的数据,例如已经基本完成的全基因组测序,和正在进行的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研究等。因此如何“正确”地采集、传输、存储这些大数据,并从其中挖掘提取有效信息,解析和回答关键生命问题,对新时代的生命分析化学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生命分析化学的核心任务,是发展适用于研究生命体系的测量手段和仪器装置,而归根结底还是分析方法学的创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生命时刻处于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生命分析化学不仅仅是面向对象的研究,更重要的是针对非平衡、非线性生命化学过程的精准研究。唯有将研究不同生命体系尺度、层次、对象、过程中获得的化学信息有机整合,才能*终实现对生命系统、生命过程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国内外生命分析化学研究人员在过去几十年间开展了波澜壮阔的科学研究活动,在研究的层次、对象、应用和新兴方法上取得了飞速进展和丰硕成果。据此也可以预见,生命分析化学在“认识生命和提高生命质量”的广阔科研天地中必将大有作为!
  从研究与观察的层次角度出发,分子是其中*基本的单元,而测量单分子的信息是分析化学可能达到的*高灵敏度,同时也是从*根本层面解释生命体系异质性的有力武器。针对单分子测量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单分子荧光成像、波动相关光谱、单分子计数技术以及单分子测序应用。而根据检测对象存在的形式可主要分为在体与离体单分子检测:在体检测的目的主要是观察活细胞或者活体中单个生物分子的动态行为,而离体检测的目的则更侧重于定量分析。
  单细胞生物学是生命分析化学近期内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理解单个细胞内和细胞与细胞间的化学过程,对于微观分子水平生命化学信息与更高生物学层次间的宏观测量结果之间的衔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同于单分子测量已建立了一系列相对较为成熟的定量手段,针对单细胞的“组学”研究、亚细胞区域的高时空分辨成像、单个细胞内分子间的动态互作等精准测量方法仍亟待发展。
  在生命分析化学领域,“颗粒”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主要界定尺寸的大小为10~1000 nm,包含了如荧光团、蛋白质、细胞器、细胞源性微粒、病毒颗粒等大量物质。对单个颗粒物的示踪、快检、光谱、电化学分析、质谱分析等分析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在与生命科学相关的活体分析化学中,研究脑内化学信号传递机制的电化学分析、光学成像方法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此外,纳米CT、核磁共振、多模态等多种生命体成像技术近年来也有长足的进步。活体分析是生命化学分析研究对象的*高结构层次,在活体水平上对生命过程信息的直接测量,是实现真实、全面、准确了解生命活动化学机制的必由之路。
  在过去几十年的不断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蛋白质组的复杂性是要远远高于基因组。因此,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完成人类蛋白质组的测定并解析其生命化学作用和意义已成为当务之急,而首先需要实现的就是对生命体中蛋白质组的高准确度、高精密度、高覆盖度和高通量的定量分析。例如,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与其配套样品处理技术的发展可实现蛋白质的相对和绝对两种定量方式:前者可用于比较特定化学过程前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而后者则可用于研究样品中蛋白质的具体拷贝数或浓度。除了蛋白质的精准定量外,分析蛋白质复杂、动态的翻译后修饰过程也是理解蛋白结构与功能之间本征联系的重中之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种类繁多,如磷酸化、糖基化、甲基化和羟基化等,这些都是了解蛋白质功能的重要方面,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基于质谱技术而建立的样品富集、分离、鉴定、数据处理和定量分析等新方法。
  脂类化合物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相互作用提供了适合的环境,可以储存能量,也可以作为信使分子。近年来脂质组学的研究动态备受关注,进展远超预期。脂质组分析方法包括脂肪酰类、甘油酯类、甘油磷脂类和鞘脂类化合物提取和分析,以及脂质组学全脂轮廓分析、目标分析、成像分析。
  生物大分子功能行使的过程实际是其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运动的动态过程,其本质是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周围其他分子结构间的相互作用,这是深入理解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间的内在联系的重要方面。因此阐明生物分子动态构效关系的核心,不仅仅在于高分辨的三维结构,更在于研究其在从皮秒到秒这样宽广的时间尺度范围内的动态特性。目前液体、固体、胞内核磁共振方法是解析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发展方向。
  临床分子诊断、药物靶标与纳米诊疗三个方面是生命分析化学辐射于生命质量提高的重要研究热点。临床分子诊断是指,在分子水平上对患者的组织细胞、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标本进行各类疾病标志物的定性定量检测与分析,指导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其前沿研究领域包括核酸检测的核酸扩增、测序、生物传感等新方法,以及基于蛋白质标志物的电化学、化学发光等的免疫检测与传感新方法。现代新药开发绝大多数是基于靶标导向的,因此靶标的鉴定和验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首先在分子水平找到导致疾病产生的根源,然后在临床上证明通过对靶标的药理调控可以获得治疗效果。尽管依靠生物信息学的大数据挖掘手段可以辅助靶标筛选,但发展生命分析化学新方法给出确凿的实验证据仍是关键,例如目前*为行之有效的亲和色谱富集、蛋白质活性表达谱和一些特定的非标记鉴定方法都是生命分析化学中重要的新方法的代表。此外,基于纳米材料的诊疗一体化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纳米诊疗是指利用纳米材料的尺寸结构、理化特性,将分子靶标识别基元与药物活性基元构筑到同一个纳米载体中,实现纳米药物的靶向富集、可控释放等多种功能协
展开
目录
目录
总序 i
前言 vii
摘要 ix
Abstract xxv
绪论 1
第一章 单分子检测 8
第一节 引言 8
第二节 单分子荧光成像 9
一、单分子荧光强度变化分析 10
三、单分子定位的超分辨成像 13
四、挑战与发展方向 14
第三节 单分子波动相关光谱 17
一、荧光相关光谱术分析模式 19
二、荧光相关光谱术联用技术 19
三、荧光相关光谱术用于细胞中生物分子动力学研究 20
四、挑战与发展方向 21
第四节 单分子计数 23
一、概述 23
二、单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24
三、挑战与发展方向 29
第五节 单分子DNA测序 30
一、成像测序 33
二、DNA合成测序 33
三、单链DNA穿过纳米孔测序 34
四、分子电子器件测序 35
五、挑战与发展方向 36
第六节 前景与展望 37
本章参考文献 38
第二章 生命科学中的单细胞分析 46
第一节 单细胞光谱分析与成像 46
第二节 细胞荧光成像与小分子探针 48
一、还原性活性小分子的荧光检测 49
二、氧化性活性小分子的荧光检测 52
三、金属离子的检测 54
四、挑战与发展方向 55
第三节 单细胞电化学分析与成像 56
一、超微电极和纳米电极 57
二、电化学成像技术 57
三、联用技术 58
四、挑战与发展方向 58
第四节 单细胞质谱分析与成像 60
一、质谱流式细胞分析方法 61
二、基于TOF-SIMS的单细胞高分辨成像方法 61
三、基于MALDI-TOF-MS的单细胞分析与成像方法 62
四、结合膜片钳等取样方式的单细胞ESI-MS分析方法 62
五、挑战与发展方向 62
本章参考文献 66
本章附录探针分子结构图 74
第三章 病毒及生命科学中的相关颗粒分析 79
第一节 单病毒动态示踪方法和技术 79
一、荧光标记 80
二、成像方式 82
三、数据分析 84
四、病毒侵染机制研究 84
五、挑战与发展方向 88
第二节 病毒及细菌的快速检测 88
一、现有快速检测方法 89
二、快速检测新方法 91
三、挑战与发展方向 91
第三节 生命科学中的单个纳米颗粒分析 92
一、概述 92
二、电子显微镜成像技术 94
三、光学显微镜成像技术 94
四、高灵敏流式检测技术 94
五、挑战与发展方向 97
第四节 颗粒物的光谱与成像分析 98
一、概述 98
二、微分干涉相差成像与暗场成像 99
三、单个MNP与细胞相互作用研究 101
四、挑战与发展方向 104
第五节 颗粒物的质谱分析 106
一、概述 106
二、基于现有质谱仪的颗粒分析 107
三、离子阱颗粒质谱分析 108
四、挑战与发展方向 110
本章参考文献 111
第四章 生命科学中的活体分析 123
第一节 引言 123
第二节 活体电化学分析 125
一、概述 125
二、微透析技术 125
三、酶型生物电化学传感器 128
四、活体伏安法 129
五、挑战与发展方向 130
第三节 活体中目标组分原位快速固相微萃取 131
一、活体血液萃取分析 132
二、动物组织萃取分析 134
三、植物组织萃取分析 135
四、体味分析 136
五、展望 136
第四节 活体荧光成像分析 136
第五节 多模态成像 140
一、概述 140
二、研究现状 141
三、挑战与发展方向 142
第六节 纳米CT造影剂 144
第七节 磁共振成像 147
本章参考文献 150
第五章 蛋白质组定量分析方法 159
第一节 引言 159
第二节 蛋白质组相对定量方法 160
一、基于稳定同位素标记的蛋白质组相对定量方法 161
二、无标记的蛋白质组相对定量方法 168
第三节 蛋白质组绝对定量方法 170
第四节 前景与展望 173
本章参考文献 173
第六章 修饰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的进展与展望 182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82
第二节 蛋白质磷酸化分析 185
一、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中的富集方法 185
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中的分离方法 187
三、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中的质谱鉴定技术 187
四、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中的数据处理方法 188
五、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中的定量分析方法 189
第三节 蛋白质糖基化分析 190
一、糖基化肽段和位点的鉴定 190
二、糖基化蛋白质的定量分析 192
三、糖链结构的解析 195
第四节 蛋白质甲基化、羟基化等其他翻译后修饰的分析 197
第五节 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201
第七章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215
第一节 引言 215
第二节 代谢组学样本的采集和预处理 216
第三节 代谢组学分析平台及策略 218
第四节 代谢组学数据分析及差异代谢物定性 226
第五节 代谢组学生物学解释及代谢物功能研究 231
第六节 结语 234
本章参考文献 234
第八章 脂质组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244
第一节 概述 244
第二节 脂质组学主要分析对象 247
一、脂肪酰类 249
二、甘油脂类 249
三、甘油磷脂类 249
四、鞘脂类 250
第三节 脂质组学分析方法 251
一、脂质组学分析方法分类 251
二、脂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253
三、脂类化合物分析方法 254
第四节 脂质组学分析方法的应用 262
一、脂质组学与癌症 262
二、脂质组学与动脉粥样硬化 264
三、脂质组学与糖尿病 266
四、脂质组学与腹膜透析 267
第五节 脂质组学分析方法展望 268
一、样品处理 268
二、轮廓分析 265
三、目标分析 269
四、成像分析 269
五、数据分析 270
第六节 结语 270
本章参考文献 271
第九章 生物大分子分离分析 282
第一节 整体蛋白质的高效色谱分离分析方法 282
一、整体蛋白质分离方法 282
二、整体蛋白质与有机小分子的色谱分离差异 285
三、整体蛋白质的色谱分离进展 286
四、展望 294
第二节 蛋白质糖链结构与功能分析 294
一、聚糖概述 294
二、聚糖的分离分析与结构鉴定 298
三、展望 307
本章参考文献 308
第十章 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分析 314
第一节 引言 314
第二节 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液体NMR分析 315
一、生物大分子液体NMR分析新技术 316
二、生物大分子单体结构与功能的NMR分析 318
三、生物大分子复合物结构与功能的NMR分析 320
四、挑战与发展方向 322
第三节 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固体NMR分析 324
一、生物固体NMR实验技术的发展 324
二、膜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326
三、淀粉样蛋白纤维三维结构和聚集机制的研究 329
四、挑战与发展方向 331
第四节 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内NMR分析 333
一、样品制备技术与NMR技术的发展 335
二、蛋白质结构研究 335
三、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336
四、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研究 337
五、蛋白质稳定性研究 337
六、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进展 338
七、挑战与发展方向 339
第五节 前景和展望 340
本章参考文献 341
第十一章 疾病分子标志物大规模分析和鉴定技术 350
第一节 疾病标志物的主要特征 350
第二节 疾病标志物发展概况 350
一、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产物 351
二、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类疾病标志物 351
三、表观遗传修饰生物标志物 351
第三节 疾病标志物的分析技术 353
一、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疾病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 353
二、代谢组学分析在疾病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 357
三、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在疾病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 358
四、毛细管电泳分析在疾病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 359
五、新一代高通量分析技术在疾病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 360
六、表型组学分析在疾病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 361
七、高通量异质数据的整合分析技术 362
八、跨组学分析技术在疾病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 363
九、结语 364
本章参考文献 364
第十二章 临床分子诊断中的生命分析化学 366
第一节 引言 366
第二节 临床分子诊断中生物标志物及常用分析方法 367
第三节 核酸检测新方法及临床分子诊断应用 368
一、核酸扩增新技术 368
二、核酸测序新技术 372
三、核酸生物传感器 380
四、分子诊断新靶标 386
第四节 免疫分析新方法及临床分子诊断应用 391
一、免疫分析和免疫传感器 391
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392
三、电化学免疫分析 395
四、多组分免疫分析与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 399
五、邻位诱导DNA动态组装免疫分析 403
第五节 发展趋势 406
本章参考文献 407
第十三章 基于生命分析化学的药物靶标鉴定新技术 418
第一节 引言 418
第二节 药物靶标的分类和相关数据库 420
第三节 药物的多重药理学 421
第四节 鉴定药物靶标的方法 422
一、基于亲和色谱法富集的靶标鉴定方法 422
二、蛋白质活性分析技术 425
三、非标记的靶标鉴定方法 428
第五节 展望 430
本章参考文献 431
第十四章 多功能纳米药物载体与肿瘤诊疗一体化研究 436
第一节 引言 436
第二节 基于化学和基因疗法的肿瘤诊疗研究 437
一、概述 437
二、纳米颗粒在化学治疗中的应用 437
三、纳米颗粒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437
四、前景与展望 440
第三节 基于光疗法的肿瘤诊疗研究 441
一、概述 441
二、纳米材料用于光动力学治疗 441
三、纳米材料用于光热治疗 443
四、纳米材料用于光活化药物释放 444
五、前景与展望 445
第四节 基于磁疗法的肿瘤诊疗研究 44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