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biotrophia乏养菌属/贫养菌属Kawamura et al., 1995
【词源和翻译】
“Abiotrophia”,新拉丁语阴性名词,由“a-”、“bios”和“trophe”三个词根组成:“a-”,希腊语前缀,英文词义为“negative”;“bios”,希腊语名词,英文词义为“life”;“trophe”,希腊语名词,英文词义为“nutrition”。“Abiotrophia”,英文词义为“life-nutrition-deficiency”,表示“营养缺陷型生物”,意指其生长时需盐酸吡哆醛或L-半胱氨酸,菌名翻译为“乏养菌属”或“贫养菌属”。
一、分类学
乏养菌属隶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芽孢杆菌纲(Bacilli)或厚壁菌纲(Firmibacteria)、乳酸杆菌目(Lactobacillales)、气球菌科(Aerococcaceae)[1]。
该菌属由链球菌属分类而来,*初被认为是一类营养缺陷型的链球菌,但属内的部分菌种已分类为颗粒链菌属(Granulicatella),目前属内仅包含缺陷乏养菌一个种[2]。
二、属的特征
乏养菌属是一种兼性厌氧革兰氏阳性球菌,菌体主要为球形,但具有多形性,可呈卵圆形、球杆形和杆形菌体。无芽孢,无动力。触酶和氧化酶呈阴性。能发酵葡萄糖,不产气,且主要产物是乳酸。不能在10℃、45℃或6.5% NaCl环境中生长。部分菌株具有特殊的营养要求,在血平板上不生长或生长轻微,需添加吡哆醛盐酸盐或L-半胱氨酸才生长良好,或需要点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周围可形成α-溶血卫星菌落。吡咯烷酮芳基酰和亮氨酸芳基酰胺阳性。不水解马尿酸和精氨酸。对奥普托欣耐药,对万古霉素敏感。基因组DNA G+C含量为46.0~46.6mol%[1]。
三、属的临床意义
乏养菌属可分离于各种临床标本,如脓毒症、菌血症和心内膜炎患者的血液标本,可引起侵袭性感染,如脓肿、伤口感染和脑膜炎等,其中所引起的心内膜炎并发症多,且易复发、易漏检、易引起栓塞和死亡[3]。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和感染用药
乏养菌属的药敏试验可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M45中“乏养菌属和颗粒链菌属细菌*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折点解释标准”进行药敏结果判读。通常认为,来源于呼吸道和创口分离的乏氧菌和颗粒链菌菌株通常不需要进行药敏试验,而对于来源于无菌部位,如深部组织、假体植入和血培养分离的菌株,通常需要进行药敏试验[4-5]。
乏养菌和颗粒链菌对于青霉素普遍为敏感或中介,但其对青霉菌的敏感性正在下降。对氟喹诺酮类药物通常敏感,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分离株较为罕见。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敏感性不确定,但尚无对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报道。研究发现,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对乏养菌和颗粒链菌菌株有协同作用,故对于此类细菌引起的心内膜炎,推荐使用青霉素和庆大霉素进行联合用药;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治疗措施得当,本病仍具有较高的复发率[5]。
五、属内菌种
Abiotrophia adiacens毗邻乏养菌
(Bouvet et al., 1989) Kawamura et al., 1995
【分类学评述】该菌种在1989年被分类为链球菌属,即毗邻链球菌(Streptococcus adjacens);在1995年被分类为乏养菌属,即毗邻乏养菌(Abiotrophia adiacens),菌名拼写亦修订为Abiotrophia adjacens(注意i和j的变化);现已被分类为颗粒链菌属,见毗邻颗粒链菌(Granulicatella adiacens)[2]。
Abiotrophia balaenopterae貂鲸乏养菌
Lawson et al., 1999
【分类学评述】该菌种已被重新分类为颗粒链菌属,即貂鲸颗粒链菌(Granulicatella balaenopterae)[2]。
Abiotrophia defectiva缺陷乏养菌
(Bouvet et al., 1989) Kawamura et al., 1995
【分类学评述】该菌种在1989年被分类为缺陷链球菌(Streptococcus defectivus),在1995年被重新分类为现在的缺陷乏养菌。
【词源和翻译】“defectiva”,拉丁语阴性形容词,英文词义为“deficient”,表示“有缺陷的”,意指该菌是一种营养缺陷型细菌,菌名翻译为“缺陷乏养菌”。
【临床意义】缺陷乏养菌可正常定植于人体口腔、泌尿生殖道和肠道等,可引起心内膜炎、乳房植入体相关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肌肉和骨骼感染、眼部感染、腹膜炎和脓毒性关节炎等[5]。
Abiotrophia elegans优美(苛养)乏养菌
Roggenkamp et al., 1999
【分类学评述】该菌种已被分类为颗粒链菌属,即优美(苛养)颗粒链菌(Granulicatella elegans)[2]。
Abiotrophia para-adiacens副毗邻乏养菌
Kanamoto et al., 2000
【分类学评述】目前有从临床标本中分离[6],但未获得国际原核生物系统学委员会的认可,从16S rDNA序列上分析,其隶属于颗粒链菌属,即“副毗邻颗粒链菌”(Granulicatella para-adiacens)。
Abiotrophia 乏养菌属/贫养菌属参考文献
Acetobacteraceae醋杆菌科(ex Henrici, 1939) Gillis and de Ley, 1980
Acetobacteraceae醋杆菌科
【词源和翻译】
“Acetobacteraceae”,新拉丁语阴性复数名词,源自模式菌属“醋杆菌属”(Acetobacter),由“Acetobacter”与科名尾缀“-aceae”两个词根组成,菌名翻译为“醋杆菌科”[1]。
一、分类学
醋杆菌科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红螺菌目(Rhodospirillales)。目前,科内醋杆菌属、浅井菌属(Asaia)、颗粒杆菌属(Granulibacter)和玫瑰单胞菌属(Roseomonas)等与人的疾病相关。
二、科的特征
醋杆菌科为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科内的大多数菌种亦具有将糖类和乙醇氧化成醋酸的能力(浅井菌属例外)。主要的分类依据是基于DNA-rRNA杂交、DNA-DNA杂交和核糖体RNA基因序列(5S rRNA、16S rRNA和23S rRNA)的遗传学关系。主要的细胞脂肪酸成分为C18∶1 ω7c,主要的泛醌组分为Q-10(醋杆菌属的泛醌系统是Q-9)。模式菌属为醋杆菌属[1]。
Acetobacteraceae 醋杆菌科参考文献
Acetobacter醋杆菌属Beijerinck, 1898 (Approved Lists, 1980)
Acetobacter醋杆菌属
【词源和翻译】
“Acetobacter”,新拉丁语阳性名词,由“acetum”和“bacter”两个词根组成:“acetum”,拉丁语中性名词,英文词义为“vinegar”;“bacter”,新拉丁语阳性名词,英文词义为“rod”。“Acetobacter”,英文词义为“vinegar rod”,表示“醋杆菌”,意指该菌具有将糖类和乙醇氧化成醋酸的能力,菌名翻译为“醋杆菌属”。
一、分类学
醋杆菌属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红螺菌目(Rhodospirillales)、醋杆菌科(Acetobacteraceae),模式菌种为醋化醋杆菌(Acetobacter aceti)[1]。
二、属的特征
醋杆菌属菌体为椭圆形至杆状,直或微弯,大小为(0.6~0.9)μm×(1.0~4.0)μm,单生、成对或呈链状排列。部分菌株有鞭毛,部分菌株无鞭毛,有鞭毛则通常为周生鞭毛。不形成芽孢。严格需氧,革兰氏阴性,非发酵。大多数菌株不产生色素,形成苍白色菌落。少数菌株可产生卟啉,故形成棕色水溶性色素菌落或粉红色菌落。触酶常呈阳性。氧化酶呈阴性。不液化明胶、不产生吲哚、不产生硫化氢。可将乙醇氧化成醋酸,以及将醋酸盐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生长的*佳碳源是乙醇、甘油和葡萄糖。有些菌株需要以氨基苯甲酸、烟酸、硫胺素或泛酸作为生长因子。不水解乳糖和淀粉。该菌为化能异养生物。*适生长温度为30℃。一些菌株可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生长的*适pH为4.0~6.0。以Q-9型泛醌为主醌。主要的脂肪酸是C18∶1 ω7c直链不饱和酸。基因组DNA G+C含量为50.5~60.3mol%[1]。
三、属的临床意义
醋杆菌属通常存在于花卉、水果、棕榈酒、醋、开菲尔和发酵食品中,通常认为致病力较弱或对人不致病,目前属内仅芝庇侬醋杆菌和印度尼西亚醋杆菌有引起临床感染的报道[2-5]。
四、抗菌药物敏感性和感染用药
醋杆菌属是一种生长速度缓慢的非发酵菌,目前暂无其感染用药的权威信息,亦无可参考的药物试验方案。目前,有对其亲缘关系较近的贝塞斯达颗粒杆菌(Granulibacter bethesdensis)进行药敏分析,体外试验结果显示,贝塞斯达颗粒杆菌对第一代头孢菌素类、第二代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包括碳青霉烯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广泛耐药,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的头孢曲松、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多西环素和复方磺胺甲*唑敏感[6],供参考。
五、属内菌种
Acetobacter cibinongensis芝庇侬醋杆菌
Lisdiyanti et al., 2002
【词源和翻译】“cibinongensis”,新拉丁语阳性或阴性形容词,源于模式菌株分离地——印度尼西亚的芝庇侬(Cibinong),由“Cibinong”拉丁化而来,菌名翻译为“芝庇侬醋杆菌”。
【临床意义】芝庇侬醋杆菌有引起罕见血流感染的报道[2]。
Acetobacter indonesiensis印度尼西亚醋杆菌
Lisdiyanti et al., 2001
【词源和翻译】“indonesiensis”,新拉丁语阳性或阴性形容词,源于模式菌株分离地名印度尼西亚(Indonesia),由“Indonesia”拉丁化而来,菌名翻译为“印度尼西亚醋杆菌”。
【临床意义】印度尼西亚醋杆菌有引起肺炎和血流感染的报道[3-5]。
Acetobacter 醋杆菌属参考文献
Acholeplasma无胆甾原体属Edward and Freundt, 1970
Acholeplasma无胆甾原体属
【词源和翻译】
“Acholeplasma”,拉丁语阴性名词,由“a-”、“cholê”和“plasma”三个词根组成:“a-”,希腊语前缀,英文词义为“negative”;“cholê”,希腊语名词,表示“胆汁”,此处指胆汁的主要成分“胆固醇”;“plasma”,希腊语名词,意指“形成或铸造的事物”。“Acholeplas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