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水路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国际贸易90%以上靠水路运输完成[1]。截至2019年末,我国水路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达到103963.04亿t,分别是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的3.4倍和1.7倍。我国拥有水上运输船舶13.16万艘,净载重量达到25684.97万t,集装箱箱位达到223.85万标准箱,港口年货物吞吐量为139.51亿t,位居世界第一[2]。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5G 通信、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极大推动了智能船舶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智能船舶是支撑水路运输向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海洋强国与交通强国船舶装备建设重点方向,已成为近年来国际海事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我国作为造船大国,先后实施了“智能船舶1.0研发专项”“绿色智能内河船舶创新专项”“智能船舶综合测试与验证研究”“船舶(航行)态势智能感知系统研制”“基于船岸协同的船舶智能航行与控制关键技术”等科技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全世界智能船舶仍处于探索和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工作尚待进一步完善。加快船舶智能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对支撑我国抢占智能航运发展先机、促进我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
在第99届海上安全会议上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提出了水面自主船舶(maritime autonomous surface ships,MASS)定义及自主水平4级划分提议,见表1.1。由表可见,智能航行是水面自主船舶核心功能之一,且其技术发展是逐步和阶段性的。受智能技术发展与海事法规等因素制约,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机共存的L1~L3级水面自主船舶是*有可能实用化的智能船舶技术,是研发的主攻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通信、云计算、智能控制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船舶智能化受到了国际海事组织、各大船级社、航运企业和学术机构愈来愈多的关注[4]。近年来,世界主要航海大国船级社相继发布了智能船舶行动计划和智能航行等级划分。2015年,中国船级社率先发布了《智能船舶规范(2015)》,将智能船舶的功能分为智能航行、智能船体、智能机舱、智能能效管理、智能货物管理和智能集成平台[5]。2020年,中国船级社根据智能船舶发展需要,更新发布了《智能船舶规范(2020)》,新增了远程控制操作和自主操作功能[6]。《智能船舶规范(2020)》中指出:“智能船舶系指利用传感器、通信、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自动感知和获得船舶自身、海洋环境、物流、港口等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并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在船舶航行、管理、维护保养、货物运输等方面实现智能化运行的船舶,以使船舶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更加经济和更加可靠。”[6]虽然世界各国对智能船舶的概念和发展阶段的定义不完全相同,但对智能船舶更安全、更经济、更智能、更环保的发展愿景描述基本一致。
表1.1 IMO水面自主船舶分级表
1.2 智能船舶概念与发展
船舶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追溯至综合船桥系统(integrated bridge system,IBS)[7]。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IBS 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已具备导航、驾控、避碰、信息集中显示、报警监控、通信、岸站支持、航行管理与控制自动化等多种功能,在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和降低人员成本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近十年来智能船舶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智能船舶的发展已从单一的机舱自动化、驾控一体化和运维智能化,逐渐向船舶整体智能化方向发展。近年来国内外主要进行的智能船舶研究和试验的情况总结如下。
2012年9月,欧洲率先启动了智能船舶项目“智能化及网络支持的海上无人导航系统”,该项目对自主航行和无人驾驶船舶的概念、架构、技术途径和法规等进行了系统性论证和研究。2015年7月,英国罗尔斯 罗伊斯公司(以下简称罗罗公司)发布了“高级无人驾驶船舶应用开发计划”,展示了未来智能船舶概念[8]。2017年6月,罗罗公司与全球拖船运营商Svitzer 合作,实现了在丹麦哥本哈根港的远程遥控驾驶功能。2017年9月,芬兰瓦锡兰公司通过使用常规卫星通信,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远程操控位于8000 km 外欧洲北海海域的“Highland Chieftain”号轮船,完成了4 h 的远程遥控船舶操作测试。2017年12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艘38800 t 智能散货船“大智号”正式交付,该船上安装智能运行与维护系统,能够实现航线自主规划、自动避碰、系统状态自动诊断等功能。2018年11月,我国研发和建造的40万吨级智能超大型矿砂船“明远”号正式交付,实现了辅助自动驾驶、能效管理、设备运维、船岸一体通信和货物液化监测等功能[4]。2018年12月,罗罗公司与芬兰渡轮运营商Finferries 在芬兰图尔库市以南的群岛成功展示了全球首艘无人驾驶渡轮“Falco”号,并完成了无人驾驶和远程驾驶航行。2018年12月,瓦锡兰公司在“Folgefonn”号渡轮上完成了三个港口之间的完全不间断自主航行。2019年1月,ABB 公司的“Suomenlinna II ”号冰级客渡轮,通过远程驾驶技术成功航行通过了赫尔辛基港附近的测试区域。2019年5月,具有自主航行、远程遥控、自动靠离泊的“智腾”号船舶完成了航行测试。2019年6月,我国超大油轮示范船“凯征”号正式交付,该船被授予了智能航行、智能机舱、智能能效管理、智能货物管理和智能平台5个智能船舶附加标志。2019年6月,欧盟启动“欧洲水域自主航运倡议(autonomous shipping initiative for European waters,AUTOSHIP)”项目,针对短线海洋货运船舶和内河货运船舶开展船舶态势感知、自主避碰、远程自主航行、船岸数据交互、数据安全、智能维护等方面的研究,预计2023年底实现商业化应用。2019年7月,日本三井造船公司完成了“ShiojiMaru”号船舶的自动靠泊和离泊试验。2019年9月,挪威船级社与自动化系统供应商H.glund 等合作,在“Fannefjord”号渡轮上实现了自动化系统和轮机设备的远程控制[9]。2019年10月,武汉理工大学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荷兰海事研究所演示了跨越8500 km 的船舶远程控制。2019年12月,韩国三星重工在大田控制中心利用5G 技术对250 km 外的一艘缩比模型船进行了远程驾驶,演示验证了基于海上避碰规则的自主航行和智能航线优化技术。2019年12月,由中国船级社等单位联合研发的“筋斗云”号小型无人货船首航,该船具有远程监控、多船会遇自动避碰、自主靠离泊等功能。2020年12月,日本邮船公司联合其他机构在东京湾开展了针对“吉野丸”号拖船大约400 km 距离的远程操作。由英国普利茅斯大学与IBM 公司等机构研发的“五月花”号无人驾驶船舶以风能和太阳能作为动力源,预计在2021年尝试无人驾驶跨越从英国到美国的大西洋航程。全球代表性智能船舶如图1.1所示。
图1.1 全球代表性智能船舶
可见,当前智能船舶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以欧洲部分国家和日本、韩国、中国为代表的航运和造船大国正在积极开展智能船舶相关的标准制定、技术研发、测试验证等研究。
1.3 船舶智能航行控制发展
智能航行是智能船舶的核心功能。中国船级社《智能船舶规范(2020)》中对船舶智能航行的定义为:“利用先进感知技术和传感信息融合技术等获取和感知船舶航行所需的状态信息,并通过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进行分析和处理,为船舶的航行提供航速和航路优化的决策建议。在可行时,船舶能够在开阔水域、狭窄水道、进出港口,靠离码头等不同航行场景和复杂环境条件下实现船舶的自主航行。”[6]可见,船舶智能航行与自主航行概念上较为接近,考虑船舶智能航行与自主航行都具有相应的等级划分,为便于描述,在本书中认为智能航行与自主航行在概念上等价。船舶智能航行一方面可以替代船员做出决策,降低人为操纵失误带来的航行事故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船舶配员,节约成本,推动船舶实现远程驾驶和无人驾驶[10]。但是,船舶智能航行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国际海事组织、劳氏船级社、挪威自主船舶论坛、罗罗公司等机构相继发布了船舶智能航行等级划分规则,见表1.2。
表1.2 船舶智能航行等级划分[11-12]
船舶智能航行系统包括感知、认知、决策和控制等子系统[13],如图1.2所示。近年来,船舶智能航行研究主要以辅助驾驶决策和部分条件下自主航行为主。
图1.2 船舶智能航行系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