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中文版序
译者序
前言一
前言二
第1章 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的设计泥龄
1.1 最小泥龄
1.1.1 硝化菌清零泥龄
1.1.2 主要设计方程
1.2 设计泥龄
1.2.1 设计泥龄的安全系数
1.2.2 硝化菌活性与氨氮负荷的比例
1.2.3 设计实例
1.3 硝化活性污泥工艺设计规范
1.3.1 德国ATV设计规范
1.3.2 北美十大州标准
1.3.3 加拿大安大略省规范
1.3.4 温暖炎热地区的规范
1.4 延长设计泥龄的机会成本
1.5 什么是工艺强化?
1.5.1 降低混合液污泥泥龄
1.5.2 保障安全系数
第2章 载体生物膜/活性污泥组合工艺
2.1 工艺强化的策略
2.1.1 采用膜生物反应器
2.1.2 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
2.1.3 生化池内污泥的固定
2.2 组合工艺的类型
2.2.1 固定载体/活性污泥组合工艺
2.2.2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活性污泥组合工艺
2.2.3 膜传氧生物膜反应器(MABR)/活性污泥组合工艺
2.3 IFAS工艺的工艺布局
2.3.1 BOD的去除
2.3.2 硝化
2.3.3 反硝化
2.3.4 强化生物除磷
2.4 IFAS工艺的工艺设计
2.4.1 经验公式
2.4.2 中试研究
2.4.3 生物膜反应速率模型
2.4.4 生物膜与混合液的物料平衡法
2.4.5 假定生物膜硝化速率的质量平衡法
2.4.6 工艺模拟
2.5 有争议的几个问题
第3章 组合工艺系统的实际应用
3.1 生物膜与混合液之间硝化的平衡
3.1.1 生物膜承担全部硝化
3.1.2 生物膜硝化的应用局限性
3.1.3 生物膜与混合液协同硝化
3.2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活性污泥组合工艺实例分析
3.2.1 布鲁姆菲尔德(Broomfield)污水处理厂
3.2.2 詹姆士河(James River)污水处理厂
3.3 膜传氧生物膜反应器(MABR)/活性污泥组合工艺实例分析
3.3.1 约克维尔-布里斯托尔卫生区(YBSD)污水处理厂
3.3.2 在英国的MABR/活性污泥组合工艺中试
3.4 IFAS工艺工程案例分析结果
3.4.1 工艺强化
3.4.2 生物膜与混合液之间的协同作用
3.4.3 新生代MABR工艺
3.4.4 需要回答的重点问题
3.5 外部菌源的接种效应
3.5.1 滴滤池(TF)/活性污泥组合工艺
3.5.2 侧流与主流工艺
3.5.3 接种效应的中试研究
第4章 组合工艺系统的设计方程
4.1 活性污泥清零曲线回顾
4.1.1 忽略进水生物量
4.1.2 对进水生物量的考虑
4.2 两种方法的比较
4.2.1 参数值
4.2.2 清零曲线
4.3 设计公式
4.3.1 组合工艺的清零曲线
4.3.2 最小泥龄曲线
4.3.3 生物膜所需的氨氨去除比例
4.3.4 组合工艺对安全系数的强化
4.4 组合工艺是如何扩容的?
4.5 小结
第5章 生物膜的软件模拟
5.1 生物膜模拟方法
5.1.1 生物膜模型的历史
5.1.2 生物膜模型的最新进展
5.1.3 用于稳健设计的稳健模型
5.1.4 简化模型
5.2 模拟软件的执行
5.2.1 一维模型
5.2.2 双室模型
5.2.3 一维模型和双室模型的等效性
5.3 生物动力学模型
5.4 MABR中的氧气传质
5.4.1 基于压力的模型
5.4.2 基于尾气的模型
5.5 有关模拟软件的结语
第6章 有关运行动态的调查研究
6.1 应对负荷动态变化的策略
6.1.1 传统活性污泥法之策略
6.1.2 IFAS工艺系统之策略
6.2 MABR生物膜动态特性
6.2.1 YBSD现场数据
6.2.2 模拟现场数据
6.3 MABR/活性污泥组合工艺案例分析
6.3.1 模型的建立
6.3.2 工程系统的动态处理效果
6.4 获得“安全系数”的替代方式
6.4.1 定量组合工艺的安全系数
6.4.2 更长的泥龄还是更多的生物膜?
附录A 术语列表
附录B 符号列表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