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乡村振兴下乡村住区演进的路径与模式/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青年教师论丛
0.00     定价 ¥ 5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12254774
  • 作      者:
    作者:韩欣宇|责编:贺伟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6-01
收藏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本书以城乡关系变迁为主线,系统梳理了我国乡村住区发展的历史过程,剖析了城乡要素重组对地域空间结构与功能演进的作用规律,提出了破解现阶段乡村转型发展与空间重构问题的整体思路。在此基础之上,初步建构了乡村住区重构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选取典型区域开展实证研究,探索镇域尺度下村庄单元发展水平评价与重构类型识别方法。最后,运用案例研究从建设途径、驱动机制和实践意义等方面,归纳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创新模式及其实现路径。 本书面向乡村转型重构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研究,可供从事城乡规划、地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为关注乡村发展和“三农”问题的相关管理、实践工作者提供借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相关概念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
1.2 国内乡村住区发展相关研究进展
1.2.1 针对乡村住区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
1.2.2 新时期国内乡村住区建设典型实践
1.2.3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评述
1.3 发达国家乡村住区建设典型实践
1.3.1 针对乡村住区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
1.3.2 发达国家乡村住区建设的实践经验
1.3.3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评述
2 我国乡村住区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2.1 乡村住区建设的历史基点(1949年以前)
2.1.1 早期均衡城乡关系
2.1.2 住区系统基本形成
2.1.3 住区单元稳步生长
2.1.4 住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2.2 国家总体性支配下的乡村住区建设(1949~1978年)
2.2.1 二元结构下乡村封闭的发展环境
2.2.2 社会经济功能变迁分化住区格局
2.2.3 住区单元建设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2.3 城镇化与工业化共同推动乡村住区建设(1978~2002年)
2.3.1 城乡关系调整改变乡村发展环境
2.3.2 居住改善的需求推进住区建设
2.3.3 乡村工业化延续分散格局
2.34 乡村城镇化促进均衡集中
2.3.5 园区建设大量侵占农地
2.3.6 村镇规划的介入与引导
2.4 讨论:城乡关系变迁下乡村住区的演进规律与机制
2.4.1 城乡相互作用决定住区发展趋向
2.4.2 要素重组驱动地域空间功能变迁
3 转型阶段我国乡村住区发展面临的困境
3.1 乡村住区转型发展的背景
3.1.1 加强要素供给,改善发展条件
3.1.2 推进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3.1.3 创新经营体制,破除制度壁垒
3.2 乡村住区转型发展的限制与问题
3.2.1 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发展的限制因素
3.2.2 城乡统筹阶段乡村住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3.3 乡村住区转型发展的方向与思路
3.3.1 重塑乡村的地位与价值
3.3.2 优化地域资源配置水平
3.3.3 强化“地方性空间”生产
4 乡村住区转型发展规律与重构理论的提出
4.1 当代乡村住区发展理论思潮与嬗变
4.1.1 复杂系统理论:城乡系统演进的形式与过程
4.1.2 韧性演进理论:乡村住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1.3 精明收缩理论:住区空间重构的实践路径
4.2 乡村住区重构概念建构
4.2.1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概念
4.2.2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特征
4.3 乡村住区重构动力机制
4.3.1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理论模型
4.3.2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目标规则
4.3.3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作用机制
5 乡村住区重构类型及其特征识别
5.1 研究设计与实证对象
5.1.1 研究思路与评价流程
5.1.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5.2 指标体系建构与分析方法
5.2.1 指标体系的建构
5.2.2 因子分析与数据处理
5.3 评价结果分析与类型识别
5.3.1 一级发展类型及分异特征
5.3.2 二级发展类型及特征识别
5.4 结论与对策讨论
5.4.1 区域分异视角:加快城乡融合,优化人居空间体系
5.4.2 村庄分类视角:优化要素供给,适应多元发展趋向
6 乡村住区重构的典型模式与经验
6.1 模式一:生活功能导向下优化城乡聚居格局
6.1.1 宅基地再利用,激活土地资产价值
6.1.2 “空心”房改造,盘活闲置生活资料
6.2 模式二:生产功能导向下激发地域经济活力
6.2.1 现代经营理念下的合作农业
6.2.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与利用
6.2.3 互联网络时代的农村电商
6.3 模式三:生态功能导向下盘活山水田园资源
6.3.1 典型案例解读:淄博市太河镇峨庄片区乡村旅游发展条件
6.3.2 峨庄片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演进与特征
6.4 讨论:“外拉-内推”的乡村住区重构路径
6.4.1 外部拉力:空间规划的引导路径
6.4.2 内部推力:自主发展的实施路径
6.4.3 乡村住区空间重构的支撑策略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