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自然保护地功能协同提升和国家公园综合管理的理论技术与实践/自然保护地功能协同提升研究与示范丛书
0.00     定价 ¥ 2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24977
  • 作      者:
    作者:闵庆文|责编:马俊//孙青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闵庆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兼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理事兼农业文化遗产分会主任委员,《生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编委等。
  长期致力于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国家公园建设与自然保护地功能协同提升等领域研究,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次,获全国创新争先奖,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要生态保护地生态功能协同提升与综合管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果的集成。针对我国自然保护地类型多样、布局不尽合理、管理权属分散、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的现状与需求,围绕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与功能、多类型保护地交叉或重叠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和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与机制三个方面,综合运用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规划技术;探索了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建立了多类型自然保护地区域生态资产评估方法;优化了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政策框架和测算方法;创新了多类型保护地区域经济建设与自然生态保护协调的微观和宏观分析方法与调节对策;提出了国家公园建设的生态保护与优化综合管理技术;建立了面向国家公园管理的生态监测和灾害管理理论与方法;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和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进行了应用示范。 本书适合从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相关工作的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使用,亦可作为生态学及相关学科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绪论 *
  第一节立项情况
  一、立项背景
  自 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经过 6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地与不同部门管理的总体格局。到 2020年底,各类自然保护地数量约为 1.18万个,约占我国国土陆域面积的 18%,对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及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 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自然保护事业进入从“抢救性保护”向“质量性提升”的转变阶段,亟待解决保护地建设和管理中长期存在的两大问题:多部门管理造成的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人为割裂、区域重叠、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权责不清、保护成效低下;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性不够造成的生态功能退化、经济发展迟缓,严重影响了区域农户生计保障、脱贫致富和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中央高度重视自然保护事业发展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之后,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及中央深改组第 19、第 21次会议均明确提出将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体制作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和加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展国家重要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协同提升与综合管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尤为重要与迫切。
  2016年 10月,科技部发布了《“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所列“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项目群中,明确列出了“国家重要生态保护地生态功能协同提升与综合管控技术”项目,确定了如下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生态保护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类型多样、空间布局不尽合理、管理权属分散的特点,开展国家重要生态保护地空间布局规划技术研究,提出科学的规划技术体系;集成生态资源资产评估与生态补偿研究方法与成果,凝练可实现多自然保护地集中区域生态功能协同提升、区内农牧民增收的生态补偿模式,开发区内社区经济建设与自然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创新技术;适应国家公园建设新趋势,研究多种类型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区优化综合管理技术,选择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区进行集成示范研究,为建立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管控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和国家公园规模化建设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所列考核指标为:提出我国重要保护地空间布局规划技术和规划编制指南;集成多类型保护地区域国家公园建设生态保护与管控的技术标准、生态资源资产价值评估方法指南与生态补偿模式;在国家公园体制创新试点区域开展应用示范,形成园内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协同提升的技术与管理体系。
  二、研究思路与目标
  在厘清我国自然保护地类型多样、布局不尽合理、管理权属分散、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的现状与需求基础上,围绕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与功能、多类型保护地交叉或重叠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和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与机制 3个科学问题,综合运用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自然保护学、区域发展科学、社会学与民族学等领域的方法和技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从全国尺度着眼,以多类型自然保护地集中区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重点,理论研究与具体示范相结合,构建重要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规划技术与管理体系,集成生态资产评估与生态补偿方法,探索多类型保护地集中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功能协同提升的机制与模式,提出适应国家公园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国家公园建设新趋势的优化综合管理技术,在三江源与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进行应用示范,为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国家公园体制改革提供科技支撑。
  三、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
  根据国内外生态学、自然保护学发展以及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的科技需求,本项目拟解决的 3个关键科学问题为:①自然保护地空间格局与功能;②多类型保护地交叉或重叠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机制;③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与机制。
  相应地,确定了重点研究的 4项关键技术为:①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评估与规划技术;②多类型保护地交叉或重叠区生态资源资产动态评估技术;③多类型保护地交叉或重叠区区域经济发展优化调控技术;④国家公园自然与文化资产保护与管控技术。
  四、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项目目标,确定了 6项重点研究内容,并以此为基础设置了 6个研究课题。
  课题一是“国家重要生态保护地空间布局规划技术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钟林生研究员负责,参加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该课题基于我国重要自然保护地基础数据库,系统梳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探讨我国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布局特点,分析自然保护地空间合理布局要素,形成我国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优化布局方案,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国家公园体系,提出科学的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规划技术方法与技术体系。包括 3个子课题:自然保护地的布局现状与需求分析;自然保护地的分类与优化布局方案;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规划技术方法与体系。
  课题二是“多类型保护地区域生态资源资产评估与补偿方法研究”,由中央民族大学桑卫国教授负责,参加单位包括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该课题以保护地生态功能协同提升为目的,根据保护地的生态系统健康现状,提出相应的健康诊断技术与服务功能提升技术,形成符合我国保护地的生态资产动态评估手段和技术体系,构建多元化生态补偿模式。为多类型保护地区域经济与自然生态协同提升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包括 3个子课题:保护地生态系统健康诊断与服务功能提升技术;保护地区域生态资产动态评估手段和技术标准;保护地区域面向生态功能协同提升的补偿模式。
  课题三是“多类型保护地区域经济建设与自然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创新技术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曾维华教授负责,参加单位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该课题针对多类型生态保护社区与生态保护对象空间分布错综复杂的特点,遵照以自然生态保护为主、经济建设为辅的要求,研发一整套生态保护地区域人类活动强度、结构与布局,以及农户生计与保护行为及政策优化调控技术;建立区域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路线图及差异化精细管控体系;将生态保护地区域经济建设与自然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协调缓解居民生计及经济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间的冲突,帮助当地居民尽快摆脱对保护地自然资源的依赖,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确保生态保护地经济建设与自然生态保护协调持续发展。包括 4个子课题:保护地区域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性分析;保护地区域生态承载力及经济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控;保护地区域居民生计与保护行为及政策调控;保护地区域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路线图设计及其差异化精细管控。
  课题四是“国家公园建设生态保护与优化综合管理技术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闵庆文研究员负责,参加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该课题针对当前我国重要自然保护地类型多样、布局不尽合理、管理权属分散、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的现状与特点,从生态文明建设高度认识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重要性,借鉴国际国家公园建设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重点研究重要保护对象与关键生态服务识别与监测、灾害风险管理、社区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等技术,制定融技术手段、立法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于一体的管控技术规范,研发面向国家公园管理者的综合管理平台,实施面向管理周期的管理有效性综合评价体系。包括 4个子课题:国家公园重要保护对象与关键生态服务监测技术;国家公园灾害风险管理与社区管理技术;国家公园自然与文化资产保护和管控技术;国家公园政策管理机制构建与优化综合管理平台研发。
  课题五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协同提升技术与管理体系示范”,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张同作研究员负责,参加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该课题聚焦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应用前述研究成果,并重点从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恢复与功能协同提升、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农牧民增收关键技术与政策措施入手,开展生态功能分区、资产评估、功能提升技术研究,畜牧业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人为胁迫管理与数字化监管平台开发的研究和示范工作。包括 3个子课题:生态功能分区、资产评估与功能提升技术;畜牧业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人为胁迫管理与数字化监管平台开发。
  课题六是“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协同提升技术与管理体系示范”,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蔡庆华研究员负责,参加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该课题聚焦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应用前述研究成果,并重点从景观配置角度,在自然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生态功能分区研究。同时针对神农架地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开展关键生态过程辨识和关键生态过程保护与恢复的生态补偿模式及生态旅游示范研究,为试点区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与生态功能协同提升提供范例与参考。包括 3个子课题:生态功能分区、资产评估与功能提升技术;关键生态过程保护 /恢复的生态补偿模式;自然资产保护和管控技术与监管平台开发。
  五、技术路线
  梳理不同类型重要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对象与空间要求,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重要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管理体系及其空间布局。同时,针对我国自然保护地集中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需求,探索区内人地协调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的生态补偿模式。之后针对多类型生态保护地交叉管理的现状,提出理顺管理体制、优化管理技术的方案,并通过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和神农架国家公园的示范,形成一套促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生态经济功能协同提升的优化管理技术体系。具体技术路线如图 1-1所示。
  图 1-1 项目技术路线
  六、考核指标
  围绕着各项研究任务,确定了一系列考核指标。以课题一为主,建立重要生态保护地基础数据库,构建重要生态保护地分布格局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重要生态保护地优化布局方案和国家公园优化布局方案,开发全国重要生态保护地规划技术和国家公园规划编制技术。
  以课题二为主,开发保护地生态系统健康诊断技术与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技术,提出保护地区域生态资产动态评估标准和生态功能协同提升的生态补偿标准,构建生态功能协同提升的生态补偿模式。
  以课题三为主,开发人地协调发展问题甄别技术,制定人地协调发展对策,研究生态承载力核算创新技术方法及经济建设规模、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控技术方法,探讨农牧民等乡村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行为方式与认知水平,开发生态经济政策对农牧民生计与保护行为的影响模拟技术,制定保护地区域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路线图。
  以课题四为主,研发多类型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功能分区技术方法,制定国家公园建设综合管控技术标准,探索国家公园经济建设与自然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分区、分类、优化、综合管控方法,提出国家公园优化管理技术体系建设政策建议,开发国家公园优化综合管理平台。
  以课题五为主,编制受损生态系统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生态功能协同提升技术规程,提出畜牧业和生态协调发展建议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人兽冲突调控政策建议,开发人为胁迫数字化监管平台,制定数字化监管方案。
  以课题六为主,编制自然资源与生态功能分区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开展自然资源环境胁迫分析,建立面向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区关键生态过程保护 /恢复的生态补偿模型,建立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经济协同提升技术体系,编制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规划,研发管控技术体系和监控平台。
  结合项目工作,发表学术论文 50篇以上(其中 SCI期刊收录论文 10
展开
目录
目录
从书序
丛书前言
本书前言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立项情况 1
第二节研究过程 6
第三节主要成果 11
第二章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规划技术 13
第一节自然保护地布局合理性评价与优化路径 13
第二节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重构方案 20
第三节自然保护地优化布局分析 28
第四节自然保护地规划方法与技术体系 43
第三章自然保护地生态资产评估与补偿方法 61
第一节自然保护地生态资产评估思路与方法 61
第二节典型自然保护地生态资产评估 68
第三节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补偿的政策框架 82
第四节典型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补偿 92
第四章自然保护地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创新技术 102
第一节自然保护地区域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发展协调度分析 102
第二节自然保护地区域生态承载力核算及经济发展模式优化调控 110
第三节自然保护地区域农户生计与保护行为识别及其影响模型构建 122
第四节自然保护地区域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路线图设计 128
第五章国家公园建设与优化综合管理技术 137
第一节国家公园重要保护对象与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监测技术 137
第二节国家公园灾害预警与人为胁迫管理 145
第三节国家公园可持续管理的机制与政策 160
第四节国家公园自然与文化资产保护与综合管控技术 168
第五节国家公园优化综合管理系统平台 177
第六章三江源国家公园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协同提升技术与管理 191
第一节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功能分区 191
第二节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资产评估与生态监测 199
第三节三江源国家公园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路径 222
第四节三江源国家公园人兽冲突及其管理对策 229
第七章神农架国家公园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协同提升技术与管理 250
第一节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功能分区与资产评估 250
第二节神农架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胁迫解析与对策 263
第三节神农架国家公园关键生态过程保护与恢复 275
第四节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模式 288
第五节神农架国家公园管控技术体系与监管平台 299
第八章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若干建议 305
第一节关于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建议 305
第二节关于中国特色国家公园建设的建议 312
第三节关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的建议 316
第四节关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两点建议 320
第五节关于神农架国家公园建设的两点建议 325
参考文献 33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