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物建筑(第15辑)
0.00     定价 ¥ 13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31562
  • 作      者:
    编者: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责编:吴书雷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共收录古建筑研究领域的研究论文22篇,分为文物建筑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建筑考古三个板块。其中文物建筑研究部分9篇,文化遗产保护部分10篇,建筑考古部分3篇。这些论文涉及古塔、木构建筑、古建筑壁画、建筑史考证、古建筑复原研究、古建筑预防性保护研究、古建筑修缮工程监理,以及名人故居保护研究和古建筑的勘察等内容,资料翔实,图文并茂。
展开
精彩书摘
文物建筑研究
  中国典型倒塔——天宁寺塔建筑时代与抗震性能研究
  杨焕成
  (河南省文物局,郑州,450002)
  摘要:天宁寺塔系我国现存古塔中*典型的伞状倒塔,且运用部分因袭古制的袭古建筑手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历代修缮后遗留下来的建筑结构较为复杂等原因,其现存塔的建筑时代颇存争议,有建于五代后周说、宋金说、宋元说、金元说、元代说、明代说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给该塔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带来很大困惑。本文根据现存塔不同时期的建筑结构、建筑手法、建筑材料、构件形制、雕刻内容、宋辽交界的塔位、不同特征辨析等进行比较研究,初步推定现存塔的建筑时代。并依其塔的选址、基础、建材、结构、施工及文献记载等,分析研究该塔的抗震性能。
  关键词:天宁寺塔;建筑时代;抗震性能
  我国现存*典型的伞状倒塔天宁寺塔(图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老城西北隅天宁寺内。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阳市地标性历史建筑。系八角形五级楼阁式砖木结构之塔,高38.65米,塔基周长40米。由于塔形奇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63年,由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核准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代为“五代”;2001年,此塔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代为“五代至清”。我国现有古代建筑史和有关古塔论著,无不将此塔作为中国名塔予以评介,但对塔之建筑时代有争议,有五代说、宋金说、宋元说、金元说、元代说、明代说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给该塔的保护、研究与利用工作带来很大困惑;近年维修该塔时发现塔之选址、建筑结构、施工技术诸方面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有关同仁建议笔者就该塔的建筑时代与抗震性能问题发表看法。故冒昧撰此小文,请方家读者斧正。
  一、现存天宁寺塔建筑时代特征简析
  天宁寺塔因其造型独*,加上频繁维修,故现存塔遗留下来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手法等比较复杂,以一般鉴定古建筑的常规方法,难于准确判定该塔的综合建筑特征属于某个具体时代,只能将其分解为塔之某部分可能为哪个时代,或似有某时代的建筑风格,或依其*晚的建筑时代特征推测塔之建筑时代。如梁思成先生1944年编著的《中国建筑史》,将此塔归入元代建筑(见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罗哲文《中国古塔》(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言“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就曾建有塔,现存之塔是明代建筑。”;张驭寰《中国名塔》(中国旅游出版社,1984年版):“此塔可能建于金元时期,至于塔身的砖雕画像、图案、门窗装饰等又可能是明代增施的。”;罗哲文、刘文渊、刘春英《中国名塔》(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此塔初建于五代,现塔是明代所建的,塔身塑饰佛、菩萨及佛传故事,均为明代风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委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至第五批)(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塔始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塔身八根龙柱浮雕腾龙和卷云,八面门窗之上高浮雕 具有晚唐遗风。”;左满常《河南古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此塔初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后经历代重修,现塔之结构保存了宋元时期风格。”;杜启明主编《中原文化大典 文物典 建筑》(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此塔始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现塔雕塑、铺作等部位有后维修特征”;河南省文物局《河南文物名胜史迹》(河南农民出版社,1994年版):“此塔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后经元、明、清及现代几番重修,下身辽式,上身藏式。”;甄学军《河南安阳天宁寺塔保护研究》(学苑出版社,2019年版):“(塔)始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重修,元代延祐二年(1315年)重修,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清乾隆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1771~1772年)重修。”;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主编《中国名胜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根据塔身造型,内部结构和檐下斗拱特点分析,此塔可能建于金、元时期,其砖雕画像图案及门窗等可能为明代增建”;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志》上卷(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此塔初创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后经历代重修,现塔之结构保存了宋、元时期的建筑风格。”;杨宝顺《中国现存*典型的倒塔一安阳天宁寺塔》(《中原文物》2003年第3期):“天宁寺内原在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就建有塔。其时代应为创建于五代,现存之塔为金元时期重修的。”另有《中国古塔鉴赏》、《中国古塔精萃》等有关中国古塔或古建史、文物名胜辞典多记塔创建于五代后周广顺年间,未记现存塔的建筑时(年)代。可见现存塔由于重修(甚至重建)等原因,难以按古建筑建筑时代一般特征鉴定的常规,来准确认定某一个时代的塔,更不可能确定是某个年代之塔。所以才形成在上述有关记述此塔的论著中只记始建时代,而对现存之塔或回避建筑时代,或笼统记为具有金、元,或宋金时代的建筑风格。到目前为止未能形成有充分论据的建筑时代结论。笔者近年借出差安阳之机,到现场对塔之外部形象和建筑结构进行简单的考察,因为时间关系,未能深入勘测研究。仅就此次考察所获得的部分时代特征资料作如下探索性分析。
  (一)建筑形制
  此塔逆于我国古塔下大上小,形成外轮廓呈拋物线形,或下大上小形成锥体状的常规塔形,或呈现喇嘛塔、幢式塔、碑体塔等常见的传统塔形。而是下小上大成为伞状的倒置形的独*塔形。在塔之发源地印度至今尚无发现与此型塔相同的塔,窣堵波自汉代传入中国,与我国传统木构建筑相结合,创造出中国本土化佛教塔类建筑也均无此型塔。且根据古印度佛教几条传播路线传至世界各地的佛教建筑也无与此相同之塔。由中国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的佛教建筑也无此类塔形。我国虽在个别地方有下部稍小上部略大一点的古塔,但上下倒置不明显。唯有此塔呈下小上大伞状倒置形非常明显(图二),可谓已知*典型的“倒塔”。且不但塔身呈伞状的倒置形,而且*上层不是建攒尖形的塔顶,而是在第五层塔檐之上建起可容百人的大平台,平台周边采取安全措施,建造矮墙,既可礼佛,又可凭眺观光。更为殊妙的是在平台中央建起^^座喇嘛塔(图二),成为整个塔体构造顶端直插云霄的塔刹,真可谓远观是塔刹,近看“塔上塔”,被誉为我国古塔建筑之奇葩。
  (二)因袭宋、辽塔的特色及其建筑时代的推测
  宋、辽相邻的交界地区,由于营造匠师多为汉人等原因,所以辽代建筑,特别是佛塔多受宋代建筑影响,具有宋代建筑特征。宋代建筑也受辽代建筑少部分建筑手法的影响。如河北定州开元寺塔(又名料敌塔)(图四)、河北武安市妙觉寺塔(图五),是两座高分别为83.7米和42.3米大型砖构楼阁式宋塔,与豫北地区安阳县、滑县、内黄县、延津县等地现存的北宋时期大型砖塔的建筑形制是相同的,其建筑结构与建筑手法与宋《营造法式》的规定也相吻合。但与北京、内蒙古及东北地区的辽代塔的差异很大(图六)。安阳天宁寺塔,虽然建筑时代有争议,但塔身精美的高浮雕图像,业界多认为是明代增补的,甚至还有“晚唐遗风”之说。这些雕塑明显异于河南现存古塔的做法,有关著作认为是“辽式”做法。我国北方现存不少大型辽代砖塔,其造型是基台上建造须弥座,上置斗拱和平座,其上以莲瓣承托高大的塔身,表面再加装饰性的屋檐、门窗及枋、柱等,塔檐相距小而密,塔体雕塑较多为佛教故事的内容。这些建筑构造与特点,显然与时代相对应的宋代砖塔是不同的,特别是塔身满布雕塑佛传故事,河南境内现存古塔是不存在的。虽然河南等中原地区与之相对应的宋代大型砖塔塔身镶嵌有方形等佛像雕砖,但是这些佛像雕砖是单独一块一块嵌砌在一起,而北方辽代大型砖塔的雕塑是整体连续的反映某一佛传故事或建筑形象,二者之不同是显而易见,具有不同的特点。安阳天宁寺塔,在高达10.5米的塔身第一层的八面壁体上,除辟门窗外,均雕塑有佛传故事,正南面为三世佛像(图七;封二),中为法身毘卢遮那佛,右为报身卢舍那佛像,左为应身释迦牟尼佛。西南面为释迦佛说法像,其两侧为侍立的弟子阿难、迦叶,其下为金刚力士像。正西面为悉达多太子诞生像,右为王后出行仪仗,左上角为二龙吐水浴太子像。西北面为释迦雪山苦行修定像,左右为野鹿衔花、猴子送果供养像。正北面为观音菩萨与善财龙女像,两边为护法神像。东北面为天人说法佛像。正东面为释迦佛涅槃像,其周围为诸大弟子像。东南面为波斯国王与王后侍佛闻法像,左右为侍臣送供像。这些雕塑时代其上限不早于元代,其下限不晚于明代,其理由除雕塑内容和雕塑手法外,还有一条重要的依据是雕塑图案中的格扇门为五抹格扇门(图八)。中国古建筑门窗的发展,宋代是一个重要时期,因为一改以往只有板门、栅门的传统做法,从宋代早期出现了格扇门,故宋《营造法式》中对格扇门有图、文并述,并对格扇门的组成构件和雕刻内容等均有较详细的规定。这时的格扇门为四个抹头的“四抹格扇门”,由抹头、格心、腰华板、障水板四部分组成,且雕刻花纹比较朴实。经辽金后,至元代出现“五抹格扇门”。明代除仍使用五抹格扇门外,开始使用“六抹格扇门”,如安徽徽州现存的明嘉靖年间的民居六抹格扇门和河南郏县明代王韩墓出土的陶宅院中的多座单体建筑的六抹格扇门等。已知清代建筑使用六抹格扇门。由以上所述可知,即从此塔的五抹格扇门推测塔身雕塑上限为元代,下限为明代。再从此塔格扇门的格心、腰华板、障水板的团龙、凤凰、牡丹等繁复雕刻看,推断这些雕塑应为明代之作。
  该塔身第一层檐下的大额枋出头雕刻与明代建筑大额枋出头所雕刻的“类似霸王拳的做法”基本相同(图九;封三),也佐证了塔身第一层砖雕图案的时代。此塔五铺作斗拱中竟使用批竹昂形的耍头(图一〇),从昂形,特别是昂嘴薄而扁平的做法,与宋代建筑山西高平南赵庄二仙庙大殿批竹昂的形制特点相似(见《文物》2019年第11期),并与某些辽代中晚期建筑的批竹昂形制相近。故此塔批竹昂之形制具有宋、辽中晚期批竹昂的特点。斗拱中使用斜拱(45°、60°斜拱)的做法(图一一),也应引起关注,因为辽代建筑中斗拱发生变化的*大特点是开始使用斜拱,不但出现45。斜拱,稍后又出现了60。斜拱(此时尚无斜昂)。宋代在与辽相邻地区也有少数建筑采用斜拱做法(图一二),此塔使用斜拱和批竹昂,不但说明塔建成后修缮次数较多,遗留不同时代的建筑构件和建筑手法也各不相同。造成不能以常规的古建筑鉴定特征判定此塔建筑时代的困难。根据塔身现存建筑材料,特别是塔砖的形制和尺寸分析。一部分较长、较薄的青砖可能为元代或元代以前的塔砖,塔身上部长仅为30厘米的小砖和塔身残破处修补的小型号砖,可能为清代补砌之砖。塔体砖砌技术,也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图一三),即大部分采用不岔分砌筑方法,系原塔体的主流砌法,部分岔分的做法,系后期补砌的做法。
展开
目录
目录
文物建筑研究
中国典型倒塔——天宁寺塔建筑时代与抗震性能研究/杨焕成/1
河南登封少林寺塔林金代喇嘛塔勘测与研究/吕军辉/13
蓟州古塔调查与考述/彭昊 罗心舒 刘荣浩/23
山西长治晋城地区10~13世纪歇山建筑山面构架特征探微/段智钧 谷文华 赵娜冬/38
青海洪水泉古清真寺建筑文化考释/牛乐/48
浙江金华清中晚期建筑墙壁彩画类型和特征研究/朱穗敏/58
清奉先殿建筑营建史考/卓媛媛 杨红 谢嘉伟/67
偃师宋代《敕赐寿圣禅院额碑》考释/张玉霞/81
内蒙古贝子庙新拉布仁殿院落复原研究/袁林君/87
文化遗产保护
四川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的预防性保护勘察与修缮措施/和永侠 钱威 张帆/103
关于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的思考——以大连名人故居为例/刘美晶 周畅/112
文物保护工程监理招标文件几点思考与探讨/郭绍卿/119
丝路河南段乡村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杨东昱/126
崇实书院建筑布局与文化内涵初探/刘洋 师古/135
山西运城关王庙传统石雕工艺技术研究/贾柯 樊东峰 王丽亚/142
故宫钟粹宫综合测绘总结与分析/王莫/149
洛阳东周王城城墙遗址本体保护研究/闫海涛 崔新战 陈家昌/159
钻入阻力仪在云冈石窟砂岩表层风化原位评价中的试验研究/周华 胡源 高峰/174
综合物探在开封繁塔基础勘察中的应用研究/刘晨辉/183
建筑考古
禹州新峰墓地出土空心砖探析/杨俊伟/192
偃师商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周要港/198
中原地区夏商重叠型城市防御研究/李子良/205
Content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Research
Construction Era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Typical Inverted Tianning Temple Pagoda/YANG Huancheng/1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Lama Pagoda of Jin Dynasty in Shaolin Temple of Dengfeng in Henan/LV Junhui/13
Investigation and Textual Research of Jizhou Ancient Pagodas/PENG Hao, LUO Xinshu, LIU Ronghao/2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 Frame of Saddle Roof Buildings in the 10th-13th Century in Jincheng Area,Changzhi Area, Shanxi Province/DUAN Zhijun, GU Wenhua,ZHAO Nadong/38
Investig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n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Hongshuiquan Ancient Mosque in Qinghai/NIU Le/48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lored Wall Painting in Jinhua of Zhejiang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ZHU Suimin/58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Fengxian Hall Construction in Qing Dynasty/ZHUO Yuanyuan, YANG Hong, XIE Jiawei/67
Research on the Imperial Edict of Shousheng Temple in Yanshi of the Song Dynasty/ZHANG Yuxia/81
Courtyard Layout and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New Laburen Hall of Beizi Temple in Inner Mongolia/YUAN Linjun/87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Preventive Conservation Survey and Renovation for “The Society for the Research in Chinese Architecture”in Lizhuang, Sichuan Province/HE Yongxia, QIAN Wei, ZHANG Fan/103
Thoughts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Former Residences of Celebrities——Study on the Former Residences of Celebrities in Dalian/LIU Meijing, ZHOU Chang/112
Some Thoughts and Discussion on Bidding Documents of Supervision of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Project/GUO Shaoqing/119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Rural Heritage in the Henan Section of the Silk Road/Yang Dongyu/126
The Layout and Cultural Value of Chongshi Academy/LIU Yang, SHI Gu/135
Traditional Stone Carving Technology of Guanwang Temple in Yuncheng of Shanxi Province/JIA Ke, FAN Dongfeng, WANG Liya/142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Comprehensive Surveying and Mapping of the Palace of Accumulated Purity (Zhongcui Gong) in the Forbidden City/WANG Mo/149
Preservation of the City Wall Ruins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in Luoyang/YAN Haitao, CUI Xinzhan,CHEN Jiachang/159
The Drilling Resistance Research on the Sandstone Surface Weathering of Yungang Grottoes/ZHOU Hua, HU Yuan, GAO Feng/174
Applicable Research on Comprehensive Survey Technology in Foundation Survey of Po Pagoda in Kaifeng/LIU Chenhui/183
Architectural Archaeology
Analysis of Hollow Brick Unearthed from the Xinfeng Cemetery of Yuzhou/YANG Junwei/192
Research on Military Defense System of the Yanshi City, Shang Dynasty/ZHOU Yaogang/198
Study on the Defense System of Overlapping Cities in Central Plains during Xia-Shang Dynasties/LI Ziliang/20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