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常规成像技术
第一节 X线成像技术
近年来,X线成像技术在数字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如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技术。它取代了传统的X线摄影技术和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技术。X线成像技术可分为常规检查、特殊检查和造影检查三大类。
一、常规检查
常规检查包括透视和X线摄影。透视一般观察病变的动态变化。X线摄影大多数采用DR技术,DR图像具有较高分辨率,图像对比度好,细节显示清晰,图像层次丰富;时间分辨率高,成像速度更快;曝光宽容度大,可修正以及进行后处理调节;后处理功能强大;图像可在计算机中存储、传输、调阅,也可直接与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联网,实现远程会诊。
二、特殊检查
很少应用。对于特殊的器官如乳腺,利用软射线进行钼靶摄影。
三、造影检查
造影检查是指利用引入对比剂的方法产生和(或)增加人体组织器官之间的密度对比而显影的技术。根据对比剂引入途径的不同可分为两类:直接引入法和间接引入法。直接引入法包括以下几种方式。①口服法:如食管及胃肠钡剂检查。②灌注法:如钡剂灌肠,逆行胆管造影,逆行泌尿道造影,瘘管、脓腔造影等。③穿刺注入法:可直接或经导管注入器官或组织内。间接引入法是指对比剂先被引入某一特定组织或器官内,后经吸收并聚集于需要造影的某一器官内,从而使之显影,包括吸收性造影与排泄性造影两类。吸收性造影如淋巴管造影;排泄性造影如静脉胆道造影、静脉肾盂造影和口服胆囊造影等。常用的造影方法介绍如下。
(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详见第四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技术”。
(二)胃肠钡剂造影检查
钡剂造影是消化道疾病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1. 上消化道钡剂检查 吞服钡剂时及吞服后在X线透视下从多种角度观察食管、胃、小肠黏膜的形态变化及蠕动、张力、通畅性等功能变化,以对病变进行诊断,并可摄片记录所见。
2. 下消化道钡剂造影 经肛门将钡剂及气体灌入结肠,行气钡双重对比检查,以发现结肠黏膜炎性、溃疡、息肉和肿瘤等病变。
(三)尿路造影
1. 排泄性尿路造影(excretory urography) 又称为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是泌尿系统*常用的造影方法。由静脉注入有机碘溶液,通过肾排泄使泌尿系统显影。此法不仅可显示肾实质及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管腔形态,还可了解双肾排泄功能。碘过敏及严重肝、肾或心脏功能不全和急性肾炎等应列为禁忌证。
2. 逆行肾盂造影(retrograde pyelography) 先做膀胱镜检查,然后向输尿管开口插入输尿管导管,使导管顶端置于肾盂输尿管交接部,每侧缓慢注入12.5%碘化钠或30%泛影葡胺7~10ml后立即摄片。此法显示肾盂肾盏形态较好,但不能了解肾的排泄功能。排泄性尿路造影显影不良或不宜造影者,有急性尿路感染和尿道狭窄者禁用。
第二节 CT扫描技术
CT检查应用日益普遍,主要用于肝、胆、胰、脾、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肾上腺及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尤其是炎症性、肿瘤性和外伤性病变。另外,对于胃肠病变向腔外生长、侵犯及有无邻近和远处转移等,CT检查也具有一定的价值[1]。检查胃肠管腔内病变情况仍主要依赖于钡剂造影、内镜检查及病理活组织检查(活检),后者是金标准。
一、肝脏、胆道系统、脾脏的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对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炎性病变、弥漫性病变等,CT对确定病变的范围、性质和有无转移,以及门静脉系统和腔静脉系统内有无癌栓都有很好的效果。而多层CT对肝脏的动脉系统、门静脉系统和腔静脉系统具有良好的血管成像效果,对临床肿瘤术前评估和肝移植手术方案的制订有较好的帮助。CT也可广泛应用于胆道系统、脾脏病变,主要包括胆囊炎性病变、胆囊或胆管占位性病变、胆系结石、脾外伤及其占位性病变等。
(二)准备工作
被检者近期无钡剂检查,一般肝脏CT扫描应在钡剂检查1周以后进行,以避免钡剂高密度伪影的影响。检查前6h禁食,CT扫描前口服1%~2%的含碘对比剂500~800ml,先后分2次口服,第一次于扫描前30min左右口服300~500ml,第二次于扫描前口服200~300ml。怀疑胆系结石的被检者应口服等量的清水作为对比剂。
(三)CT扫描技术与参数
被检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双手上举置于头顶上方,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的中线一致。首先进行正位定位图像扫描,扫描范围一般从膈面至肝右叶下缘。扫描层厚一般选用5~10mm,图像重建采用标准算法,采用螺旋扫描方式,于被检者呼气后屏气时进行曝光扫描。
(四)增强扫描技术
1. 注意事项 对碘对比剂过敏及肝肾功能受损严重的被检者应禁做增强CT,对可以行肝脏增强扫描的被检者,应尽量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以减少被检者的过敏发生概率。
2. 适应证 肝脏增强扫描是肝脏CT检查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更好地显示肝脏炎症性及肿瘤性病变的情况和性质,对平扫不能发现的等密度病变检出率更高。同时,肝脏血管成像能为肝脏的各种外科手术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3. 扫描方法 采用静脉团注法,一次注射80~100ml的含碘对比剂,一般采用速率2.5~3ml/s,注入对比剂后25~30s开始曝光扫描肝动脉期,注入对比剂后55~65s开始曝光扫描肝门脉期,注入对比剂后300s开始曝光扫描肝延迟期。这一方法被称为肝脏的三期扫描法,是目前肝脏强化扫描较为通用的方法,对肝脓肿、肝血管瘤、肝癌、肝转移瘤等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4. 螺旋CT肝血管成像方法 对比剂注射总量为90~100ml,注射速率为3.5ml/s,20s左右为肝动脉的扫描时间,50s左右为肝门静脉系统的扫描时间,也可以利用对比剂密度自动跟踪技术:在腹主动脉或门静脉设定一个扫描层面,选择一个感兴趣区触发扫描密度值,在密度值达到后触发启动曝光扫描,直至扫描结束。层厚一般选用3mm以下,重建间隔选用1mm。血管重建后处理方式多采用*大密度投影和容积重建技术。
二、胰腺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主要用于急性或慢性胰腺炎、占位性病变、外伤及穿刺活检的定位等。
(二)准备工作
被检者在扫描前30min口服1%~2%碘水对比剂500ml,在扫描前再次口服碘水对比剂300ml,将胃及小肠充盈。对于外伤急症的被检者,可以服用或不服用等量的清水。
(三)CT扫描技术与参数
1. 扫描体位与范围 被检者仰卧于扫描床上,双手上举置于头顶上方,先行正位定位图像扫描,范围包括肝门上方至肾盂水平面,嘱被检者先呼气后屏气。层厚为3~5mm,图像采用标准算法重建,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另外,可嘱被检者取右侧位或右侧卧位行CT扫描,以使十二指肠充盈,胰头周围显示清楚,肠管部分与胰腺的体尾部分开。
2. 增强扫描 可更好地显示胰腺病变及病变与血管的关系,能发现平扫不明显或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变。常用双期薄层扫描,对比剂的总量为90~100ml,注射速率为3.5ml/s,层厚为3mm。
3. 图像显示技术和摄片 一般以软组织窗为主,常用的窗宽为250~350HU,窗位为30~50HU。
三、肾上腺、肾、输尿管的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肾与输尿管的结石和感染性病变、外伤和血管疾病及占位性病变的检查等。
(二)准备工作
被检者在扫描前30min口服1%~2%碘水对比剂500ml,扫描前再次口服300ml,充盈胃和十二指肠,使其与肾上腺、肾、输尿管的病变区别开来。泌尿系结石的被检者口服等量的清水。外伤急症的被检者无须服用对比剂,可直接进行扫描检查。
(三)CT扫描技术与参数
1. 扫描范围及参数 被检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双手上举置于头顶上方,身体正中矢状面和床的中线一致。首先进行正位定位图像扫描,根据临床要求确定范围,肾上腺和肾的扫描一般从第11胸椎下缘开始至髂嵴上缘,对肾移植及怀疑异位肾的被检者应扩大扫描范围,各种原因导致梗阻致肾盂积水及输尿管扩张的被检者,CT扫描时应扫描扩张的输尿管和正常输尿管段,也可以采用薄层扫描,以利于发现病变。肾和输尿管的扫描范围一般从第11胸椎下缘开始至输尿管的膀胱入口处。
肾上腺的扫描层厚一般采用3~5mm,肾、输尿管的扫描层厚一般采用5~10mm,均为螺旋扫描方式,扫描时被检者呼气后屏气。
2. 增强扫描 患者肾上腺、肾和输尿管疑有炎症性或占位性病变时应进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对比剂总量为80~100ml,一般采用静脉快速团注法,速率为2.5~3.0ml/s,注射对比剂后25~30s进行肾皮质期扫描,注射对比剂后70~120s进行肾髓质期扫描,注射对比剂后5~10min进行肾排泄期扫描。对肾盂肾盏及输尿管的病变排泄期的显示效果要优于前两期。
3. 肾动脉血管成像检查 多层螺旋CT(MSCT)对肾动脉扫描血管成像的效果较好,对比剂的注射总量为90~100ml,速率为3.5ml/s,肾动脉的扫描时间为16~22s,也可用对比剂密度自动跟踪技术,即选择一个平肾门的扫描层面,在腹主动脉区域设定一个感兴趣区触发扫描密度值,在达到感兴趣区密度值后触发启动曝光扫描,直至扫描结束。层厚一般采用3mm以下,选用1mm重建间隔。重建方式多采用容积重建技术和*大密度投影,以用于观察和诊断肾动脉狭窄等疾病。
4. 图像显示和摄片 一般以软组织窗为主,常用窗宽为250~400HU,窗位为30~50HU。对于增强扫描的图像,窗宽和窗位的数值可适当增加,观察肾盂、输尿管排泄期的图像,要加大窗宽至1000~1500HU,加大窗位至200~500HU,以避免漏掉细小的病灶。
四、腹部、腹膜后间隙和肠腔内的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腹膜后脓肿、血肿、腹部和腹膜后间隙的肿瘤,腹膜转移性病变,腹部淋巴结病变,以及肠腔的炎症性、占位性病变等。
(二)准备工作
1. 腹部、腹膜后间隙CT检查的准备工作 空腹4~6h,被检者在检查前90min口服1%~2%碘水对比剂300~500ml,在检查前5min再口服对比剂200~300ml。
2. 肠腔内镜CT检查的准备工作 被检者在检查前连续2天无渣饮食,检查前1天晚餐后禁食,口服泻药如番泻叶等清洁肠道,以免肠道内残留粪便造成假象。
(三)CT扫描技术与参数
1. 腹部、腹膜后间隙CT扫描技术 被检者取仰卧位,双手上举置于头顶上方,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的中线一致。先行定位图像扫描,确定扫描范围,或根据临床要求确定扫描计划,被检者呼气后屏气。
2. 肠腔内镜的CT扫描技术 在扫描前5~10min肌内注射654-2注射液20mg,被检者侧卧于扫描床上,经肛门注入约1000ml的空气,被检者感到腹部饱胀时停止注气,嘱被检者仰卧于扫描床上,双手上举置于头顶上方,身体正中矢状面和床的中线一致。行定位图像扫描,观察到肠腔充气较好时,再确定扫描范围,一般上缘包括横结肠,下缘至耻骨联合,扫描层厚采用3mm以下,重建间隔0.5~1mm,一次屏气扫描完整个范围。待图像重建完毕后,利用内镜程序软件进行图像重组显示。
3. 增强扫描技术 增强扫描能够清楚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及血供情况,能区分腹膜后血管和淋巴结的情况,对明确病变性质和了解病变范围有很大的帮助。对比剂的注射总量为80~100ml,速率为2~3ml/s,注射对比剂后65~70s开始曝光扫描。
4. 图像的显示和摄片 以软组织窗为主,常用窗宽250~400HU,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