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章
水源通常包括地表水水源(江河、湖泊、水库等)和地下水水源。如果将饮用水看作“产品”,水源则是饮用水的重要“原材料”。政府部门和供水企业也会采取法律、工程和技术等手段来保障水源地的水质。
将原水加工成成品的“工厂”就是我们的自来水厂。在水厂中,我们通过预处理、常规处理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来确保水质达标。目前越来越多的水厂应用深度处理工艺(臭氧- 活性炭工艺、膜工艺等),进一步提升水质和口感。
水厂“加工”后的饮用水会进入管网,为了让自来水在“物流系统”中仍能保证优良的品质,一些城市的市政管网中已经引入了实时水质监测系统,能够有效地预警水质变化情况,提醒相关部门排查潜在的管网问题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障“物流”过程中饮用水的安全。
经过“物流系统”的输送,自来水*终进入用户。对于住宅小区,自来水通常还要先通过加压,或输送至高层建筑的屋顶,*终让千家万户使用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
常见水质问题的解决
水作为大众的“第一食品”,从源头到龙头的生产过程并不简单。在温度、环境、工艺等不同因素的作用下,取水、净水、输水、配水乃至用水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影响用水体验的问题。
其中有一些问题能够让我们直接感知,比如水龙头流出的“黄水”、自来水中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烧开的自来水表面有薄薄的一层白色漂浮物等。这些问题是怎么产生的?会不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危害?
还有一些问题,是老百姓一般接触不到的,如藻类、高氯酸盐、农药残留、“两虫”等。绝大多数有害物质都在水厂的处理过程中被净化去除。那么,水厂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瞻山识璞,临川知珠”,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大家逐一辨识、科学分析这些水质现象(问题),介绍水专项饮用水安全保障是如何应对、解决这些问题的。
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技术应对
饮用水水质问题无小事,用100% 的努力去消除1% 的隐患,早已成为供水行业的共识。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供水水质,水专项研究创新构建了“从源头到龙头”全流程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在太湖流域、京津冀、黄河下游、珠江下游、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区域开展综合示范与推广应用,为破解供水全流程中的技术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不断提升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
从“十一五”到“十三五”,项目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 亿,惠及人口5 亿多,全国城市供水水质抽查达标率由2009 年的58.2% 提高到近年的96% 以上,水专项对解决各类水质问题提供了突破性的技术手段,为党和政府履行“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的庄严承诺做出了重要技术贡献。
“科技引领,水质提升”,本书的第二部分将带大家领略水专项饮用水科技的丰硕成果,从科技进步的角度,切实感受供水行业的快速发展。
基本术语
生活饮用水:供人生活的饮水和用水。
原水:未经任何处理或用以进行水质处理的待处理水。
水源:给水工程所取用的原水水体。
净水厂(水厂):对原水进行给水处理并向用户供水的工厂。
给水处理:对原水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改善水质的过程。
预处理:给水常规处理前的处理,或进入膜处理装置前的处理。
预氧化:在混凝前加氧化剂,起助凝作用或去除原水中有机微污染物和臭味的过程。
预臭氧:设置在混凝沉淀或澄清之前的臭氧净水过程。
生物处理:利用生物作用去除水中杂物的过程。
粉末活性炭吸附:投放粉末活性炭吸附溶解性有害物质和改善嗅、味的净水工艺。
常规处理工艺:给水处理中去除浊度和灭活细菌病毒为目的的处理,一般包括混凝、沉淀、过滤、消毒。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