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久远,但关于自然资源的基本科学概念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逐步形成,而且仍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本书通过法律定义、《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行业规定,阐述自然资源定义及其分类。
我国《宪法》及各单项法律没有定义自然资源,仅列举了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和矿藏等属于自然资源。《辞海》(第六版)对自然资源的解释是“天然存在(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并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矿藏、水利、生物、气候、海洋等资源,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综合现有概念,自然资源的定义有下列三个方面内涵:第一,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自然界同一自然实体的两个不同侧面,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能够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要素,即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括土地、光、热、水、岩石、矿物、生物等。第二,自然资源是一个动态概念,它的内涵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和加深。第三,自然资源实质上是包含自然、社会经济的综合概念。
本书所指的自然资源是地表覆盖的、在一定时间内长期稳定存在的、具有生态功能价值和一定使用价值的资源,包含天然形成的资源与后期人工干预形成的具有一定生态功能的林木资源、草资源、农业资源、水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功能与特性
自然资源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的物质资料,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区域组合状况制约着地区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必不可少的空间资源,人类生存的空间主要指地理空间,包括土地面积、资源状况,这是衡量空间资源的主要量度,也是现阶段常被用作土地承载力的主要尺度。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面积的扩大以及矿产资源可采储量的增加和新矿种新储量的发现,都意味着人类生存空间的增多,技术的发展、经济活动方式的进步所导致的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也标志着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展。自然资源的特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自然资源具有综合性与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资源是由多种单项资源组合而成的庞大的自然系统,即自然综合体,各资源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常常要引起其他资源的变化;二是各单项资源内部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三是自然与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条件也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自然资源的综合性与整体性就要求我们建立一套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制度。
第二,自然资源具有时空变化的不平衡性与节律性。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受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所制约,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资源组合和资源优势,因而自然资源分布亦有强烈的地域性差异。受自然地理环境时间尺度上节律性演化规律的制约,自然资源,特别是可再生性资源,亦有节律性变化规律。应充分认识自然资源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性和时间变化的节律性。
第三,自然资源具有多层次性与多功能性。自然资源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系统,每种自然资源内部的不同种类对于生态功能的贡献有差异,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的完整功能。
二、自然资源与国土资源
自然资源是国土资源的基础、核心和前提。国土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管辖的土地上所拥有的一切资源。国土即国家资源,“国土”与“资源”相通。国土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天赋的、自存的、先人类而存在以及能为人类利用的资源,如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及生物资源等。社会经济资源是指自然资源经过人类社会劳动加工所产生的第二性资源,如农业工业产品、工矿企业交通运输设施、建筑物以及旅游资源中的文物古迹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及信息等,也属于社会经济资源范畴。
第一篇贵州省自然资源监测工作概况
第一章贵州省自然资源变化监测形势分析与意义
第一节自然资源监测形势分析
一、国家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新形势下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方向。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明确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也指明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为顺应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2018年3月,《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首次提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的概念,随后印发的自然资源部“三定”方案明确了自然资源部门职责,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开展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进行了总体部署,以上标志着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顶层框架逐步形成。
自然资源部门履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并负责自然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调查评价,因此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支撑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反映生态建设成效的有效手段。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统一自然资源分类标准,依法组织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查清我国各类自然资源家底和变化情况,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逐步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供基础支撑,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服务保障。
2020年1月,为保障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有序开展,自然资源部颁布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2020年10月我国初步完成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和专项调查技术体系设计,建立自然资源调查成果动态监测机制,研制自然资源分类标准;2020年底,发布一批重要的自然资源基础调查、专项调查成果,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自然资源管理的调查监测“一张底图”;2023年,完成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建设,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法规制度体系、标准体系、技术体系以及质量管理体系。
二、省级层面
贵州是长江和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也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而经济在西部省份中仍排名靠后,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较长时期内实现较快增长,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因此贵州的发展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挑战。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能量源泉和空间载体,其科学保护和利用与区域高速、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希望贵州的同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因此,贵州省委省政府牢记嘱托,发扬新时代贵州精神,2018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对省内的自然资源进行变化监测,充分运用遥感监测手段,全面摸清自然资源家底,分析省、市、县单元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和变化,分析自然资源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辅助相关部门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支撑生态修复与保护长效机制的建立,为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信息支撑。
第二节自然资源监测意义
一、调查监测先试先行,为常态化调查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2018年3月,《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首次提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的概念,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监测对象丰富、范围面积广,实施难度较高,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有相对成熟的自然资源监测体系。贵州省通过率先开展自然资源监测工作、先试先行,对各类调查工作的成果与指标体系进行衔接、互补、融合研究,建立了自然资源分类指标体系、监测技术体系、评价体系,为后期全省自然资源常态化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摸清全省自然资源家底,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覆盖范围广、资源类型全面、时效性强、更新频率高的自然资源数据库,是辅助自然资源科学管理的前提。通过对全省自然资源进行监测,掌握全省农、林、草、地表水等自然资源的详细类型、面积、范围、分布和变化情况,同时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开展专项分析、对全省开展生态影响评价,可支撑耕地保护、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管、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等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支撑自然资源部门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
三、研判自然资源变化及发展趋势,统筹生态与经济协调统一
开展自然资源变化监测、建立丰富的自然资源变化时空数据库,及时掌握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是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自然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分析的重要基础,且多时序的变化时空数据对于科学预测、研判自然资源变化及发展趋势有重要意义,可为保障全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提供重要支撑。
第三节国内外实践与研究进展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各个国家或地区探索实施了各种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和管理政策。遥感技术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崛起的新兴技术,借助卫星传感器,可以从宇宙空间全方位观测、研究人类生存的环境。遥感技术所具有的宏观、综合、动态、快速的特点,大大降低了传统调查方式消耗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成为国土资源调查与开发、国土整治、自然资源监测以及全球性研究的一种新兴技术手段,也是现代自然资源研究中*有效的手段之一。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研究,遥感技术为土地资源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和实现手段,拓展了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强化了土地资源的研究程度。
一、国外情况
美国、德国等是自然资源管理相对成熟的国家,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较好、遥感技术应用较早,因此本书选取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分析总结各国家和地区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相关的工作经验与技术特点。
(一)美国自然资源监测实践与研究概况
美国的自然资源由联邦政府下设的美国内政部负责管理,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作为内政部下设部门,负责提供水、能源、矿产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科学信息,同时提供生态环境健康、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影响等科学信息。美国地质调查局内设水资源部,生态系统部,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部,能源、矿产与环境健康部,自然灾害部,核心科学体系部等6个业务管理机构。
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以勘测地球资源为主要目标的地球资源技术卫星,后来改称陆地卫星(Landsat),携带多光谱扫描仪(MSS),在其后的4、5号星上增加了改进的地面分辨率为30m的专题制图仪(TM),具有从可见光到热红外7个波段。陆地卫星影像被普遍用于资源调查与制图,开创了资源遥感调查的新时代。利用遥感信息勘测地球资源,成本低、速度快,有利于克服自然界恶劣环境的限制。从1997年开始,美国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在北美热带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