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元明,男,1961年生,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人。1979年考入湖北中医学院(现湖北中医药大学)。1984年以优异成绩留任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现湖北省中医院)工作。巴元明师承名家,博采众长,现为湖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肾病重点学科(专科)学术带头人。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北中医名师、湖北省首届医学领军人才。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德优怀远,才大博见”是巴元明的格言,“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是他的人生追求。
巴元明师从著名中医肾病专家、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邵朝弟教授和国医大师、全国伤寒大家梅国强教授,将经方运用于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在学习实践中,巴元明深刻体悟到要成为一代名医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有悟性。基于本科时扎实的基本功,工作后勤奋学习,熟读中医经典,巴元明跟随邵朝弟教授、梅国强教授等中医大师学习,于2013年荣获“武汉中青年中医名医”、2015年荣获“首届湖北省中青年知名中医”、2017年荣获“湖北省首届医学领军人才”、2018年荣获“湖北中医名师”等荣誉称号,2017年成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9年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慢性肾脏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肾虚为根本,涉及肺、脾、肝等诸脏,标实为湿浊、瘀血、浊毒,常相兼为病。病程长久,迁延反复,耗伤肾阴肾气,使阴阳失调,又因阴阳互根,一损俱损,故*终致阴阳俱虚。巴元明教授提出慢性肾脏病病机演变过程:早期,肾病多虚,阴虚多见;中期,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晚期,阴阳俱虚,浊毒瘀阻,丰富了中医肾病的理论内涵。巴元明教授将“治未病”的理念贯穿于肾病治疗的始终,尤其重视亚健康状态肾虚证的治疗。他主张“无问其病,以平为期”,提出疾病“四平衡”观点:恬淡虚无,情志平衡;谷肉果菜,饮食平衡;劳逸结合,运动平衡;培元固本,阴阳平衡。
巴元明教授倡导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他擅长运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包括各种急慢性肾炎、急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脏病、肾病综合征、尿路结石、尿路积水、尿路感染、痛风、尿酸性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血尿、蛋白尿、多囊肾、慢性前列腺炎、不育症、少精子症、弱精子症、阳痿早泄、肾虚肾亏等病症。
湖北省中医院共有医疗机构制剂100多种,其中近5年由巴元明教授牵头研制的多达43种,在全国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排名第一。巴元明教授主持研制了六味维肾膏、九味维肾膏、封藏颗粒、决水消肿颗粒、溶石排石颗粒、泌感康合剂、天楼解毒消肿散、三才颗粒及清肺达原颗粒(即“肺炎1号”)、柴胡达胸合剂(即“强力肺炎1号”)等。
历经20余年,以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名老中医药专家邵朝弟教授为研究对象,巴元明教授学术团队围绕名医学术传承、经方治疗肾病进行了推广应用,搭建了*名医学术传承研究平台,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名医学术传承与传播体系,对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研究和中医肾病研究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基于‘肾病多虚,阴虚多见’理论治疗肾脏疾病的临床基础及应用”于2014年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名老中医治疗肾病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于2015年荣获湖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基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治疗肾脏疾病的推广应用研究”于2019年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奖二等奖、“基于‘肾病多虚,阴虚多见’理论治疗肾脏疾病的临床基础及应用”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基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治疗肾脏疾病的临床研究”荣获湖北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ⅲⅱ巴元明教授首创敷贴治疗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内服外敷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课题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出版的《中医肾病外治学》,为全国第一部中医肾病外治疗法的学术专著。“中西医结合内服外敷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于2009年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武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几十年来,巴元明教授课题组一直致力于中医药防治尿路结石的研究,经过长期的临床探索,形成了尿路结石清热利湿益气并重、行气活血化瘀并行、溶石化石排石兼顾的治疗原则,研制出具有溶石排石利水功效的系列方药,尿路结石临床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机制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排石冲剂治疗尿路结石的临床研究”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巴元明教授非常注重人才培养,他认为不断创新的年轻一代是中医药事业永葆生机的源泉,因而不遗余力地为中医药事业培养接班人。
本书通过记叙巴元明教授的生平事迹探讨荆楚医学名家巴元明的成才之路,主要以医家传略、学术特色、著作简介、医论医话、临床与实验研究、医案精选及创新成果七个部分论述巴元明教授从医三十余载的治学及临床经验,展示巴元明教授在推动学术创新、人才培养、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等方面所做的贡献。
本书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对中医理论研究者与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中医爱好者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中引文,因来源资料年代久远,已无从查对*原始的版本,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和编辑对引文中少量明显错误之处,按现在的出版规范做了修改。
本书中方剂组成尽量与原方保持一致,但需关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的应用,此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应灵活处理, 不可照搬照抄原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