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场景营造(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0.00     定价 ¥ 6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8087117
  • 作      者:
    作者:白晓霞//徐怡静|责编:王一洁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双一流”高校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思考和经验分享,以“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为命题开展教学,具有独特的视角和启发性,可引发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关于建筑教育理念和建筑设计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思考,本书还提供了关于设计思维训练方面的教学路径指导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案例。本书的主体内容是面向建筑学一年级新生的认知启蒙系列课程的第一个专题,核心目的在于讨论如何带领一年级新生迈出专业学习的第一步,除了对具体命题和专业知识点进行探讨,还站在学习体验的视角,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并从追求“正确解”的思维模式向自主学习模式过渡,帮助学生尽快跨越思维模式和学习模式切换的障碍。本书是对带领新生入门的建筑学启蒙教育的探索,亦是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具体命题以及运作方式的阐述。
展开
作者简介
白晓霞,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美国Texas A&M大学访问学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持*及省部级基金项目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教育、教育建筑、医疗健康建筑。
徐怡静,硕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现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初步教育。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场景化的思维方式探讨对于建筑设计的认识以及对于建筑设计教育的认识。本书亦是一次以“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主题为载体出发的,去功能化、去形式化的尝试。“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首先可以看做是对于某一段体验的概括,通过对“看”“得见”“风景”“房间”等内容进行解析,带领读者去领悟人、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次,本书探讨了建筑设计需要兼具理性和与感性的综合能力,其中感性能力的培养由于教育方法的不足往往被搁置或者避而不谈,本书提倡通过场景营造的方式进行切入,提示学生在日常体验中刻意进行空间场景感知的自我训练,通过不断地开展捕捉、解析、转译等训练以达到锐化专业感知能力的目的。最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作为一种设计态度,提示每一位设计师始终保持对高质量、高品质空间的追求。从训练内容的角度,感性的事物的确不易讲授,但是这不代表其相关的能力培养及其训练方法不可探讨,哪怕这种能力需要学生通过自我修养去提升,教学亦必须积极提示学生刻意训练,并尽可能提供一些有效训练的途径。跳出“知识点”“内容”等既有的讲授模式,如何培养学生对设计敏锐的感知能力?这并非某一次孤立训练的阶段性任务,而是贯穿于建筑学教育的长期目标。
展开
精彩书摘
场景营造之于建筑教育

场景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内涵有所差异,*初主要在电影、戏剧、话剧等领域使用,后延伸至商业策划、网络传媒等更加广泛的领域,其共同特点是围绕具体目的进行设定。拉普卜特等学者将其定位为对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空间要素的组合,而丹尼尔 · 希尔和特里 · 克拉克则将其定义为一个地方的整体文化风格或美学的特征,是多种 特征的组合。在建筑学、风景园林等专业中,场景则超越 了上述概念,可以是设计高度控制之下的场景,亦可以是 自组织而形成的偶然景象;一方面取决于自上而下的设计, 另一方面源于自下而上的生活。很多设计的空间并没有出 现预期的场景,因此场景是不可以被设计的,它只能自然 而然地发生。需要注意的是,空间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它 能够承载、容纳多种多样的场景,当某一个场景没有发生 时,这并不足为奇,反之,如果*初的设计没有预留相应 的支持性条件,它便没有了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设计提供 的是场景发生的“可能性”,而非“绝对性”。整体而言, 建筑学语境中的场景关注的是人与物质世界共同组成的场 景,其存在的意义不是“展示”,而是“体验”,其中包含了更多的互动、参与。
场景的来源包括现实场景(例如建筑场景、生活场景、行为场景等)和虚拟场景(例如文学场景、电影场景、游戏场景等),不同类型的场景信息被感知的方式不同。现实场景指存在于物质世界
中的客观存在,往往是以全信息的方式存在,人在现实场景中的体验结果与个人关注的内容密切相关,如果要进行表现,现实场景是需要被精简提炼的。文学场景是依托文字这样一种抽象的符号和读者自身经验所形成的意象之中的场景。我们在阅读时,脑海里会不由得出现许多逼真的场景,这其实是调动自己过去无数体验的再构建。对于同样一段文字,个体所调动的记忆存在差异,因此不同读者脑海中的场景形象并不完全相同。电影场景以图像化的方式输出,观者接收到的图像化信息相差无几,是被提炼后的
信息再现。这里不妨运用比较法来分析建筑场景与电影场景、话剧场景间的差异。
建筑场景与以电影艺术为代表的二维艺术场景相比,二者在叙事及信息抽象提取、筛选、再表达等方面有诸多相互借鉴之处,但*大的区别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建筑场景通常借物质的、抽象的
特征来传递空间的感受和信息,这是建筑区别于文学、话剧、电影等具体艺术类型的典型特征。这些抽象的信息以抽象的整体性特征影响着“使用者”。其二,对真实空间的体验,二维艺术表现出的是视觉模拟下的虚拟空间,但对于建筑场景的真实空间感的把握还需进一步深入体会和思考。话剧是在一个背景化的场景里强行用语言或肢体方式进行表现,其场景服务于“被观赏”的目的,在空间层次、场景要素等方面经常采用夸张的手法,场景本身不具有真实的体验感,看似三维,实则只是升级版的背景,往往带有强烈的具象特征、符号化特征以及要素堆叠特征,将所要传递的场景信息以非常直白的方式进行表达,而这些恰恰是在建筑学的场景营造训练中较为忌讳的。相比之下,建筑场景服务于“被体验”的目的,这一点与话
剧布景严格区分。在建筑场景中,场景要素以沉默的方式进行叙事,通过场景的提示,无论是身处其中的参与者还是置身事外的观赏者,均通过场景“提供”的暗示激发联想、引起共鸣。
以悬念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影片《后窗》为例。全片只有两类场景——窗外和窗内,却涉及十多个人物及多条故事线,让观者看完影片之后仍然心有余悸。电影场景的信息传达逻辑严密,通过镜头用简单的方法讲述复杂的故事,而不是靠拍摄干巴巴的人物对话。在开场的两分钟里,角色没有任何一句台词,通过镜头已交代了大量的背景信息。开场第一个镜头,观众便清楚地了解到故事的整体环境。镜头呈现了睡在阳台上的男主角脸上的大量汗水、温度计显示 90 多华氏度(天气非常炎热)、男主角腿上的石膏(受伤无法行走)、桌上摆放的摄影工具和相片、未冲洗的负片和杂志正片(摄影记者的身份、爱冒险的性格)……这种性格的男主角,却因受伤在家静养,无聊寂寞下,只好通过观察窗外来解闷,这为
后面发生的一系列惊险故事铺设了前提条件。男主角通过窗户观察到的“风景”,是邻居们一个个如连续剧般的小故事。一个“窗口”就是一条故事线。导演用巧妙的主客观镜头的切换,制造了一种“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奇妙感觉。在不知不觉间,观众也开始对“邻居们”的生活好奇了起来,想和男主角一起通过“镜头线索”寻找真相。不难看出,电影中的场景是作为背景出现的,并不需要研究场景空间的真实感,然而真实的空间感恰恰是建筑的灵魂所在。换句话说,真实空间是建筑设计研究的主体,而在电影中只是起衬托作用的背景。与此类似,话剧场景虽是三维实景,仍然与建筑真实场景有所不同。话剧场景是高度抽象凝练、服务于舞台效果的场景,观赏角度也相对固定,看似三维,实则在本质上仍只是二维。
展开
目录
01 再思建筑基础教育的定位
何为基本功 / 002
建筑设计初步教学中的重要性排序 / 002
评价方式的挑战 / 004
建筑启蒙教育的具体定位 / 005
02 场景营造之于建筑教育
场景思维与建筑设计 / 018
场景营造与设计类教学 / 020
设计类教学中的主题式命题 / 023
场景中的空间意识 / 024
建立自我与突破自我 / 027
内容适配 / 028
03 场景营造主题: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看 / 030
得见 / 032
风景 / 039
房间 / 045
场景中的空间 / 049
场景中的时间 / 055
场景中的边界 / 057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场景解析示例 / 065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作为一种设计态度 / 070
04 场景营造的教学模式探索
意象的凝练 / 076
场景的解析 / 092
物象的转化 / 136
对“评价”的设计 / 162
05 教学实践案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教学实践的任务要求 / 170
教学实践案例展示 / 172
06 场景思维在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中的贯穿
认知启蒙系列 / 219
设计启蒙系列 / 229
后记
学会热爱 / 231
这里只是起点 / 23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