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住院医师外科常用缝合技术指导手册
0.00     定价 ¥ 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696465
  • 作      者:
    编者:李增春//刘中民|责编:闵捷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手册强调基础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既介绍了皮肤的组织学特点等基础知识,又系统介绍了皮肤和污染创面的消毒范围与铺巾方法,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单纯间断缝合、连续缝合、皮内缝合等多种临床常用的缝合方法。本手册配有大量精美插图和示意图,语句简练易懂,严谨但又不失生动和活泼,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外科常用缝合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本书可为高年级医学生、住院医师和基层医务工作者规范掌握外科常用缝合技术提供帮助。
展开
精彩书摘
1. 皮肤的组织学特点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织构成,借皮下组织与深部组织相连(图1-1)。皮肤有毛、皮脂腺、汗腺和指(趾)甲等附属器,它们由表皮衍生形成。
  图1-1 皮肤组织结构示意图
  (1)皮肤的结构
  1)表皮:表皮由角质层(上层)和非角质层(下层)组成。皮肤颜色与黑素细胞相关。
  2)真皮:真皮借基膜与表皮相分隔,分为乳头层(真皮浅层)和网状层(真皮深层)。真皮富含弹性和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弹性和收缩能力。真皮乳头层与表皮相互交叉,使得彼此间不产生水平移动。真皮内的血供一般来源于两种途径:①皮下血管丛,在真皮下走行;②由特定的动脉营养(伴随静脉),这些动脉通常在肌肉间/表面平行于皮肤走行,并发出垂直于皮肤的血管(除皮下神经丛的血管)。
  (2)皮肤的厚度
  不同年龄段和不同部位的皮肤厚度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部位的表皮和真皮层厚度均存在差异。
  1)表皮:主要提供耐磨的特性,人体各部位功能差异常导致表皮厚度相异,如足跖处的表皮厚度约为1.6 mm,眼睑处的表皮厚度约为0.04 mm。
  2)真皮:真皮层厚度是表皮层厚度的15~40倍,人体各部位的真皮层厚度也都存在差异,如背部、掌跖的真皮较厚,眼睑的真皮较薄。
  (1)皮下组织
  真皮的下方为皮下组织,即解剖学所称的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连接皮肤与深部组织,赋予皮肤一定的活动性和缓冲、保温、能量贮存等作用。其厚薄因性别、部位、年龄等而有差异。
  结缔组织与脂肪组织将皮肤与深层组织结构分开,如肌肉、骨骼等,由于其较为松弛,允许皮肤在皮下层水平存在一定范围的滑移。结缔组织与脂肪组织因其分布区域不同而组织量不同,如眼睑处较薄,而腹部较厚。其血供来源丰富,但缺乏可靠的规律。
  (2)皮肤的附属器
  1)毛:人体皮肤除手掌、足底等处外,均有毛分布。
  2)皮脂腺:多位于毛囊和立毛肌之间,为分支泡状腺。皮脂腺具有滋润和保护皮肤及毛发的作用。
  3)汗腺:分为内泌汗腺(小汗腺)和顶泌汗腺(大汗腺)两类。汗腺具有散发热量和排泄代谢产物的作用。
  创面愈合受皮下组织和皮肤的附属器的共同影响。在富含皮脂腺的区域(尤其是青少年的前额、鼻和背部等区域)缝合线周围可能出现明显的瘢痕(图1-2),这是由于受伤皮脂腺腺体穿刺损伤后的结果。结缔组织与脂肪组织可因电刀热量损伤而出现液化,继而影响组织的愈合。此外,皮缘下方的结缔组织与脂肪组织若不加修整,可能会嵌插入皮缘之间影响皮肤愈合。
  A.背部瘢痕
  B.前额瘢痕
  图1-2 背部及前额瘢痕
  2.无菌术的历史沿革
  无菌术早已经被大家所熟知,对于任何手术操作均意义重大。在各类手术操作中,医生应树立正确的无菌观念,熟练掌握必需的无菌术,避免术者和操作区域内的物品接触微生物,引起医源性感染,干扰组织修复过程,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荷兰学者列文 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首次在世界上研制出放大率高达226倍的原始显微镜,从此将人类的视野带入到一个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他发现我们的周边存在着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并将它们命名为“狄尔肯”(拉丁文dierken),意即细小活泼的物体(图2-1)。他也成为全球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 巴斯德(Louis Pasteur)通过观察细菌等微生物的形态、迁移、增殖等,从生理学角度阐释了细菌的生物学特性,掀起了研究细菌等微生物的热潮,被公认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发现用加热
展开
目录
目录
1. 皮肤的组织学特点 001
1.1 皮肤的结构与厚度 002
1.2 皮下组织和皮肤的附属器 003
2. 无菌术的历史沿革 006
3. 创面愈合的病理变化与基本过程 009
3.1 创面愈合的病理变化 009
3.2 创面愈合的基本过程 012
4. 创面愈合的结局 016
4.1 创面愈合的类型 016
4.2 缝合创面愈合 021
5. 创面的处理与原则 023
5.1 不同类型创面的处理 023
5.2 创面处理的原则 025
6. 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 026
6.1 全身因素 026
6.2 局部因素 027
7. 瘢痕的产生与分类 031
7.1 瘢痕产生的原因 031
7.2 瘢痕的分类 032
8. 消毒与铺巾 035
8.1 消毒的分类 035
8.2 手术消毒剂的选择 036
8.3 上肢手术的皮肤消毒范围和铺巾方法 040
8.3.1 上肢手术的皮肤消毒范围 040
8.3.2 上肢手术的铺巾方法 041
8.4 下肢手术的皮肤消毒范围和铺巾方法 046
8.4.1 下肢手术的皮肤消毒范围 046
8.4.2 下肢手术的铺巾方法 047
8.5 污染创面的消毒范围和铺巾方法 053
8.5.1 污染创面的消毒范围 053
8.5.2 污染创面的铺巾方法与注意事项 053
9. 打结 055
9.1 结的种类 055
9.2 器械打结 057
9.2.1 持针钳的抓持方法 057
9.2.2 持针钳行器械打结的方法 059
10. 缝合 062
10.1 缝合的历史沿革 062
10.2 缝针 067
10.3 缝线 069
10.3.1 缝线的分类、认证标准与选择 069
10.3.2 常用缝线 071
10.4 缝合工具 077
10.4.1 手术镊 077
10.4.2 线剪 078
11. 常用缝合方法 080
11.1 单纯间断缝合 080
11.1.1 临床应用 080
11.1.2 缝合方法 080
11.1.3 注意要点 082
11.2 连续缝合和间断垂直褥式外翻缝合 083
11.2.1 临床应用 083
11.2.2 缝合方法 084
11.3 皮内缝合 086
11.3.1 临床应用 086
11.3.2 缝合方法 086
11.3.3 注意要点 087
12. 不规则创面缝合技巧 088
12.1 线形不规则创面的缝合 088
12.2 类圆形不规则创面的缝合 088
12.3 类三角形不规则创面的缝合 092
主要参考文献 094
本书图片(彩色) 09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