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精准肿瘤学(精)
0.00     定价 ¥ 21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30497
  • 作      者:
    编者:詹启敏//钦伦秀|责编:郝文娜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精准肿瘤学》共分6个部分、46章,系统整合了精准肿瘤学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全面介绍了精准肿瘤学总论、精准肿瘤学技术、肿瘤精准预防及诊断、肿瘤精准治疗、肿瘤精准治疗的临床实践,以及精准肿瘤学研究,《精准肿瘤学》内容丰富、科学、实用,与临床研究成果紧密结合,使肿瘤诊治过程更加精准。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全球发展态势
  在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技术领域,电磁场理论既是基础,又具备前瞻性、引导性和交叉性的发展特征;电磁环境效应是指构成电磁环境的某种因素或多种因素对电子系统、设备、装置和易挥发材料及生物体等的相互作用效果。电磁环境效应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掌控和运用电磁资源及电磁安全的能力,工业发达国家往往从战略高度统筹电磁环境效应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1.1 电磁场理论与其他学科交叉,新概念、新方法不断涌现
  进入新世纪,随着基础物理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的重大发展,电磁场理论与上述学科交叉,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量子电磁学和量子电子学等技术突破,带动了精密化的电磁场探测;利用石墨烯的高导电、高透光等特性研制出纳米天线、超宽带天线和轻质透明电磁屏蔽结构的原型;利用超材料的负介电常数或磁导率特性实现了天线小型化和电磁隐身结构;电磁场理论与生物技术交叉融合,突破了现有的电磁防护与抗干扰研究思路,探索了电磁防护仿生新途径;电磁场理论与通信、信息及光学交叉融合,提出了具有高抗电磁干扰能力的信息处理与存储新方法,涌现出太赫兹通信与探测成像、大容量涡旋电磁通信、抗电磁干扰的微波光子链路与器件、抗电磁干扰的自旋电子存储器件等一批新的研究方向。
  1.2 电磁环境效应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安全要素
  在国家安全战略层面,美国从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特朗普到拜登政府,高度重视国家战略层面的电磁环境效应规划,已逐步形成较为清晰的电磁空间战略。2014年8月25日,美国国防部出台了*新的电磁环境效应规划,确立了新的“电磁环境效应”(E3)计划,要求在人为电磁干扰或自然电磁干扰情况下,所有的军事平台、系统、子系统及设备均应正常运行。该国防条令要求把电磁环境效应与“核、生、化”防御一并考虑。根据指令要求,所有新的国防部件均需进行电磁防护加固,以减轻电磁干扰的影响;同时,在采办寿命周期内,必要时对现有部件进行改装,使其具备电磁干扰抑制特性。新计划指出将设置国防部首席信息官,兼任美国国务卿电磁环境效应核心顾问,增设国防部电磁环境效应一体化保障小组(DOD E3 IPT)。近两年,由于相关国家在电磁技术领域发展迅速,对美国的非对称优势形成巨大制衡,美国战略智库积极呼吁高度重视电磁手段的制胜作用。
  1.3 电磁环境效应成为技术垄断和贸易壁垒的利器
  在欧洲,北约盟国以美国的相关战略为蓝本制定了欧洲的电磁领域发展规划,突出关注国民战略层面。欧洲特别重视以标准规范为抓手,制定国际技术规则,形成技术垄断和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形成制约。由于欧洲国家(英、德、法、瑞等)多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发起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占有多数席位,它们联合起来,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占据绝对优势。因而,欧洲的EN标准往往在实践一段时间后,即获认可为IEC或ITU国际标准。欧洲尤其重视电磁环境效应共性基础研究形成规则后所带来的潜在巨大价值。2007年起,欧盟开始实施《欧洲计量联合研究计划》,重点研究含电磁及其效应在内的四大优先领域。欧洲的标准化组织十分注重将专利技术纳入标准,通过一系列标准的制定,实现了从基础层面到应用层面、从体系层面到接口层面的无缝连接,使用标准及专利技术从战略和技术两个层面掌握电磁领域的话语权。例如电磁环境效应测试技术的领先者之一德国Rohde & Schwarz公司,正试图将电磁干扰时域测量等专利技术写入*新的国际标准。
  第2章 我国发展现状
  我国较为系统的电磁环境效应研究工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较大进步。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但作为信息产业基础的电磁场和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发展仍然滞后,电磁环境适应性问题已成为电子信息装备、系统发展的焦点和瓶颈。总体上,我国电磁场和电磁环境效应发展水平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
  2.1 电磁环境效应作用机理研究有待加强
  电磁环境对装备的影响,主要是干扰、损伤装备中的电子系统和电爆装置,使其丧失效能。电磁环境对装备的作用机理与装备工作原理、设计技术密切相关,必须通过深入研究其机理才能确定。近年来,国内在典型电子系统及模块的电磁发射、电磁敏感机理认知和规律掌控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初步掌握了电子系统及模块产生电磁发射的物理机理和基本规律,并提出了可以有效激发电子系统及模块电磁敏感现象、探测敏感边界的理论方法,研制了相应的软硬件检测手段,有望彻底扭转以往治理电磁发射超标困难、难以通过方案阶段的正向设计实现主动抑制超标电磁发射、难以通过测试获得电磁敏感剖面、测试电磁敏感时敏感现象只能靠人为观测等长期困扰本领域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的局面;在电磁脉冲辐照效应实验研究方面,对通信设备、片上系统、开关电源和电磁敏感设备等进行了电磁脉冲辐照效应实验研究,分析了能量耦合规律。但仍需系统深入研究并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标准,以实现对装备的有力支撑作用。
  2.2 电磁兼容及防护急需新材料、新器件支撑
  电磁防护新材料、新器件是解决装备电磁干扰和电磁损伤的一项重要基础技术。我国结合重点工程建设,相继开展了电磁防护配套任务和电磁防护新材料、新器件的研制工作,在防电磁信息泄漏技术、强电磁脉冲抗毁技术、目标电磁隐身技术、抗电磁干扰技术所需电磁功能材料方面已有长足的进步。我国单一功能的电磁防护材料基本能够满足实际需求,但是从长远发展角度看,装备发展还需要研发具有复合功能的电磁防护新材料,还需要提高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的电磁损伤阈值,提升电磁防护器件的响应速度、通流能力和电磁防护材料的工作带宽、屏蔽效能以及耐候性,突破制约未来装备电磁防护效能提高的瓶颈技术,缩小我国电磁防护新材料、新器件研究与国外*高水平的差距。
  (1) 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先进碳基电磁防护材料的优异物理特性
  先进碳基电磁防护材料的设计需突破与传统复合材料简单混合的设计理念,真正发挥其优异特性。以石墨烯为例,其高透光性、高强度、低密度、高导电和导热性等卓越性能源于其单层完美六元环结构,急迫需要研究石墨烯电磁防护产品的设计方法和工艺路线,以使石墨烯优异的物理特性在应用中充分体现出来。
  (2) 需深入研发超材料结构设计与工艺实现技术
  电磁防护专用超材料既需要先进的结构设计技术,又需要先进的工艺实现水平,目前国内对于超材料结构的设计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有部分原创性突破,但生产线加工能力及工艺实现还存在明显差距,急需加强研发形成规模产业。
  (3) 需进一步加强电磁防护材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电磁防护材料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高端产品产业化能力不足、产品质量和档次较低、产品开发能力和营销能力有限等问题。如要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方面加大投入,以便和外资品牌抗衡。
  2.3 仿真预测技术和系统研发急需政策支持
  我国对于电磁环境效应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长期投入不足,电磁环境效应仿真预测技术不仅仅需要电磁场和电磁波的计算能力,还需要与电路与系统、通信/导航/控制等多电子信息学科交叉,甚至还需要与装备总体、材料、制造等其他领域的学科交叉,目前这种跨学科交叉的高性能算法及人才奇缺,同时少量已经取得实质性突破的高性能算法成果也缺少有效的推广应用机制,应加强电
展开
目录
目录
总论篇
第1章 精准肿瘤学总论 1
第2章 精准肿瘤学的内涵与挑战 5
第一节 精准肿瘤学的内涵与应用 5
第二节 精准肿瘤学中的新型技术支撑 7
第三节 精准肿瘤学的挑战 8
第四节 结语 9
精准肿瘤学技术篇
第3章 基因组与表观遗传组学技术 13
第一节 肿瘤基因组学研究技术 13
第二节 表观遗传组学技术 14
第三节 染色质高级结构 17
第4章 转录组与非编码RNA技术 19
第一节 转录组学研究技术和方法 19
第二节 转录组技术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应用 26
第三节 非编码RNA的研究技术和方法 27
第四节 转录组和非编码RNA研究的相关数据库 35
第5章 蛋白质组学技术 38
第一节 蛋白质组学的概念 38
第二节 蛋白质组学技术 38
第三节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精准肿瘤学中的应用 42
第6章 代谢组学技术 44
第一节 代谢组学的概念 44
第二节 代谢组学技术 44
第三节 代谢组学在肿瘤精准医学中的应用 45
第7章 单细胞组学分析 47
第一节 单细胞组学概述 47
第二节 单细胞组学的检测方法及流程 47
第三节 单细胞组学的应用 50
第四节 单细胞组学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应用 51
第8章 多组学技术的整合应用 52
第一节 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 53
第二节 肿瘤分子分型 54
第三节 肿瘤标志物的识别鉴定 54
第四节 肿瘤治疗靶点的识别鉴定 55
第9章 生物信息结合大数据处理技术 57
第一节 生物信息学介绍 57
第二节 生物医学大数据现状 57
第三节 大数据分析的挑战 58
第四节 大数据处理技术 59
第10章 液体活检技术 61
第一节 液体活检 61
第二节 常见液体活检靶标种类 62
第三节 液体活检与精准肿瘤学 65
第四节 液体活检技术展望 67
第11章 临床前精准研究模型介绍及应用 69
第一节 条件重编程模型 69
第二节 类器官 71
第三节 人源肿瘤异种移植瘤模型 73
第四节 展望 76
第12章 肿瘤分子功能精准诊断 78
第一节 分子影像学 78
第二节 分子影像学成像模式 78
第三节 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80
第四节 无创、微创、精准诊断 82
第五节 分子影像学与分子病理学结合 82
第13章 高通量药物筛选 85
第一节 概述 85
第二节 高通量药物筛选的原理、步骤与策略 85
第三节 肿瘤精准治疗相关高通量药物筛选 87
第14章 肿瘤异质性与精准治疗 89
第一节 肿瘤异质性的含义 89
第二节 肿瘤异质性的来源 91
第三节 异质性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影响 92
第四节 异质性的研究方法 93
第五节 针对异质性的解决方案 94
第六节 结语 96
肿瘤精准预防及诊断篇
第15章 肿瘤的精准预防 97
第一节 概述 97
第二节 精准预防技术 98
第三节 精准预防模式 110
第16章 肿瘤新型分子标志物的识别与鉴定 113
第一节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113
第二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14
第三节 免疫传感器技术 114
第四节 蛋白组学分析方法 115
第17章 肿瘤易感性检测与预防性干预 118
第一节 概述 118
第二节 肿瘤易感综合征的识别与遗传咨询 121
第三节 预防性干预 125
第18章 肿瘤的早期诊断 131
第一节 肿瘤早期筛查与早期诊断 131
第二节 肿瘤生物标志物在筛查与早诊中的应用 132
第三节 影像学技术用于肿瘤筛查与早诊 134
第19章 肿瘤的分子分期与分型 137
第一节 胃癌的分期与分子分型 137
第二节 结直肠癌的分期和分子分型 140
第三节 乳腺癌的分期和分子分型 142
第20章 肿瘤的疗效预测和监控 145
第一节 影像学检查 145
第二节 病理学检测 148
第三节 液体活检 149
第四节 分子分型用于联系预测 151
第21章 肿瘤转移复发与预后的精准预测 153
第一节 传统预测因素 153
第二节 分子标志物 154
第三节 液体活检预测转移复发 156
第四节 肿瘤相关组学 159
肿瘤精准治疗篇
第22章 精准外科技术在肿瘤中的应用 163
第一节 术前精确定性、定位、定量 163
第二节 术前精准分期 164
第三节 制订个体化手术方案 164
第四节 术中精细操作、精准导航 165
第23章 精准放射治疗 167
第一节 精准放疗的概述 167
第二节 调强放射治疗 167
第三节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168
第四节 质子和重离子放射治疗 170
第五节 小结 171
第24章 肿瘤的介入与局部治疗 172
第一节 血管介入治疗 172
第二节 局部毁损治疗 174
第三节 肿瘤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176
第四节 肿瘤诊疗的介入辅助技术 178
第25章 基因分子分型的靶向精准治疗 180
第一节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180
第二节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182
第三节 间变淋巴瘤激酶 183
第四节 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1 184
第五节 BRAF基因 184
第六节 MET基因 185
第七节 RET基因 186
第八节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186
第九节 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 187
第十节 总结 187
第26章 精准化学治疗 188
第一节 不良反应的精准控制 188
第二节 精准药物剂量 189
第三节 精准化疗耐药 190
第四节 精准新药 190
第五节 精准人群 191
第六节 精准时间 192
第27章 精准免疫治疗 193
第一节 肿瘤基因组特征 193
第二节 肿瘤免疫微环境 197
第三节 肿瘤临床病理特征 200
第四节 外周血相关生物标志物 202
第五节 肠道菌群与免疫治疗 204
第六节 影像学预测免疫治疗疗效 205
第七节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206
第28章 耐药的监控与防治 212
第一节 化疗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 212
第二节 分子靶向治疗的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 216
第三节 免疫治疗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 219
第四节 耐药监测 221
肿瘤精准治疗的临床实践篇
第29章 肿瘤精准治疗模型概述及实践 223
第一节 精准治疗的定义和开展模式 223
第二节 肿瘤精准治疗的实施步骤 223
第三节 新型技术在肿瘤精准治疗方面的发展 224
第四节 创新理念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应用 225
第30章 胶质瘤 227
第一节 胶质瘤的分子分型 227
第二节 胶质母细胞瘤的分子靶向治疗 230
第三节 免疫与基因治疗 231
第四节 胶质瘤分子病理诊断新进展 232
第31章 肺癌 237
第一节 肺癌分子生物学 237
第二节 非小细胞肺癌的精准靶向治疗 238
第三节 肺癌的免疫治疗 239
第四节 新型抗体药物未来可期 240
第32章 乳腺癌 242
第一节 乳腺癌分子分型 242
第二节 进展期乳腺癌的精准内分泌治疗 249
第三节 进展期乳腺癌的抗HER-2靶向治疗策略 251
第四节 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策略及未来 253
第33章 食管癌 257
第一节 食管癌的分子分型 257
第二节 食管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260
第三节 食管癌的免疫治疗 261
第四节 食管癌精准医学时代下的展望 262
第34章 胃癌 264
第一节 胃癌的分子分型 264
第二节 胃癌的精准化疗 265
第三节 胃癌精准靶向治疗 266
第四节 胃癌精准免疫治疗 267
第五节 胃癌精准治疗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269
第35章 肝细胞癌 275
第一节 肝细胞癌的分子分型 275
第二节 肝癌个体化综合治疗 278
第三节 肝癌的诊疗展望 280
第36章 胆道肿瘤 282
第一节 胆道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282
第二节 胆道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 283
第三节 胆道肿瘤的免疫治疗 284
第四节 胆道肿瘤的诊疗展望 286
第37章 胰腺癌 287
第一节 胰腺癌的分子诊断及研究进展 287
第二节 胰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289
第三节 胰腺癌的免疫治疗 292
第四节 胰腺癌的诊疗展望 296
第38章 结直肠癌 298
第一节 结直肠癌的分子分型 298
第二节 结直肠癌的精准化疗与靶向治疗 299
第三节 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 302
第四节 展望 302
第39章 泌尿系统肿瘤 304
第一节 肾癌 304
第二节 尿路上皮癌 306
第三节 前列腺癌 308
第四节 泌尿系统肿瘤精准治疗的未来展望 310
第40章 淋巴瘤的精准治疗 312
第一节 淋巴瘤的分子分型 312
第二节 淋巴瘤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 313
第三节 淋巴瘤精准治疗的展望 316
第41章 黑色素瘤 318
第一节 黑色素瘤的分子分型 318
第二节 皮肤/肢端黑色素瘤的靶向治疗 320
第三节 皮肤/肢端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 320
第四节 黑色素瘤的诊疗展望 322
第42章 生物样本库的建立与管理 325
第一节 生物样本库在精准医疗发展中的价值 325
第二节 精准医学时代生物样本库的发展 325
第三节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组织库操作流程 326
第43章 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的建立 329
第一节 细胞模型 329
第二节 动物模型 337
第三节 结语 353
第44章 精准肿瘤学数据信息库的建立 356
第一节 建立肿瘤组学分析平台 356
第二节 建立肿瘤精准医学大数据平台 359
第三节 数学模型与机器学习的应用 362
第45章 建设肿瘤精准医学中心 367
第一节 基本要求 367
第二节 肿瘤病理学实验室建设 367
第三节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设 368
第四节 肿瘤分子检测及生物信息实验室建设 369
第五节 生物样本库建设 370
第46章 如何设计肿瘤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 372
第一节 临床前研究数据及要求 372
第二节 设计Ⅰ期研究的基本理论:首次人体试验 373
第三节 Ⅰ期临床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 375
第四节 特殊人群和交互作用研究 376
第五节 如何撰写研究方案 377
第六节 实施研究 37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