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本章分析了自适应光学技术在自由空间光通信应用中的实际背景,同时介绍了该技术在国内外研究的进展。
1.1 无线光相干通信研究现状
随着信息交换的现代化,实现更高速率、更远距离的信息传输显得尤其重要[1]。频谱资源的匮乏限制了射频通信的进一步发展。自由空间光(free space optics, FSO)通信是以光为信息传输的载体,在自由空间中进行高速数据传送的一种通信方式[2]。与传统的射频通信相比,FSO通信具有频谱宽、安全性高且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2]。作为一种新兴的通信方式,其应用前景不可估量[3]。人们早期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强度调制/直接探测(intensity modulation / direct detection, IM/DD)方式上的研究[3],随着激光器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干探测方式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相干光通信系统大致可以划分为四大模块:发射终端,发、收光学天线,自动对准跟踪(acquisition, pointing and tracking, APT)系统和相干接收终端。发射终端主要包括信源、调制器、光信号和掺铒光纤放大器(erbium doped optical fiber amplifier, EDFA)。APT系统是保证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视轴对准的辅助设备,主要包含跟踪机构、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探测器、跟踪控制算法等,在远距离FSO通信系统中必不可少。相干接收终端主要用于将接收到的光信号与本振光进行相干探测,并恢复出信源信息。使用相干探测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接收灵敏度,实现对微弱光信号的探测,其研究意义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可以使用多种方式对信源信息进行编码调制,如频移键控(frequency shift keying, FSK)、相移键控(phase shift keying, PSK)、幅度键控(amplitude shift keying, ASK)等;②可消除杂散背景光对光信号探测的干扰,提高系统的信噪比;③本振光功率一般远远大于光信号光功率,使用相干探测较IM/DD具有高的转换增益。相干探测具有相应速度快、精度高、滤波性能好、理论上接收灵敏度可接近量子噪声极限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由空间光通信[4]、激光雷达[5]、广播电视[6]等领域。
由于风场、热传导等因素的影响,大气温度会出现随机起伏的现象,大气折射率也会随机起伏。光束在这种大气随机介质中传输时,破坏了光束的相干性。在系统实际应用中,光信号经大气湍流传输后,受湍流效应的影响,在接收端光信号会出现光强闪烁、到达角起伏、光束扩展、漂移等现象,这就是湍流效应对光束传输带来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相干探测系统的性能带来不良影响。因此,理论上研究大气湍流效应对相干探测系统性能的影响,对于抑制大气湍流效应有重要的意义。
一般认为由激光器发出的光束是理想的基模相干光束。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受热效应、谐振腔尺寸等因素的影响,激光器输出的光波几乎都是部分相干光束。同时考虑到湍流效应也会破坏光束的相干性[6],到达接收端的光信号可以认为是包含多种模式的部分相干光束。因此,在大气湍流条件下,研究光束模式对外差探测系统性能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世纪末,随着激光器件水平的提高、探测技术研究的深入、系统扩大容量的需求等,沉寂多年的相干探测技术又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多项应用相干探测技术的自由空间激光通信研究计划,对FSO相干探测通信系统及影响外差探测系统的因素展开了全面研究。
1.1.1 美国研究现状
美国是全球开展FSO系统研究*早的国家。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空军(US-Air Force, UAF)和导弹防御局(Missile Defense Agency, MDA)、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林肯实验室(Lincoln Laboratory, LL)、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JPL)等部门的支持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林肯实验室研制了星间激光外差探测通信实验系统(laser intersatellite transmission experiment, LITE)。使用FSK调制方式,调制速率*高可达220Mbit/s,对该系统的每个模块都进行了性能和空间环境测试,*终该项目未能进行实际的飞行试验,仅在地面完成了演示实验[7],图1-1是LITE的实验装置。这次项目为世界的自由空间光相干光通信系统奠定了实验基础。
图1-1 LITE的实验装置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NASA制订了一个激光通信计划,其目标是通过研制先进的通信技术卫星(advance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satellite, ACTS)终端,展示从地球同步轨道(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 GEO)到地面的激光通信。ACTS激光通信实验包括地面、机载的直接探测和外差探测试验。鉴于LITE方面的经验,LL开发了APT系统、光学平台和外差接收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JPL展开了星间相干光通信系统的研究[8],采用PSK调制方式,实现了码速率为100Mbit/s星间外差探测系统的通信实验演示。后来,JPL将研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IM/DD通信系统。为了提高星间通信的信道容量,20世纪末JPL又重新将研究重点转移到相干光通信系统[9]。在此期间,LL研制了通信速率高达1Gbit/s的空间相干通信系统,同时对空间信道的卷积编码及解码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0]。在1999年前后[11],低地球轨道(low earth orbit, LEO)星间平台在振动条件下,LL分析了相干光通信系统使用不同调制方式时系统的信噪比和误码率等其他性能参数。其中用于测试的激光通信系统参数如表1-1所示。
表1-1 激光通信系统参数
2008年,美国与德国航天局建立通信链路并测试了Tesat地面激光通信终端[11]。同年NASA启动了深空光通信(deep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 DSOC)计划,月球激光通信演示(lunar laser communication demonstration, LLCD)是其中之一,其目的是验证在地球和月球之间进行激光通信的可行性。LLCD计划通信示意图如图1-2所示。激光通信中继演示(laser communication relay demonstration, LCRD)计划可被认为是LLCD计划的延伸。LCRD计划旨在利用一颗GEO卫星作为中继,实现地面上两个终端的持续通信。LCRD计划通信示意图如图1-3所示。LCRD计划是美国NASA提高空间激光通信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图1-2 LLCD计划通信示意图
图1-3 LCRD计划通信示意图
2013年,NASA建立了在月球轨道运行的“月球大气和尘埃环境探索者”(lunar atmosphere and dust environment explorer, LADEE)和地球地面终端的双工通信链路,采用脉冲位置调制(pulse phase modulation, PPM)方式,上行链路速率为20Mbit/s,下行链路通信速率为622Mbit/s[12~14]。DSOC计划是NASA探索太空任务之一,在2017年DSOC以高于250Mbit/s的速率从火星上回传数据,通信距离约6.3亿km,终端质量为28kg,功率为76W。计划在2023年该系统继续搭载飞行器进行深空激光通信技术验证[15,16]。
1.1.2 欧洲研究现状
欧洲在自由空间相干光通信领域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7~19]。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德国航天局(German Space Agency, GSA)是欧洲主要的研究机构[20~22]。1977年,ESA就开始展开空间光通信领域的研究工作[23~25]。1985年,ESA启动了基于半导体激光器的星间链路实验(semiconductor-laser inter- satellite link experiment, SILEX)计划[26],对高低轨道星间实时信息传输的链路进行实验验证。2001年11月20日,SILEX计划首次在GEO上的ARTEMIS卫星和LEO上的法国SPOT-4卫星之间实现激光星间通信,通信示意图如图1-4所示,通信距离为45000km,误码率小于10-6[27]。SILEX计划首选的通信方案是通信波长为1064nm的零差探测系统,后来由于当时激光器的技术指标不能满足需求,*终选择了发展成熟的直接探测方案。
图1-4 SILEX计划的GEO与LEO的星间通信示意图
自1989年起,ESA在发展SILEX计划的同时,对基于YAG固体激光器的相干光通信系统及其他关键技术展开了深入的研究。1996年,短距离星间光学链路(short range optical inter-satellite link, SROIL)计划正式在瑞士启动。该计划致力于研制LEO小卫星之间短距离通信小型化、重量轻的通信终端。1998年光学演示终端SROIL模型完成[28],波长1064nm,采用BPSK调制方式和零差探测方案,发射天线孔径为350mm,接收天线的口径为40mm,通信码速率为1.5Gbit/s,误码率优于10-6,终端总质量约15kg,功耗约40W,外形尺寸为30cm×20cm×50cm。此外,SROIL计划还研制了中远程的星间激光通信终端。中程通信的终端保持光源、调制方式和探测方式不变,可在相距6000km的两个LEO卫星上实现6.5Gbit/s的速率通信,误码率低于10-9,终端的光学天线孔径为100mm,质量为25kg。图1-5(a)、(b)分别是SROIL短程、中程终端实物图。
图1-5 SROIL计划通信终端实物图
1995年,ESA与英国Oerlikon Contraves Space合作研制用于商业领域的高速率、小型化、质量轻、低功耗OPTEL终端改进系列,采用相干探测模式,开发了用于短程、中程和长程的星间通信终端,对应的型号分别为:OPTEL 02、OPTEL 25和OPTEL 80[29]。OPTEL使用通信波长为1064nm的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光源,发射终端采用BPSK调制方式,接收终端采用零差探测的方案。
在SILEX计划研制的激光通信终端(laser communication terminal, LCT)的基础上,德国TESAT-Spacecom公司设计开发了第二代LCT,使用BPSK的调制方式和零差探测的方案。2005年,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中拉帕尔马岛(La Palma)和特内里费岛(Tenerife)之间建立了长达142km的BPSK调制零差探测通信链路,传输速率为5.625Gbit/s[30],通信示意图如图1-6所示。这次实验直接验证了零差BPSK方案在近地大气湍流信道中通信的可行性,为星地之间的相干光通信奠定了实验基础。
图1-6 在142km海岛之间零差探测系统通信示意图
2008年,在美国近场红外试验卫星(near field infrared experiment, NFIRE)与德国近地轨道的TerraSAR-X卫星[31~35]上均搭载LCTSX激光通信终端,第一次采用零差BPSK通信方式实现了速率为5.62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