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绿色宜居村镇建设项目工程管理模式优选研究
0.00     定价 ¥ 11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06898
  • 作      者:
    作者:刘晓君//吉亚茜|责编:郝悦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4-01
收藏
内容介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会使我国“十四五”规划期间各类绿色宜居村镇建设投资持续增加,大量的绿色宜居村镇项目需要进行科学管理。但目前我国县级及以下许多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传统、固化、混用,造成责任主体分割、多阶段衔接不良、工程质量和技术性能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绿色宜居村镇建设迫切需要回答四个问题:未来我国绿色宜居村镇典型建设项目有哪些;哪些典型村镇项目需要明确适用的工程管理模式;典型项目工程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为典型项目匹配出最优的工程管理模式。为探索和破解上述问题,本书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的支持下,在大量调查研究和科技论证的基础上,给出了有据可依且可供业界、学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参考的答案。 本书可为绿色宜居村镇建设项目业主及建筑企业优选适用的工程管理模式提供理论指导,可作为政府部门制定绿色宜居村镇工程管理及监督办法的参考依据,也可供工程经济与管理等专业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研读,还可作为欲了解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管理模式的读者的技术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不断上升,乡的比重不断下降,这虽然符合世界各国发展的客观规律。但不管工业化、城镇化怎么发展,高品质农产品都有需求,现代农业都要发展,绿色宜居乡村都必须存在,现代化的城乡将长期共存。在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处理好城乡关系,农业农村发展滞后,农村人居环境不改善,农村就留不住生产要素,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无法实现。农业农村不能实现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无法真正实现。因此,农业农村发展关系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也关系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2020年12月28~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1.1.1我国绿色宜居村镇建设面临的任务和挑战
  出于服务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心在城镇,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在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明确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一是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二是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三是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四是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五是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可见,中共中央为村镇未来建设和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也给科学选择绿色宜居村镇建设项目工程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我国村镇建设的发展历程
  我国村镇建设是在国家村镇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指引下发展起来的,村镇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主要体现在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村镇建设的政策文件里。2000年城镇健康发展的示范意见颁布,提出要加强道路、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颁布;2005年村庄整治文件颁布,要求改善农民居住条件;2006年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意见颁布,要求加强教育设施的建设,同年试行国家生态村创建标准;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2008年8月中国绿色名镇推介活动启动;2010年开展国家*生态乡镇申报以及“一村一品”示范工程,主要发展特色产业为主导的村庄;2011年《关于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实施意见》[2]颁布,提出重点开展绿色生态设施建设;2012年提出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2014年颁布《关于做好2014年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通知》[3],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4]颁布,提出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同年颁布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以及绿色农房建设指导意见,加大环境综合改善以及保护环境力度;2016年《关于开展2016年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工作的通知》[5]颁布,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美丽宜居村镇建设目标、模式和管理制度,科学有序推进美丽宜居村镇建设;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指明了实现村镇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6];2017年5月24日,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突出农业特色,发展现代农业,保持农村田园风光,留住乡愁,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可持性;2018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易地扶贫搬迁全面推进;2020年规范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
  从我国村镇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村镇建设政策经历了完善基础设施、整治村庄环境、满足绿色生态以及信息化的要求、建设特色小镇再到绿色宜居健康发展的过程。相应的村镇建设也经历了新农村建设(2005年)、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2011年)、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2011年)、美丽乡村建设(2013年)、特色小镇建设(2016年)、打造田园综合体、创建绿色村庄(2017年)、特色高质量发展(2018年)等多个阶段。村镇建设目标也从起初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2005年)增加了后来的生态可持续(2013年)、绿色低碳(2014年)及宜居宜业宜游(2018年)。目前,村镇推进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已是大势所趋,尤其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到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并明确指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镇建设目标—到2035年美丽宜居村镇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7],更是为我国村镇发展提出了绿色宜居的时代要求,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2.我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点任务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七部分的一大亮点。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现状,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位置,通过开展大规模建设,力争在“十四五”时期使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较大改善,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前已述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建设全面提速,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建设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总的来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还不能适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截至2019年,全国仍有12%的行政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集中收集和处理;约1/4的村庄生活污水未得到处理,拥有卫生厕所的农户比例仅为60%[8]。因此“十四五”时期我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点任务,是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服务于农村生产生活的各类基础设施,具体包括以下建设内容。
  1)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
  适应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以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智慧农业装备等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2)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
  适应推进农村现代化需要,以交通、电力、给排水、通信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等为重点,着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网络化,逐渐形成布局合理、城乡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
  3)生活设施便利化建设
  适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商贸综合体、快递物流、超市、电商等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农民生活设施便利化,不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4)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适应城乡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需要,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健全学校、住房保障、医院、疫病防控、健康养老、文娱体育、图书馆、文化站、残障事业等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5)环境整治工程建设
  适应绿色发展需要,以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继续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3.我国乡村发展的时代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这是我国乡村发展的鲜明时代特征,说明乡村发展目标是多元化的,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着重处理好几个协同发展的关系。
  1)产城协同发展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带动,只有产业兴旺了,乡村才能聚拢人气、带动就业。国际上,不少知名跨国公司总部都设在小镇上。而我国产业都在向大中城市聚集,许多县城缺乏产业支撑,大多数乡村只有种养环节,加工、流通等都到了城市。未来应重点突出县城、中心集镇、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以城、镇、园区为核心,以重要交通干道为轴线,连点成线,多点成面,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县城、副中心对县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适合农村的产业向县域布局,积极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循环经济、农产品精深加工、电商物流等产值高、税收好、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努力形成借城带产、聚集提升的发展态势。
  2)城乡协同发展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核心是重塑工农城乡关系,扭转长期以来“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思维定式,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藩篱,做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工农互促,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真正建立起向农村倾斜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未来我国县域应积极采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大力推动平台经济、智能经济、分享经济跨界融合,打通电商物流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融合*后一公里的堵点,改善农村营商环境,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使农产品供需无缝连接;注重延长订单、定标、生产、质检(分选)、储藏、加工、内销、出口等产业链条,努力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把就业、效益、收入更多留在农村,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效果。
  3)“一二三产业”融合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适合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下的建设项目,具有园区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智慧化的特点,主要包括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深加工、畜产品养殖、特色种植、休闲旅游农业等类型。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项目通常采用政府+龙头企业+农产品电商云平台+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由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招商,引进专业企业或种植大户;专业企业整合订单、经营销售渠道并集中管理流转土地、各类劳务等资源;县农业农村局和乡镇配合建设地下供水管网、田间道路设施等;园区合作社负责选择优质品种、园区田间管理、供应链品质控制;土地流转后的村民腾出精力,可以外出打工,也可以在园区务工,实现了专业企业、村集体、村民的多赢,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联运和融合发展。
  4)多元产业协同发展
  乡村振兴要求做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意味着乡村发展必须坚持生态底线、绿色发展,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努力提升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改善生态功能,实现防洪安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依托历史文化遗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爱国文化、感恩文化,创新出农业+旅游+文化+生态+康养+研学+特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包括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工业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等。
  5)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强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坚守生态环境底线,又要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让生态环境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绿色宜居村镇也不是单纯保护环境,而是要在村镇经济发展基础上建设绿色宜居村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就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认识绿色宜居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起来,努力实现绿色宜居村镇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
  4.我国新时期村镇建设项目主要类型
  我国新时期村镇建设项目分类可以从发展模式和投资主体两个方面进行。
  从发展模式角度来看,县城、中心城镇、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不同,产生的建设项目类型会有所不同。未来“十四五”期间我国绿色宜居村镇基于发展模式的建设项目类型如图1.1所示。<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1.3 本书主要内容及结构 19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 24
2.1 基本概念 24
2.2 理论基础 29
2.3 研究框架 31
2.4 本章小结 32
第3章 绿色宜居村镇建设项目工程管理模式及其适用性分析 33
3.1 建设项目类型及建设主体划分 33
3.2 建设项目工程管理模式特征分析 38
3.3 本章小结 47
第4章 绿色宜居村镇建设项目案例库构建及项目特征评价 49
4.1 构建项目案例库 49
4.2 建立项目特征评价指标体系 52
4.3 本章小结 67
第5章 绿色宜居村镇建设项目工程管理模式优选模型构建 68
5.1 建设项目适用工程管理模式初步确定 68
5.2 建设项目工程管理一级模式选择模型构建 68
5.3 工程项目管理二级模式决策模型构建 76
5.4 本章小结 79
第6章 田园综合体项目案例实证分析 80
6.1 某田园综合体项目特征分析 80
6.2 指标权重确定 81
6.3 项目工程管理一级模式的选择 84
6.4 项目工程管理二级模式的决策 90
6.5 模型决策结果与项目实际情况分析 98
6.6 本章小结 99
第7章 现代农业产业项目案例实证分析 100
7.1 某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建项目特征分析 100
7.2 指标权重确定 101
7.3 工程项目管理一级模式的选择 102
7.4 本章小结 108
第8章 村镇文旅项目案例实证分析 109
8.1 某文旅新建项目特征分析 109
8.2 指标权重确定 110
8.3 项目工程管理模式的优选 112
8.4 不确定多属性模型印证 117
8.5 模型决策结果与项目实际情况分析 125
8.6 本章小结 127
第9章 村镇医疗项目案例实证分析 128
9.1 某村镇医疗新建项目 128
9.2 指标权重确定 129
9.3 项目工程管理一级模式的选择 130
9.4 项目工程管理二级模式的决策 136
9.5 模型决策结果与项目实际情况分析 144
9.6 本章小结 145
第10章 村镇改厕项目案例实证分析 146
10.1 村镇改厕新建项目 146
10.2 指标权重确定 147
10.3 项目工程管理一级模式的选择 148
10.4 模型决策结果与项目实际情况分析 154
10.5 本章小结 154
第11章 结论与展望 155
11.1 研究结论 155
11.2 展望 156
参考文献 158
附录 164
附录A 绿色宜居村镇建设项目管理模式选择的调查问卷 164
附录B 绿色宜居村镇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决策属性调查问卷 166
后记 16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