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术的舶来品,民族音乐学在中国逐渐成为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的理论武器。本书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田野实践和研究成果,将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凝练成16个主题,以学术专题讲座的形式呈现出来,既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中会用到的民族音乐学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又深入浅出、结合研究实践对这些理论的方法运用进行了讲解,是不可多得的学术读物。对于有志于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青年学者以及想以民族音乐学视角了解中国民间音乐、传统音乐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本理论与实例结合的民族音乐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论著;对于从事和研究民间音乐、传统音乐的读者来说,本书能够提供民族音乐学的理论视角,对思考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也大有裨益。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民族音乐研究和田野调查的学术性思考的讲稿。书中作者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范畴、方法与思潮、研究历史、主要内容及特点等内容设立了十六个专题进行讲解,利于读者比较系统地了解民族音乐学,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同时对现今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的研究保护、传承传播具有重要的学术实践指导意义。是一部可供音乐研究,特别是民间音乐研究,以及民间音乐非遗保护、民间音乐传播的专家学者、从业者参考使用的普及型学术读物。
第一讲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
第二讲 田野·文献·方法论
——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三个必备条件 /41
第三讲 传统的发明与本土音乐文化的重建
——基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身份认同变迁问题的思考 /53
第四讲 符号学理论与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 /73
第五讲 再思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本土化”问题 /99
第六讲 语境·身体·互文·权力
——音乐表演民族志研究再思考 /121
第七讲 关于中国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 /141
第八讲 权力与话语操演中的口述音乐史表述 /155
第九讲 为谁书写?谁在书写?
——谈影像(声音)音乐民族志文本的建构问题 /167
第十讲 瑶族婚俗仪式音乐的历史与变迁 /181
第十一讲 湘、桂边界平地瑶音乐的族性建构与文化认同 /211
第十二讲 传统的延续与身份的再造
——瑶族“盘王节”音乐文化身份研究 /239
第十三讲 文化非本质主义·主体性·自我民族志
——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三个重要学术观念 /259
第十四讲 族群边界与音乐认同
——冀北丰宁满族“吵子会”音乐的人类学阐释 /275
第十五讲 民族音乐学为何要研究人 /287
第十六讲 流域·通道·走廊
——音乐与“路”文化空间互动关系问题研究 /305
后记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