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构立体的音乐思维
要想完美地表现音乐、传达音乐,仅仅依靠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此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的理解与研究,最终将钢琴演奏艺术从最初机械式的技术技巧中解放出来,使钢琴音乐演奏能真正实现其艺术价值,传递思想,带给人们启迪。这不仅需要较高且全面的音乐艺术修养,更需要构建立体的音乐思维。一般而言,文学家是通过文字来传达他的思维,即他体验世界的方式;画家是通过不同的作画手法来传达他的思维;音乐家则是通过记谱来传达他的思维。那么演奏者必须能够洞察乐谱上的标记和乐思发展间的联系,也就是要训练和作曲家类似的立体音乐思维方式,通过内心对音乐的挖掘,结合对谱面上各种明显的、隐藏的细节进行发掘和想象,能够对作曲家的意图有更深入的了解,使演奏者对作品的情感层次和思维构建都变得更加立体与丰富。
由于中国学生从小到大受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影响,养成了单线思维的习惯,造成对多声部音乐学习的“负力”。然而,钢琴又是一门多声部的键盘乐器,音响犹如大型的交响乐队。因此,突破手脚协调、身体平衡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是演奏者必须要做的事情,它也是促使演奏者构建立体思维和弹好多声部音乐的重要铺垫。那么,多声部的作品又将如何训练呢?
以弹奏巴赫《创意曲》为例:①要分析作品,弄清主题、对题、答题、过渡等不同乐句在不同声部的位置;②明确不同声部,弹好每个声部线条进行的走势、追逐、呼应及衔接;③明辨主次,突出声部的立体构思,明辨最重要的声部要突出,声音力求饱满并沿着自己的线条运动;④同时还得注意,声部不总是处在同等的地位,有时虽在平行进行时,也有主题、对题的呼应,有不同素材、经过句的连接;⑤区别音色,要根据不同乐句的性质、地位、各声部在音色上都要做出诸如明暗、强弱等色彩区别。一般是低声部音色沉稳厚实,中声部音色饱满柔和,高声部音色明亮干净,同时和声在进行有起伏的运动时,低、中声部应能共同衬托出明亮的高声部旋律。
只有这样,演奏时才能掌握好声部与声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微观结构特征,做到更加准确地表达音乐作品的内涵与精神实质;更能把和声语汇和思维模式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逻辑有效地组织起来,在构建立体音乐思维模式中明确培养目标,达到对手指的动作、音乐的流动、乐谱的再现,以及把音乐中的全部要素一一展现于脑海,音乐则在心中流淌。
(三)促进心智和创造力的成长
钢琴学习是开发右脑和智力最好的乐器,弹奏时十个手指尖受到刺激,不仅能使弹奏者脑、眼、手、脚、耳乃至全身心投入,锻炼协调能力;更能使这种高难度配合锻炼弹奏者的组织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听辨能力及观察力、注意力、忍耐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均得以发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练琴”的过程更多的就是一个“练心”的过程。正如林华先生在他的《学琴日记》中所提到的:“学习音乐,又是练习控制情绪的一门艺术,久而久之,从事这项活动的人们也练就了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练习过程,也就是努力地去表现音乐、理解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就使得学生的洞察力、注意力、听辨及记忆能力,甚至是创造力、想象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无形的锻炼与提高。而且通过长时间的钢琴学习,学生必须运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去不断地克服所面临的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障碍及难关,这不仅需要细致且严谨的学习态度,而且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和自信心,还培养了独立学习知识的能力和自觉性,一种踏实及上进的人格品质。
无论是在平常练琴,还是在音乐会中的表演,学生都必须十分关注心智的发展与创造力的培养。看似钢琴演奏的整个过程好像是一个依靠动手指来完成的活动,实则不然,这一活动更多的是依赖于对思维的控制与对作品的二度创造,永远都是思维指挥手指,大脑先明白整个过程后再动手指,即脑在先,手在后。同时整个弹奏过程都需要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以心灵作为演奏发端,肢体作为演奏途径,耳闻音响作为演奏标尺,相互促进协调、完善统一”,最终使得发散性思维不断变通、顺畅与独特,达到自身感悟音乐后所带来的心灵搏动与共振。
的确,整个钢琴学习的过程可谓是一个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过程,学生必须依靠理性的分析及判断来深刻理解作品,更需要用一种感性的表达方式去传达作品内涵和表现一定的音乐艺术思想,这也就要求学生要在一定理性的调解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不仅能对音乐作品中的情绪变化、情感宣泄、意境描绘、形象塑造进行正确的诠释,同时还能调动立体音乐思维,始终保持同构,由此形成一种崇高且正确的审美价值及审美判断,以引导自己的人生方向及前途规划,这是培养心智发育和创造性能力的手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