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网络学习与艺术创新发展研究
0.00     定价 ¥ 5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1913052
  • 作      者:
    作者:张艳玲//么洁|责编:陈元长
  • 出 版 社 :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4-01
收藏
精彩书摘
  《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网络学习与艺术创新发展研究》:
  社会条件是社会科学技术及物质生产水平的总称,其为课程设计与实施提供了物质与技术保障,是决定课程的物质形态基础。
  学生特点是指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水平、学习动机等诸多因素。在同样的知识总量和社会条件下,学生特点的不同也会造成课程的不同。例如,对擅长文艺和擅长逻辑推理的两种学生应开设不同的学科课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上述决定课程体系的四个关键因素产生了冲击性的影响。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要求课程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为主。
  在信息时代,由于知识的急剧增长,一方面,有大量的新知识需要加入课程体系;另一方面,社会对课程内容过多过难、学生负担过重等问题的批评越来越严厉。课程实施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无限延长学习者的学习时间,但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量的急剧增加,又是课程研究者所不能忽视的方面。有的研究机构提出了“教育四大支柱”的新构想,认为要使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教育四大支柱”首先强调的是学会认知,而且对认知的含义做出了全新的解释,强调让学生掌握认知的手段和方法,即学会自己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而不是单纯地学习知识。因为若是像传统教育那样,只强调对知识本身的学习和掌握,学到的知识大部分会很快过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让学生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能够自我更新知识结构,通过自学继续学习工作所需的各种新知识和新技能。
  “教育四大支柱”中的认知观对课程发展具有重大启示作用,课程的主要目标要从传授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的技能与方法。当然,学习技能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课程不可能不传授知识,但当代课程要转到传授知识和传授学习技能并重的模式上来。课程应在传授一些基础性知识的同时,注重创新性和适应性能力的培养。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动机和能力,也就是具备自我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我们应彻底抛弃那种认为大脑只是储存知识的仓库,教学只是用知识去填充仓库的行为,课程只是填充仓库的材料,学习只是记忆知识,知识记忆得越多就越有学问的陈旧观念。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要求人们把信息素养作为文化基础。
  如上所述,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形态变革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全新要求,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备信息素养,特别是要有很强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也就是与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这种知识与能力不仅是信息社会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活在信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文化基础之一。人类的生活已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正如著名的未来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指出的:“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就相当于信息社会的“文盲”,将被信息社会淘汰。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在信息社会中已和体现传统文化基础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不可或缺。换句话说,“读、写、算、信息”将取代原来的“读、写、算”而成为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
  一个社会的文化基础是每位公民都应当具备的,而文化基础必须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系来构筑。因此,基础教育的课程必须为适应文化基础的变更而变更,这也正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培养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课列入中小学必修课程的依据所在。
  信息时代要求课程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实施手段都应符合促进信息型认知结构发展的需要。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社会,并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进化。现代的人类无论是在生理结构上还是在心理、智力结构上,都与古代的人类有着显著的不同,这说明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在改造人类,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人类自身的变化和发展。现代人能想到的事情,古代最具智慧的人恐怕做梦也无法想象。每一时代的基本特征都鲜明地烙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的头脑中,在信息时代,人们的观点、思维方式、知识结构、行为方式都显示出“信息”的印记。信息技术不仅会使人类的经济基础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会对人类的文化基础乃至生存方式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桑新民教授曾指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促使传统社会的“读、写、算”三大文化基石发生巨大的裂变。
  阅读方式的裂变:传统的线性文本阅读将让位于非线性的超文本阅读,超文本阅读以多种链接和组合提供高效的检索和更多的信息;单纯的文字阅读将发展为多媒体电子读物,使阅读和感受、体验有机结合;在电子数据库和电子百科全书中的交互式阅读,能够提高个体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写作方式的裂变:从手写方式走向键盘、鼠标、光电扫描、语音输入等计算机写作;单纯文字写作转变为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多媒体写作;学会进行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交互式的写作。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数字媒体技术与现代网络新技术概述
第一节 数字媒体技术概述
第二节 网络新技术及其发展

第二章 数字媒体艺术在网络应用中的审美发展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对传统审美的"进化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审美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第三章 数字媒体技术与网络课程整合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第四章 5G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一节 移动通信发展的内在规律
第二节 5G概述

第五章 基于数字环境技术的教学设计概述
第一节 多媒体环境的教学设计
第二节 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的教学设计
第三节 多媒体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
第四节 创客空间环境的教学设计

第六章 数字媒体技术在当今艺术发展中的应用创新
第一节 数字媒体语境下视觉艺术创新的语法革命
第二节 数字媒体技术在观念摄影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