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自我迷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小说与民族性建构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14110
  • 作      者:
    作者:孙璐|责编:刘芳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孙璐,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晨光计划”学者,主要从事当代美国文学、美国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先后赴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学习交流和访问研究,在MELUS,Neohelicon,《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国外文学》等A&HCI和CSSCI来源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著有《后冷战时代美国小说中的美国性》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美国“自我”为圆点,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10部美国小说为半径,从宗教信仰与传统价值观、民族神话与“美国梦”、移民身份认同与种族问题、“9·11”创伤与世界主义愿景等方面探讨美国小说对民族性的建构、解构和重构,论述冷战结束后美国“自我”的危机及其引发的自我反思、拯救和展望。本书将文学研究和区域国别研究有机结合,剖析文学建构世界的能动性和美国民族性的动态性,为理解当代美国文学和理解美国提供了有益的中国视角。
展开
精彩书摘
  《“自我”迷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小说与民族性建构》:
  如果说当初的“爱有等差”让他为了“亲密的朋友”而不惜牺牲对政治身份的忠诚,同是“爱有等差”也让他最终失去了对国家的认同。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成为一个超越意识形态的世界主义者,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的反讽主义者。
  阿皮亚在论述“有根的世界主义”时,曾区别了“民族”和“国家”的概念。与美国政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有关民族国家是“想象的共同体”的理论一致的是,阿皮亚同样关注到了“民族”这个概念所包含的主观任意性因素,即将一个民族中的个体联结在一起的是他们“共同参与的故事”,民族对个人的伦理意义“与足球和歌剧有意义的原因是相同的:它们都是自主的行为者关心的事物”。阿皮亚同时指出,相对而言,“国家具有内在的道德性:它们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人民在乎它,而是因为它们通过需要得到道德证明的强制方式来管理我们的生活”。简单来说,“民族”概念更强调个人的自主行动力,而“国家”概念则更突出对个人的强制约束力。在2010年出版的《荣誉法则:道德革命是如何发生的》一书中,阿皮亚进一步阐释道,个人对国家的认同是建立在一种对国家成就的骄傲情绪,“你至少要高度赞赏国家的某些成就,否则很难对国家产生信任之感”。也就是说,正是由于从一开始,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就不如民族与个人的关系那么“主观而亲近”,一旦国家的强制职权被滥用,个人对国家的认同便会随之遭受打击,相比而言,个人对民族的忠诚绝不仅仅是由出生地决定的,因此,对民族的情感偏私性也会更加强烈。
  需要指出的是,阿皮亚区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爱有等差”,并非为民族中心主义提供伦理合法性,而是一如既往地强调世界主义伦理实践对“个人”的终极关怀。在他看来,“有根的世界主义”所主张的对朋友、家庭、民族还有国家的情感偏私之所以具有伦理意义,是因为它们不仅关注了自我对他人的道德义务,更关注了个人(包括自我和他人)作为一个真实具体的生命主体的自主权利。回到《同情者》的主人公,他“爱有等差”中的“爱”针对的并非政治信仰、国家意识形态,也并非抽象的人性以及所谓的“正义和善”等普世价值,而是身边真真切切存在、有血有肉的人。他鞭笞美国对越南战争死难者的无视,也同样讽刺越南政府对民众疾苦的漠然;他斥责美国的道貌岸然,也同样揭露北越的表里不一,因为它们都没有把“人”当作人看。正是出于他对实实在在的“人”的爱,他会忍不住同情拥有“敌人”身份的南越士兵和流亡的难民,他会在犀利地指出“光复大军”天真痴梦的同时,敬畏他们“重获的男子气概”,甚至在写给北越上司的信中称他们为“英雄和梦想家”,因为他们想得到的是“国家(哪怕已不复存在)的承认和铭记”。正是出于他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他会在失去对北越的身份认同后,和波一起再次踏上从西贡逃亡的难民之路,因为他此时誓死捍卫的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们要活下去”。超越了意识形态、超越了国家,他成了以“个体生命”为终极关怀的世界主义的阐释者。
  此外,小说主人公也实现了罗蒂所言的“自由主义者”与“反讽主义者”的统一。按照罗蒂的阐释,“自由主义者”强调对普遍人性、普世价值坚定的信念,致力于实现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自由”,而“反讽主义者”强调对终极语汇持续的质疑,追求个体不断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创造。这两个在理论上看似无法调和的理念在实践中则有可能完美结合,即罗蒂所谓的“自由主义的反讽主义者”:他们质疑普遍主义,反对“(自我和他人)那些核心的信念与欲望的背后,还有一个超越时间和机缘的基础”,但他们同时相信人类团结的可能,因为“这些无基础的欲望之中,包含了一个愿望,亦即希望苦难会减少,人对人的侮辱会停止”。在罗蒂看来,将人与人集合为一体的不是形而上学家坚持的世界“真理”,而是自我与他人的通感,因此,“团结不是反省所发现到的,而是创造出来的。如果我们对其他不熟悉的人所承受痛苦和侮辱的详细原委,能够提升感应相通的敏感度,那么,我们便可以创造出团结”。团结的意义不仅在于将自我与他人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逐渐把别人视为'我们之一',而不是'他们'”的过程,不仅描述了陌生人,也重新描述了我们自己,由此,个体的完美与全人类的和谐成为相互兼顾的有机体。在《同情者》中,出于对包含了你、我、他个体苦难的“感同身受”,主人公将“爱有等差”的关怀“推己及人”,可谓真正实现了超越固有社群界限的“团结”。
  ……
展开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美国民族性与美国小说:双向建构与跨界互读
第一节 美国民族性的建构-反思-再建构
第二节 美国文学与民族性的双向建构:以“伟大的美国小说”为例
第三节 美国文学与民族性的跨界互读:美国(文学)研究经典范式

第二章 美国“自我”的审视:冷战结束后美国小说中的民族性反思
第一节 美国民族性之宗教信仰:约翰·厄普代克《圣洁百合》中的公民宗教
第二节 美国民族性之“亚当”神话:菲利普·罗斯《美国牧歌》中的田园主义
第三节 美国民族性之杂糅观:杰弗瑞·尤金尼德斯《中性》中的“自我重塑”传奇

第三章 美国“自我”的拯救:21世纪“悲剧现实主义美国小说中的民族性协商
第一节 “悲剧现实主义”的诞生:社会小说的新方向
第二节 美国民族性之文化价值观:《纠正》中的危机与重生
第三节 美国民族性之“自由”悖论:《自由》中的矛盾与和解
第四节 “悲剧现实主义”的启迪:《纯洁》中的坚守与创新

第四章 美国“自我”的展望:“9·11”之后美国小说中的民族性重构
第一节 美国民族性之“美国梦”:约瑟夫·奥尼尔《地之国》中的“伊甸园”假象
第二节 美国民族性之“后种族时代”:保罗·贝蒂《出卖》中的种族主义质问
第三节 美国民族性之“世界主义”:阮越清《同情者》中的身份伦理
第四节 美国民族性之“永恒局外人”:游朝凯《唐人街内部》中的亚裔困境

结论
附录
对话朱诺·迪亚兹
对话西格莉德·努涅斯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