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追寻幸福的灵魂(普拉东诺夫创作思想研究)
0.00     定价 ¥ 11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398114
  • 作      者:
    作者:王晓宇|责编:慈明亮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晓宇,山东泰安人,先后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分获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16年起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中亚文学和中俄文学关系研究。2019年至2021年主持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项目“俄罗斯文学中的中亚文本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和译作多篇,代表成果有《灵魂与记忆:普拉东诺夫与艾特玛托夫小说中的中亚书写》和《普希金和高尔基》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对20世纪俄苏经典作家普拉东诺夫(1899-1951)的代表性作品进行了系统梳理,清晰地呈现出作家在不同时期笔下的景观与共同诉求,阐释了作家创作的思想源头和世界观变迁的轨迹。普拉东诺夫的创作,折射出乌托邦思想和反乌托邦的复杂互动,他以文学的方式关照人类命运并严肃反思社会现实,在人间艰辛地寻找真理,播撒幸福的灵魂。
展开
精彩书摘
  普拉东诺夫在作品中将“灵魂”界定为“贫农的财富”,还借阿依德姆之口指出穷人疼痛的原因“不是饥饿,而是感受,她思考生活之重并珍惜一切的善”,相比之下,恰噶塔耶夫竟然都“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作家的本意当然不是赋予贫穷以浪漫主义色彩.而是意在强调贫穷的章族人的精神世界之丰满及其在外来拯救者面前对自己文化的有力捍卫。普拉东诺夫塑造了一个拯救章族人的使者——恰噶塔耶夫。然而,面对章族人,他无法如愿履行自己的使命。尽管章族人表面上看与世隔绝、落后不堪,但在外来力量面前,他们却能不卑不亢。无怪乎普拉东诺夫把章族人比作沙漠里的动植物,揭穿了人们根深蒂固的偏见的本质,即片面地认为“真正的热情仅仅栖居在人类的心底”是“毫无价值甚至空洞的”。普拉东诺夫给出的理由是“在乌龟眼里可以看到沉思,黑刺李散发芬芳。这意味着它们存在的伟大价值,不需要借助人的灵魂来补充”。普拉东诺夫借大自然之口吐露了章族人的心声,他们“或许需要恰噶塔耶夫帮一点小忙,但是因为对方的优越感、傲慢抑或可怜而一概不需要……”①
  诚然,他应该帮助仅剩不足五十人的本族老乡。然而,他能提供的帮助,却仅限于确保其生活得以维系的食物。恰噶塔耶夫未能催生章族人内心的求生欲望。当自觉萌生和恢复求生欲,感觉到生命力量的涌动时,章族人却四散开来。为了寻找幸福和日后重聚,更为了比从前过得更好,他们出人意料地逃走了,依靠自身力量去漫游和认识世界。当恰噶塔耶夫向苏菲扬打听章族人的去向时,这位长者答道:“章族人经历过生死劫难,生存对于他们来说并非难事。”在小说结尾,章族人重又聚集在了一起。可以说,从此次返乡的经历及其与章族人的接触过程中,恰噶塔耶夫获得了一种“不干涉”的智慧。他学会了默默倾听,而后悄然离开。恰噶塔耶夫最终承认需要别人帮助的恰恰是自己。“他用自己的手握住了克谢尼娅的手,同时感受到她的心脏在遥远的地方快速跳动,仿佛她的灵魂想要向他发起突围并拯救他于苦海之中。”需要注意的是,克谢尼娅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陌生的”或者“别的”。作品的情感主线恰噶塔耶夫娶了这个偶然认识的女人。后者“眼睛充满痛苦和忍耐,就像备受劳累的大型牲口一样”①。恰噶塔耶夫还爱上了妻子的半大女儿阿依德姆,而后者的脸上还闪烁着童年的稚嫩。只是不断成熟的力量使得这种天真的痕迹减弱到几乎不被发现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小姑娘是章族人未来的隐喻。普拉东诺夫笔下的章族人对都塔尔的守护以高度象征化的方式建构出该族群身份的自我认同,也宣告着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撕裂危在旦夕。无论是章族人对以民族音乐所代表的传统记忆的捍卫,还是对恰噶塔耶夫所代表的外来文化携带者的抗拒,都确保了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对自己灵魂的掌控。由此,普拉东诺夫巧妙地把现实的空间转化成了历史的时间,线性链条上传统与现代的古今之争便是地理空间上本土和外来文化的冲突所造成的结果。
  恰噶塔耶夫对神话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为了自己的人民,阿里曼不想要幸福的生活。伊朗的奢华果园未能吸引他,他对战胜奥尔姆斯德更感兴趣,限制他的果园或者建造这样的果园。当恰噶塔耶夫再次找到游牧民族的不幸代表时,他认出了他们,但是他们已经把他忘记。他同人们的接触方式很独特,不在人们面前发表演讲,不号召他们聚集在一起,从来都不给他们提建议。他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寻找,在哪里发现就在哪里观察他们,有时还抚摸他们。他微微一笑,观察和思考,试图理解他们的自然本性。他秉持的是泛人道主义思想,不仅和人还和动物,甚至无生命的事物接触。逐渐地,他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他们,能够彻底体会他们的痛苦和局限。他远远谈不上在教化这些人,他只是在沙漠里陪着这些漫游者,那么如何在这个地狱般的地方寻找幸福呢?于是他的角色徘徊在同情对方的拯救者和保持距离的观察者之间。作品中有一个同貌人,努尔一穆哈梅德(恰噶塔耶夫隐藏的帝国之眼),后者被地方政府委以拯救章族人的重任。不同于恰噶塔耶夫的地方在于,他有保证当地人“活命”的清晰计划,因为这些弱者在他眼里毫无价值,他通过在沙漠里漫无目的的漫游来加速人们的死亡。这个带来不幸和欺骗的领导,造成人们精疲力竭。为了寻求满足,他甚至还对小阿依德姆施暴。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普拉东诺夫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普拉东诺夫研究概观
第三节 普拉东诺夫作品出版及在中国的译介
第四节 俄罗斯作家论普拉东诺夫
一 解禁前作家论普拉东诺夫
二 解禁后作家论普拉东诺夫
三 新一代作家论普拉东诺夫
第五节 本书的主要理论依据

第一章 普拉东诺夫早期创作中的科技与乌托邦
第一节 普拉东诺夫“科幻三部曲”中的未来与科技
第二节 普拉东诺夫创作中的亲缘关系与乌托邦理想
第三节 普拉东诺夫创作中的技术主题与现代性反思

第二章 漂泊:普拉东诺夫中期创作中的乌托邦叙事
第一节 普拉东诺夫与俄罗斯文学中的精神漂泊者
第二节 普拉东诺夫笔下的寻真者形象
一 “无父”的精神孤儿
二 内心隐秘的寻真者
三 “道路”尽头寻到真理
第三节 普拉东诺夫创作的神话一原型解读
一 《波图丹河》中的斯拉夫神话原型
二 《波图丹河》中的基督教神话原型
三 《波图丹河》中的诺斯替神话原型
第四节 中亚:普拉东诺夫创作中理想的东方
一 作为俄国理想东方的中亚
二 普拉东诺夫创作中亚主题的契机
三 中亚生态和精神灾难的预言者
第五节 理想的幻灭:普拉东诺夫中亚小说中的生态灾难和记忆书写
一 追寻幸福的灵魂与被守护的都塔尔
二 摧残幸福的曼库尔特与被遗忘的杜年拜
三 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冲撞与较量

第三章 复归:普拉东诺夫战争小说中的乌托邦叙事
第一节 战争、乌托邦与俄罗斯民族性格
一 俄罗斯的“战争与和平”问题
二 战争与俄罗斯民族性格
第二节 普拉东诺夫战争小说中的洗礼和救世母题
一 普拉东诺夫战争小说中的洗礼母题
二 普拉东诺夫战争小说中的救世母题
第三节 死亡是最大的恶
第四节 “一粒麦子”的复活哲学
第五节 复活逝者的手段——普拉东诺夫创作中的记忆母题
一 三宝磨:借力于史诗经典的战争创伤叙事
二 记忆母题:战争文学中和平生活的修复和重建
三 善恶的永恒对立:人类的共同之根

第四章 另一种乌托邦:普拉东诺夫创作与俄国圣像文化
第一节 俄罗斯的圣母和圣乔治崇敬传统
……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