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出版人,《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甄嬛传》等作品的经纪人、策划人丹飞,讲述亲历书业的20年,揭秘畅销书的策划营销心得。
★著名出版人、《狼图腾》策划人安波舜,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毛佩琦,著名歌唱家李谷一 等联袂推荐
《后宫·甄嬛传》 的三次转身
从郑晓龙导演给我打那个电话 (2007 年 4 月底) 到 《甄嬛传》 第一轮上星播出大结局, 过去了整整五年。 五年漫长到有 “于妈” 之称的大热编剧于正不无欣喜地对媒体感慨由于 《甄嬛传》 细工慢活, 客观 “让路”, 他的 “宫斗” 剧打了漂亮的时间差。 《甄嬛传》 火到破卫视平台和视频网站的播放纪录, 网站收视点击量突破 10 亿次, 上星期间雄霸收视榜首, 让同期播出的其他大制作电视剧几无活路, 纷纷沦为 “打酱油的”。 以至于大结局播出时, 有人感叹 《甄嬛传》 终于大结局, 其他卫视可以破涕为笑了。 而由于该剧的大热, 网民一时以在微博上书写 “甄嬛体” 为时髦。 更有甚者, 网民将 《步步惊心》 《还珠格格》 等热过的宫廷戏悉数纳入 《甄嬛传》 门庭, 连缀成一道五连拍的 “甄嬛大传”: 《宫锁心玉》 为第一季, 名为 《甄嬛前传》; 《步步惊心》 为第二季, 名为 《甄嬛前传 2》; 《宫锁珠帘》 为第三季, 名为 《甄嬛秘史》; 第四季 《甄嬛传》; 《还珠格格》 为第五季, 名为 《甄嬛后传》。 如果说网友的调侃还无伤大雅, 某台在复播 《宫锁心玉》 时竟然直接改名 《甄嬛前传》 招摇过市, 法律和道德层面上的瑕疵尚且不论, 却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郑晓龙五年前的慧眼。 在那个电话中我们的看法高度一致, 没有讨价还价,书中藏有你走过的路“一口价” 推开了这部剧的门。
从流潋紫在新浪博客上连载到出版实体图书, 可以视为 《后宫·甄嬛传》的第一次转身。 这一转身造就了流潋紫践行消费时代 “一本书主义” 的神话,跻身一线畅销书作家, 并最终促成了流潋紫通过一部剧跻身一线编剧。 出于对“宫斗” 的技术层面和策略层面的刻意淡化, 电视播出版拿掉了 “后宫” 二字, 完成了一次 “改名”。 从小说 《后宫·甄嬛传》 到洋洋 76 集电视连续剧《甄嬛传》, 引爆导演、 演员、 发行、 营销、 收视的集束效应, 成为 《后宫·甄嬛传》 的第二次转身。
两次转身都面临着传播介质的改变: 从网络上的电子字符到实体图书的纸张和铅字, 从纸张和铅字到给文字赋予动态的具象和生命———尽管是声光电等动态信息对生命活动的表征。 从介质转化和信息接收层面, 如果说前一次转身还不是质的飞跃, 因为从网络到实体图书, 从电子字符到铅字, 信息接收的方式主要还是基于视觉体系 (如果网民和图书读者有朗读出声或在心里默读的习惯, 还要加上听觉) 的 “视觉 (听觉) —大脑感知—字到静动态图像和声音的转换” 这一知觉转换机制, 那么从图书到电视剧的第二次转身, 无论在介质转化和信息接收层面, 都是质的飞跃了。 前两个层面的三段式知觉转换机制中的 “字到静动态图像和声音的转换” 到了第三层面成了介质转化, 精神层面的大脑加工固化成物理化学层面的介质形式, 从第二层面到第三层面的这第二次转身的三段式知觉转换机制简化成了 “视觉、 听觉—大脑感知” 两段式知觉转换机制。 你没听错, 我用了 “简化” 一词, 技术的介入使得以介质固化的方式完成了前两个层面应由大脑完成的 “字到静动态图像和声音的转换” 工作。 非但如此, 三段式知觉转换机制中的这一转换阶段最重要的魅力就是想象力的介入, 想象力的特性就是无限可能性、 个体差异性和瞬时性: 你和我和他对于风物人情、 物件用度、 角色外形、 做派行止、 强调语气……的想象大相径庭, 你或我或他在这一秒的所有想象到了下一秒可能面目全非, 甚至推翻重来。 到了第三层面, 想象力打住, 因为你我他可能想象的一切都在荧屏上因为具象呈现得以固化, 大脑得以合理 “偷懒”。 所谓想象力在这一层面只限于指戳电视剧的具体呈现与自己想象的想要的有多大差异。 不妨把这一作用机制称为对想象力的合理 “阉割”。
这种对想象力的 “阉割” 并不会到此为止, 随着传播的深广, 辅以时间这只心灵捕手, 电视剧代为固化的介质形式的想象力终将涂抹、 更改直至最终取代电子字符和铅字层面精神活动形式的想象力。 信息的鲜活、 直观信息容量的倍增, 最终消磨掉个体差异性和瞬时性, 溶解掉想象存在的可能性。 静动态图像和声音 (电视剧) 成为想象力唯一可能存在的样式, 个体之间的差异、个体自身想象力的瞬时变化得以消弭。 介质的 “升级” 这把 “双刃剑” 一边是信息的增值, 一边是信息的阉割, 在信息级数增值的同时, 也启动了信息级数衰变的按钮, 介质域上从 1 到 N, 想象域上从 N 到 1。
但是这一衰变并非无任何意义, 它毕竟提供了想象的一种可能形式, 你可以认同, 也可以辩证。 出于拍出 “正剧范儿” 的执念, 电视剧的背景由架空落地在雍正年间, 并改装、 增加了真实的历史人物。 挑剔的观众和网民也认可该剧细节经得起推敲, 礼仪都有出处。 对于该剧, 各人有各人解法,有人解作古代职场戏, 有人解作一个女人的史诗, 有人解作正剧, 有人解作后宫戏, 各种解法都基于固化的静动态图像和声音。 这种想象力的具象和固化, 也在某种程度上给想象力本身存在的天马行空漫无边际规定了边界, 将电子字符和铅字层面生发的想象力在边界之内进行弥合和印证。 另外, 在完成否定之否定之后, 人们尽可突出边界, 基于并大举脱开电视剧规约的想象, 回到第二次转身发生之前的精神活动形式, 生发深一步展开想象力的可能。 这一放飞到固化、 固化到进一步放飞的想象力生长模式, 使得一部作品的生命力得以在多种知觉样式、 多种知觉层次以多种信息样式相互激发存在。 这也许是一部作品能够碰到的最理想的境遇——如果再加上其第三次转身: 该剧的大热, 直线炒高该书的网络传播、 手机阅读、 音频等邻接版权,成交价基本相当于常规图书的四到五倍。 我作为当时发现和捧红该书的出版公司的总编辑, 又经纪促成了该书包括电视剧改编权在内的数种版权, 与有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