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烙在时光里的印痕(精)
0.00     定价 ¥ 6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20183067
  • 作      者:
    作者:席慕蓉|责编:范维哲//薛子俊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席慕蓉,祖籍内蒙古,生于四川,童年在香港度过,成长在台湾。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赴欧深造,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现为专业画家。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六十余种,被译为多国文字,在蒙古国、美国、日本及意大利均有单行本出版发行。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席慕蓉最新的回忆性散文集。在这本书中,她以书信、日记的形式追忆自己的成长经历,重新梳理了人生中重要的人和事,包括她在绘画本业上的困惑与拼搏,对诗的痴迷与信仰,以及对原乡的思念与牵挂。其中最为珍贵的材料,是20世纪60年代作者留学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时,写给远在台湾的家人的家书。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写诗的时候,虽然也会反复修改,但是,在“诗”与“我”之间,很少会有他者立足之地。这个“他者”,有时甚至会包括了我自己比较胆怯的阻止或者建议在内。

也就是说,写诗之时的那个自己,拥有一个特别执拗的灵魂,并不肯与平日生活里的那个席慕蓉同进退。

  就譬如,平日里的我,过日子的态度比较松散,并没有一个行事历在旁按表操课。最多是在墙上的月历表面画些圈圈,提醒自己哪天要出门而已。

但是,令我惊讶的是——除非极少数的例外,只记了年份而已,原来我从年少时开始,在每一首诗写成的时候,就已经养成注记下年、月、日的习惯,仿佛是极为慎重的记号。

也因此,几十年的时光,就以诗后那一条精确的年、月、日的注记而留存了下来。有时候,甚至还有“深夜”或者“凌晨”这样更为确切的时段说明。多年之后的我,在翻读之时不禁莞尔,那个固执的人,我真是拿她没办法。

我一向是个散漫的人,可是,为什么住在我心里的那个她,却总是想要留下那些清清楚楚的时光注记呢?

——《注记》


那是1991年的夏天。

在蒙古国南戈壁省的一隅,地势稍高之处,可以远眺,远眺直到天的尽头。

在一层又一层如波浪般起伏的绵长丘陵之外,浑圆的夕阳正在逐寸落下,满天金红橙黄的霞光也正逐分逐秒地变得黯淡;我们十几个从台湾结伴前来的文友,面对这一切,无人能发一语,不知如何是好。

终于,有人低声抱怨了一句:

  “真可惜,没带相机。”

在他身后,那个带了相机的摄影家却突然笑了起来,接着说:

  “没用的。放心,带了相机也拍不出今天这种夕阳的光。”

仿佛是为他的这句话作证明,横过天际的云朵突然都镶上了一层隐约的金边,然后又重新黯淡下去……

霞光完全消失的那一刻,浩瀚的砾石滩上一片灰茫。远方不用说了,就连近处的景物都失去了轮廓线,无法分辨层次,一片模糊。人与人之间好像是置身于没有距离感可测的幽冥世界,连记忆好像都被海水漂洗过了一样。

然后,慢慢地,一切又逐渐清晰起来。

是我们的眼睛开始适应了吗?三百六十度的外围,有些颜色又逐渐显现。夜空的蓝如此纯净,如此透明。一弯新月果真如钩,那钩尖是从来不曾见过的细长,锐利极了。是因为空气的洁净和天地的广阔吗?

从来不曾经验过的时刻。

原来,在美景之后,还有更摄人心魂的美景!

无垠的夜空之下,是无垠的漠野。在天与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质,没有一根多余的线条;今夜,唯一的主角,就是眼前这一弯纤细锐利的新月。

十几个人看着那一弯如钩的新月,完全不能动弹,只是保持着刚才的姿势,也没有人说话,就一直那样静静地坐着。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们,唯一的念头唯一的想望,应该就是希望自己可以把眼前的一切静静地铭刻到深心之中,永不相忘吧。

                                                                            ——《在戈壁》

 

(一)

刚从香港转到台湾那年,我读初二,住在厦门街底。有一天和母亲去遥远的三张犁看房子。回程时三轮车经过和平东路一段的师范大学,母亲忽然侧过头来用很轻很轻的声音对我说:

“我希望你们姊妹将来都读这所大学,那该多好。”

我到今天都不明白母亲为什么把声音放得那么轻、那么低。是因为太过奢侈美好的愿望,就不能太张扬,不能让这个世界过早地听到吗?

那天天色已近傍晚,朴素庄严的大学就在道路的左侧,深灰色的校名浮雕在浅灰色的门廊高处,好像离我极为遥远,所以我也没敢应声。

后来我也学着母亲,一旦有了什么奢侈美好的愿望,如果真的希望它能实现,就只敢轻声地、低低地说出来……

(二)

大学三年级,在新北投的家里开始认真复习我刚学会的法文短句。老师说不要怕,最好大声地念出来,多念几次,就会比较顺。其实也就是第一课第一页的几句对话而已:

“这是什么?”

“是张椅子。”

“这是什么?”

“是支钢笔。”

爸妈就在隔壁房间,却忽然变得出奇地静默。我一面继续大声朗读,一面领会到他们两位可能正在抿着嘴偷笑,笑我那奇怪又生硬的发音吧。

我也想笑了,可是又有点生气。这可是我的前途我的理想哪!你们的女儿正在努力向着理想迈步,不要笑她了,好吗?

窗外的院子边上,流水的声音好像也变得安静了,好家伙,它也在偷笑吗?

我把书往桌上一抛,转身走进隔壁,果然,爸妈两人虽然都假装若无其事地看着我,可是,他们的脸色红润,眼神发亮,是刚刚笑过的样子,怎么也不能否认了……

时光荏苒,亲爱的父母早已先后离世,只有这个午后的瞬间,却常常会回来找我。

                               ——《瞬间》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1

代序 执笔的欲望1


第一章 昨日

漫漫长夜3

注记6

空间8

追思10

困惑12

在戈壁15

日记一则18

瞬间21

此刻的收获23


第二章 朋友

谢函29

一封直白的信33

给向阳的信38

礼物41

尔雅时光45

红玉米49

永世的渴慕51

生活·在他方56


第三章 珍贵的教诲

日升日落·最后的书房65

夜间的课堂73

有一首诗80

天穹低处尽吾乡86

心灵的飨宴92

寒玉堂101


第四章 失而复得的记忆

写在前面111

第一封信115

第二封信117

第八封信120

第九封信126

第十封信129

第十二封信130

第十三封信134

第十五封信136

第二十四封信140

第二十六封信142

第二十七封信144

第二十八封信147

第五十一封信151


第五章 原乡的课堂

郎世宁的《八骏图》157

原乡的课堂164

烙在时光里的印痕171

歌·诗·大自然175

一个“旁听生”的课间笔记179

七颗小石子184

生命的谜题189


附录 访谈录

寻路故乡197

 

《烙在时光里的印痕》前言

时光奔驰如飞,许多事都过去了。在灯下,如今叮嘱自己,要慢,要慢,慢慢地写。写已经过去了的事,但不是只要回到过去而已,是把过去增加到现在的里面,这样,才能够慢慢地望向未来……

或者,最少最少可以明白,自己书写的此刻,究竟价值何在?其实,那应该只是一种渴望的完成。什么炎凉都能忍受,什么阻扰也不去理会。

这渴望一直在我心中,在书写时紧贴着我。前路上能遇见什么?能找到什么?能解释什么?能不能与自己沟通?这个自己,是个体的我,也有可能是一直隐藏在什么地方的那个庞大的族群中的我?

时光奔驰如飞,许多事都过去了。今天晚上,终于明白,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如果我一直忠于自己,我毕竟也忠于那个庞大的族群。(慕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