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明亮的阅读
0.00     定价 ¥ 5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76038354
  • 作      者:
    作者:郎净|责编:乔健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郎净老师的读书随笔集。
撷珍揽萃,真正的阅读,是融入经典世界;蓦然回首,真正的阅读,是回归寻常人生。
引领读者进入经典文本的世界。

1.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郎净老师的读书随笔集,不仅悉心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而且回溯自身的阅读生涯,对热爱阅读的人群深有启发。
2. 不一样的高校文学老师,闪烁着《放牛班的春天》和《死亡诗社》的光芒。多年来带领上海体育学院的学生读古诗词、欣赏昆曲和越剧,在学生的心中种下文学和艺术的种子。
3. 引导学生和孩子,通过经典阅读,培养纯净、明亮、温暖的文学性情,最终成为一个至真至纯至善的人。
4.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上海市写作协会会长胡晓明先生作序推荐。
展开
作者简介
郎净,1973年生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文艺学博士;复旦大学中国史博士后。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导。上海市写作协会理事,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研究领域为:近代体育史、明清江南社会史、明清诗学等等。出版书籍《近代体育在上海(1840-1937)》《董永故事的展演及其文化结构》《董永传说》《万物皆相见——跟着妈妈学诗歌》《晚清新政时期学校体育研究——以学制和教科书为考察对象》、散文集《行至云起时》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原创文学散文集,以《明亮的阅读》为题,是作者的读书感悟,是作者日常阅读的撷珍。里面既有作者对于一些文学经典及作者热爱的作家的完整解读,如读《西厢记》《长生殿》、读张岱《陶庵梦忆》、读纳兰容若,等等;也有读书迸发出来的灵感及生活感悟的捕捉,及关于书中人物或者作者的沉浸式想象。本书作者既是一位高校老师,也是一位母亲,所以也有对于当下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阅读的思考及引导。本书适合热爱阅读、思考的人群。
展开
精彩书摘
心中始终有那一杯酒在

胡晓明

郎净是陈文华老师的学生。一九九六年,陈老师被系里选派到韩国去教书三年,这一年,也是我和陈老师评上副教授以后,第一次正式招研究生。正如郎净的书中所说到,面试时,我问有什么爱好,她说唱越剧,我说那就唱一段吧。记得她唱得没有表演味,云淡风轻的,但听得出完全是童子功,而且完全是从内心里发出来的一种喜好。当时就觉得是可教之材。那些年,喜欢文学的大学毕业生似乎真的不多。我这种面试方法,是考察学生的文学根性,放在今天有录像机监控场面的硕士生面试,也是正当的。至于我有没有像郎净书中所说到的,对陈文华老师说,恭喜你招到了一名好学生——这句话我真的记不起来了。当时说了这句话,现值得自喜,表明我看学生还是有点眼力的。因为从这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得出来,郎净是一个罕见的文学性情中人。
这本书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已发表或尚在抽屉里的读书心得、中外书评或文学评论,比较而言,是客观知识性较强的文字。尽管在这个部分里面,她的这些文字,也没有一般学术论文的八股味,而更多是她自己性情的挥洒。或许我更看重这本书的上半部分,这一部分文字,记录了她从五岁的文学梦,直到今天成为一个文学教授的全部心路历程,几乎相当于一种自传体的散文小集。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再感到十分惊讶的是:郎净还是那个唱越剧的文学青年,根本没有变化。如果再说得夸张点,甚至还依然有那个五岁时恋《红楼梦》的童真小孩子的影子在晃动。自从那年我受陈老师之托忝为郎净的导师,为他们开讲“《柳如是别传》”研究生课程,直到今天,时代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郎净居然仍是那么一个干干净净的文学性情,活得简单、纯粹、“疏离”于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这一份简单与纯粹,确是当今很稀有的特质。当然,如果了解了这些年她的全部生活,了解了这本书里面谈诗、说文、品戏,云淡风轻文字背后的东西,更了解这本书里《满天风雨下西楼》文字背后没有写出来的言外之意,那么,我们绝不可能把郎净看成一个书斋里的资深文青,或一个古井无波的读书种子,或一个风花雪月的中文教师,她其实是真正担荷了人生沉重的重担,尝到了生命中最厚重的意味,却依然能够葆有这样一种纯净、简单、明亮、温暖的文学性情,我觉得这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对的,这也正是一种真正的中文人品质。
尽管,郎净绝不喜欢被贴任何标签,甚至有意识排斥各种理论套套,但毕竟是我的学生之一,我愿意借着为她的散文集作序的机会,再讲我们共同分享的诗学理念。这些年来,我一直提倡并践行一种“心灵诗学”,至少有如下内容:第一,不止是文献学,而且是能真正贴入自家生命深处,倾听内心真实声音的诗学;第二,不止是自我表现,而且是人间有情、心灵与心灵相通、生命与生命照面的诗学;第三,不止是研究学问,而且是能感之与兼能写之的诗学;第四,不止是以古为古,而且是今古相接的诗学;第五,不止是唐型诗歌,更是唐宋兼修的诗学;第六,不止是普世的时间的,而且是人地相连的诗学;第七,不止是美感心理,而且是语言优位的诗学;第八,不止是悲或者欣,更是转悲为健的诗学;第九,不止是文艺与美学,更是考据、义理与辞章融合的诗学;第十,尤其重要的是,不止于诗学本身,更是心灵文化对时代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虚无主义等占主流地位的潮流的对抗。从这本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出,郎净不一定也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做得很好,但她确实在某些方面,有过人的表现与切近的亲证。
我不可能在这篇序中,全面详述这个理念。以郎净为例,如果说,作为一大有情生命,心灵与心灵相通、生命与生命照面,是诗在世间的感发力最美的体现,郎净做得最成功的,就是将她任教的上海体育学院的学生,教成热爱中国文化,尤其是爱诗词爱古琴爱昆曲的人。在我的刻板印象中,体育学院的学生,不说“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至少也不会跟诗词歌赋尤其是昆曲联系在一起,然而在郎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发自内心地喜爱诗词、冒雨看昆曲、组织参加讲座、热心制作小视频,有人甚至写书出文集,有人考上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郎老师通过中国戏曲史等课程,让她的学生走入中国文学美的天地,将她自己对古典文学的爱,化而为春天里满树的桃李,也让她在春风化雨的过程中,心灵与心灵相润泽,意念与意念相感通。正如她写的一个戏曲之夜:
我带2008级的孩子们看昆曲。当时他们还是大一的新生,看的第一场戏就是重量级的《邯郸梦》……我站在逸夫舞台门口等他们,他们一个个来了,很新鲜很兴奋的模样。好几个学生手拿玫瑰花,过来送给我;还有一个学生,送给我一个包装得很漂亮的苹果。这是我第一次带学生看戏收到礼物。当时真的有一种初恋的感觉——是啊,毋庸讳言,我就是爱上了我的学生们。就这样,我拿着花和苹果,站在门口,和每一个进来的学生打招呼……
由心灵与心灵相感通,延伸到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应有心灵化的内容。而心灵化的内容,也是直触灵魂、纯直无曲的真实本然。因而,郎净她不喜欢当今热门的曲目如《广陵散》《流水》,“听上去非常热闹,看起来也好,滚拂拨剌,让人眼花缭乱。这样的比赛,似乎成为展示古琴高难度指法的比赛。只有一名选手,弹了《渔樵问答》,让人能够聆听古琴的安静。另外,《离骚》一曲,也非常打动人心。但是,可能这些曲目相对来说,技巧较为简单,所以得分好像也不是很高。……有的时候,太娴熟太挥洒自如了,反而有一些缺失,让人关注不到内在的神韵。记得听老八张的碟,当年的老古琴家并非如此完美,有的时候甚至有些凝滞或者质朴,但是感觉听到的直接是灵魂,是一种真正的理解。……而现在我们弹奏《流水》,有时感觉那水流得妖冶非常,几乎是违背自然规律的;那里面有太多刻意的东西,太多得意的东西,不是无我之境、自然之境,而是有我之境,甚至是唯我无他之境。我想,张岱之‘由神以合道’,‘清泉磐石……涧响松风,三者皆自然之声,正须类聚’,这才是弹琴之正道。”
再举一个例子,郎净的气质里,几乎可以用一个“古”字来品题。她五岁听越剧《红楼梦》,一开始只是喜欢那些旋律,随着阅历的增加与时光的流逝,唱词变得特别刻骨铭心,她写道:
终于明白,喜欢越剧,是因为越剧已经生长在自己的生命里面。喜欢越剧,其实不是为了那些情节,竟然还是为了某种唯美的、至情的、纯粹的理想。虽然自己达不到,但依旧吐丝不辍,微弱亦好、缠绕亦好、虚幻亦好、永生烦恼亦好,既然一切已经如茧如弦如酒,就让它们日生夜长,即弹即逝、随吟随斟,就让那些音乐、那些语句,打动我一生。最后,一切透明的茧、透明的弦、透明的酒,都如同透明的生命一般,晶莹剔透,却了无踪迹……
多年前,我记得有几次在秋天或初春的丽娃河校园里偶遇郎净:穿着红花的旧式棉袄,或绿色长裤,宛如古装戏里出来的旦角,一副怔忡或自喜的神情。本书中她写道:“小学之前她借住在外婆那里,游荡在运河边的小镇之上。在那些百年老宅子里面穿行,却并不知道小镇有多美,直到长大后小镇被拆得荡然无存,才无限惆怅地追忆自己的身影,去遥想满天风雨之时,运河水面开阔、桥影摇曳。那些从古到今的无数过客,都曾或撑伞或拄杖或一叶轻舟,穿行在风雨之中。”在杭州读大学时,“心头只是一曲《白蛇传》:‘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山边枫叶红如染,不堪回首忆旧游。’只要前奏响起,就有惊心动魄或失魂落魄的感觉”,——穿越于历史,与古人心神相往来,活在自己美好的影子里,正是她的一幅自我画像。
然而不要以为她只是不识愁滋味的无病呻吟,她对一句诗的体会,反复沉淀了自家真实而深切的生活感受,譬如对“满天风雨下西楼”解读,令人震动。有时候浓缩了九转灵砂炼丹般的修行体验,如王维的《渭城曲》,是从她与女儿共同学习与表演《阳关三叠》的经历中得出:
灯光渐渐亮起,四十个孩子身着白色的汉服,很安静地站在舞台上,淡淡哀伤的前奏响起。多多和其他三个小领唱分别站在主唱演员的身边伴唱。多多站在那边,她原本就瘦,穿上汉服以后,显得非常清雅。看不出她有紧张的表情,只是安静地、庄重地融入整首旋律之中,好像她原本就属于这种旋律似的。而四十个孩子的声音是如此简单朴素,里面没有装饰,没有训练的痕迹,没有任何复杂的念头,只是一片童心,干净纯美。他们相对坐下行礼、饮酒、慢慢分开,而《阳关三叠》那熟悉的旋律回环萦绕,陪伴我那么多年的旋律!
看的时候、听的时候,我似乎进入冰雪世界一般,浑身是发冷的,而心是颤抖的、热的,那么多过往一一而来。人到中年,得到了、失去了;惆怅过、欢喜过;孤独的、温暖的,眼泪不由自主滑落、滑落……
而我知道,这首曲子还会不断响起,而故人,始终不曾远离,并且越来越多。无边柳色之中的,是无边的温暖或者热爱……
这已经完全不同于学院派里的诗学,而成为一种心灵诗学。现如今有几个教文学的人或文学圈子里的人,能够像她这样真诚地将自己变成文学的对象跌荡自喜地书写、真实地坦露自己的真性情?又有几个人像她这样活得认真、活得唯美、活得简单纯粹?我不禁想起牟宗三先生在《五十自述》当中所说到的“纯直无曲的生命”,以及想起牟先生在写《水浒传》的一篇文中,说过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李逵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自己的老娘搬上山,如果搬得上山,李逵就不是李逵了!”因为在荆棘丛生、暗黑路滑的人生道路上,纯直无曲的生命,这样做真的太难了。
然而,不难,又如何对得起这只有一回的人生。我又想起唐君毅先生关于人生路滑、关于哀乐相生的提示。只有懂得了在艰难的人生路上,翻转回来,重新得到一种快乐与美,才是值得过的人生。因而,尽管在“日暮酒醒”“风雨西楼”的背后,仍然有一杯温暖的酒常在:
我们爱诗,就因为诗中的许多情感触动了自己,更何况还要响起旋律,让人简直欲罢不能。年轻的时候,我会觉得“无故人”是这首诗的重点,感到人生好孤单;而年纪渐长,才发现“故人”,才是这首诗的重点。每个人的行走都是长途越度关津,都是孤独的,然而心中始终有那一杯酒在,有曾经陪伴的人,天地之间的行走就变得温暖,变得有依托起来。西出阳关无故人,其实是一路有故人陪伴的。
感谢郎净对我的信任,也祝福她所倡导的“明亮的阅读”,有恒久的能量,更为阔大,行健致远。是为序。
展开
目录
心中始终有那一杯酒在 胡晓明

一 我所思兮
明亮的阅读
小小的房间
漫游与发呆
寻梦
听说书
好看的塘栖物产
《础润斋文选》序
拒绝遗忘
给好友的一封信
无法言说,淡淡的哀伤
应试作文“养成”记
《梦湖》序
阅读?阅读!
考试
进与退——理想与审美
纯粹
《阳关三叠》
古琴之赛
生命里细若游丝的越剧
满天风雨下西楼
抄书甚于著书
读书甚于看书
与书告别
看书,看人,看己

二 我所读兮
中庸之道——读《中庸》
活着的屈原
解读“崇高”
有一种诗
愈淡愈浓——读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林语堂《苏东坡传》导读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微信读书时光”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醉花阴》与《声声慢》赏析
禅宗灵感
舍利子
疏疏如残雪——读张岱《陶庵梦忆》
明亮开阔的深情——读纳兰容若词
《西厢记》与中国传统的爱情观
《长生殿》与国人的历史解读方式
繁华尽处的贾母
遥念珂月
徐士俊与冯小青
文字容易风吹散
清代女诗人徐德音的生活场景
暗香催我理吟笺——清代闺秀凌祉媛的人生及其诗歌世界
梁遇春——散文即人生
无令漫漫蔽白日——读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之《新乐府》篇
他的诗,便是他的人——读《郁达夫诗词笺注》
用雨丝风片绘文——读《勾阑醉》
流淌在每个人生命中的时间——读吴芸茜《论王安忆》
梦与人生——读《我们仨》
十八相送·在路上
最撩人春色是今年
零零碎碎、闪闪烁烁的文学感思——阅读可以是完整的思考,也可以是闪烁的瞬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