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果然风景不寻常
0.00     定价 ¥ 7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9612696
  • 作      者:
    作者:刘再扬|责编:孙榐|总主编:林迎
  • 出 版 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在书中,可接触到不少似曾相识的史料、传闻和故事,透过作者细腻客观的描画,能感受到语言的形象生动和故事的谐趣多姿,从中得到莫大的享受。 深厚的历史底蕴,是该书的鲜明特色。翻阅集子,文史方面的题材占去了相当的篇幅。作为阳江人,作者不但叙写家乡的今天,还追溯了她的昨天和前天,从而引发人们深深的好奇心。翻开书页,人们热切关注的家乡的一些大事,几乎都可在书里找到印记。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再扬,广东阳江人,20世纪60年代生。资深媒体人,新华社签约摄影师,广东省新闻摄影学会会员,阳江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近20年来,在报纸和多种刊物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和照片5000余幅。有30多篇(幅)作品分别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广东新闻摄影年赛一等奖,广东新闻奖二等奖,广东省报纸副刊优秀作品文化专题二等奖和三等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散文数十篇,共由8章组成:第一章是“城市记忆”,主要写的是作者对阳江这座家乡城市的各种美好记忆,有城市建设的记忆、公园变迁的记忆、老电影厂的记忆等。第二章是“名人与文化”,主要写的是阳江这座城市的文化,有文化馆、戏剧、山歌等。第三、四章节“乡间纪事”“古圩探秘”,主要写的是对故乡变迁的感怀,表达了对故土的怀念之情。第五章是“岁月追踪”,主要写的是对年少岁月的回忆,有对长辈的追忆。第六章是“乡居记趣”,主要写的是作者童年时期在乡间生活的趣事,有钓鱼、捉鱼、下象棋等。第七章是“特色小吃”,主要写的是故乡具有代表和特色的小吃,有圆子、粉酥等。第八章是“图说新闻”。
展开
精彩书摘
阳江,说不出理由的喜欢
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阳江解放纪念日的晚上,我出生在阳江城。正因为如此,父亲说,那就取名叫“亚阳”吧。十几年前,我离开阳江,先后在国内几个城市“漂泊”过,但始终还是觉得阳江好。最近,有不少朋友问我:你究竟喜欢阳江什么?我想了半天,却说不出来。
其实,很多东西,闭上眼睛的时候,也许看得更清楚,这绝不是故弄玄虚。喜欢一座城市与喜欢一个人是一样的。如果你曾经在一座城市里行走,不可避免地你将成为彼此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不管各自走多远,却走不出彼此的记忆,总有些牵扯不尽的东西把你系在一起,比如我之于阳江。
有人说“阳江”这两个字本身就美丽得可爱。而更加传神的还是一些发生在阳江这一方热土上的故事。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华巾帼第一人”的冼夫人,在阳江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这里,世世代代的阳江人休养生息,创造了独一无二的“阳江话”,更创造了驰名中外的漆器、豆豉、小刀这“三宝”;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在阳江围歼了国民党刘安琪兵团近4万人,是解放广东最激烈和最大的一场围歼战。阳江解放次日清晨,四兵团十四军军长李成芳、粤中纵队司令员吴有恒等从南恩路东门进入阳江城,与阳江各界共庆解放。斗转星移,如今的南恩路已成了一条风情独特且十分繁华的商业街。走在这热闹的街上,一不小心,一个又一个各式的阳江美女就“撞入”了眼帘,让人在惊诧之余,真有像空手入宝山的感觉。难怪有人说,阳江的美女在南国有名。
读中学时,我曾在市区南门街的塘边张住过,那铺着石板的古朴巷道,那淳朴的民风,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每当小巷里传出悠扬动听的“凉——粉,雪条”“豆——花,豆花”的叫卖声时,大人小孩便围拢过去,争相购买。那情那景,多少年后,当我在云南听到“过桥米线”的叫卖声时,我总会回忆起故乡古朴的小巷道里传出的叫卖声。写这篇文章前,我还特意返回塘边张我曾经住过的地方看了一回,时值盛夏,“凉粉!凉粉”之声仍不绝于耳。至今仍居住在那里的当年阿公阿婆们认出了我,一声声的“阳记!阳记回来了”(阳江人叫人名后带“记”字的,有表示“痛爱”的意思,一般是年长者对年幼者才这样称。而前面父亲说干脆叫“亚阳”,则是为小孩起名字时做一般介绍的意思。如今我有空回以前住过的老宅时,那些阿公阿婆仍叫我为“阳记”。我在阳江城出生,为纪念出生地,父亲为我起名“阳”。1986年办身份证时,派出所弄错写“扬”,一直没改过来),在我听起来那声音依旧还是那么亲切和动听。
人说吃在广州,我却说吃在阳江。市区的河堤路至今仍在经营着的蚶子、南风螺、牛头皮、沙虫粥等风味小吃。在外地那么多年了,也吃过这些东西,但却始终吃不出阳江的那种味道。现在这些小吃也被在阳江工作的外地人所接受。采访中,我曾看到一些豪放的外省人,光着膀子,呼朋唤友在河堤路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蚶子等。今年初,一次参加同学聚会,一位在法院工作的同学问我,你尝过“一夜埕(情)”了没有?起初听起来以为是开“那种”玩笑,但弄清楚之后,才知道是一道阳江名菜。如今随便在市区的大街上溜达溜达,你便可看到,除本地特色酒店外、外省市、自治区和一些外国风味的饭馆酒店如雨后春笋,越开越多,但饭馆酒楼依旧食客如云,生意依旧红红火火。如果有空,约三五知己,上上酒店,时不时换一下各地的饭菜口味,那绝对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惬意之事。
儿时在乡下,听那些没有多少文化的成年男女在田间地里、圩场、晒谷场、榕树下纷纷对唱一些叫不出名字但婉转动听的本地歌。长大后才知道,那叫作“阳江山歌”。如今市区的中山公园、人民广场和北山公园偶有一大群一大群的婆婆在那里摆擂对唱,其盛况甚为空前,成为阳江独特文化的一景。还是在儿时,每逢秋风乍起,乡下的大人小孩就放起了风筝,听天上的风筝在“呜呜”作响,爷爷告诉我,那叫作阳江“灵芝风筝”,挺有名气哩!后来进阳江城读书,每逢重阳节,北山公园上空那漫天飞舞的风筝更是让我眼界大开。到如今,市区已辟有南国风筝场和风筝馆,专供市民和游客放飞和观赏风筝。前不久,一位同事的表哥表嫂以及部分亲属从国外来阳江旅游观光时,专程到南国风筝场进行了风筝放飞,我应邀为他们拍照。看到他们将风筝放飞上天空时一副欢天喜地、齐齐雀跃的模样,我虽没有参与其中,但那感觉特别好。
P2-5
展开
目录
一 城市记忆
阳江,说不出理由的喜欢
阳江现代城市建设起步于1929年
中山公园原来计划建在北山
五张珍贵的解放阳江照片
清同治年间阳江人“猪仔纸”惊现古巴
阳江首张报纸《公论报》为美国牧师谭沾恩首创
1933年阳江盐业股票
西医这样传人阳江
龙津路,人说当年好风光
阳江糖厂电影院,留给繁华记忆
那些年,那些不花钱的“文化聚餐”
塘边张街巷寻踪
骑楼底下有故事
六位“老阳江”见证阳江城解放
启航浩浩荡荡强渡琼州海峡
奇兵突袭南鹏岛解放
一道长堤接翠微
相思花开忆造林
熏风南来繁花竞放
边海红旗今更红
二 名人与文化
“北京来的这个知识分子有本事”
人民的文化馆长张若曼
传唱来自江海的声音留住乡愁
山歌好比春江水
风雨不改戏迷情深
三 乡间纪事
渐行渐远的麻汕蛋家人
那远去的街渡
凤凰树下的遐思
永远的橄榄树
四 古圩探秘
麻汕圩,曾被誉为“小广州”
塘围圩,四百年繁华依旧风采迷人
那龙圩,曾经繁华的“小香港”
田畔圩,往事难忘
五 岁月追踪
春节的记忆
大碌竹
收音机里乐趣多
爷爷的期望
奶奶教的阳江儿歌
六 乡居记趣
满村番桃树
男女老幼会游泳
会捉鱼的家猫
钓鱼王
捕鱼能手和鸬鹚
野水鸭和家鸭蛋
卖麻糖与拾银仔
象棋王。
村里也种红高梁
乡下的筋古
放水捉鱼与抓田鼠
麻糖佬
七 特色小吃
成圆子糖圆子
细煎糍大煎糍
阳江中秋的“佛仔”月饼
酥香的粉酥
筋古粽子别样香
八 图说新闻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