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留点回忆给自己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4593193
  • 作      者:
    作者:杨贵才|责编:孙精精
  • 出 版 社 :
    郑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中有些作品,可以读出时代的印痕,突出写的友情、同志情和邻里情;有些作品表现作者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有些作品是对作者个人创作的收纳和归拢;有些文章却不在展示作者个人文采,意在印证履行岗位职责的执着。
展开
作者简介
杨贵才,1948年生,河南唐河人。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历任河南日报记者、编辑、主任编辑、文艺处副处长及农村专版副主编等职务。后调至河南文艺出版社工作,曾任社长兼总编辑,编审职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出版有《小小说之我见》等多部著作,有多件作品获省级以上报刊奖。《红色接力棒》一书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以纪实文学为主的作品集,个别篇章带有传奇色彩。作者通过一连串的故事,写出了身边人的喜怒哀乐,进而把自己融进点点滴滴的回忆里,就串联成了近乎一生的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作品以记者的眼光看社会,以作家的文笔写生活,写别人等于间接写自己,写故事等于间接写历史,读来发人深思,让过来人引发联想,让后来人不忍忘怀。
展开
精彩书摘
一诺五十年
——一个回乡知青和一个下乡知青的故事
引子
一个是城市下乡知识青年。
一个是农村回乡知识青年。
两个人于1968年相识,一见倾心,互称兄弟,彼此以“你帮我照顾爹娘,我帮你照管父母”为诺言,由此引发两个家庭,继而引发两个家族,直至扩展到两家三代人友好交往,诚信守义,一诺五十年不改初心。这个发生在河南郑州的真实故事,在中国知识青年群体特别是老三届群体中似乎并不多见,甚至带有一些传奇色彩。
当年那个下乡知青,名叫冀建山。如今他已经去世二十四年,很不幸,他无法开口讲故事了。而那个回乡知青便是我,如今已经年逾古稀,再不讲这个故事,便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世问除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还有我们这两个当年穷得捡烟屁股抽的痴心汉,守着一份诺言终身不悔的故事。
故事的开头就从抽烟说起……

初次见面,他不习惯握手,只是不由自主地揉搓着双手,很腼腆地微笑。他说他姓冀,北田共那个冀,全称冀建山,同学们都叫他老冀。他是山东泰安人,郑州铁路一中的下乡知青,如今来这里插队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作完自我介绍,他从屁股后面的裤兜里摸出一盒香烟,自己先噙到嘴里一支,然后递给我一支,点上火就不再说话,只顾大口大口地抽烟。
“听说你会刻钢板?”
他点头,同时抽了一口烟。
“用蜡纸刻字,油墨印刷?”
他依然点头,又抽了一口烟。
“一次能印一百多张,是这样吗?”
他再次点头,又接上一支烟。
“那你明天就不出工了。”我说,顺手将快要燃尽的烟头掐灭,“到大队部刻钢板,印简报,然后发送到各个生产队。”
“那……我们的队长同意吗?”他犹豫了一下,吐了一口烟圈儿,“不给我记工分咋办?”
“放心吧,大队会通知你们队长的。”我笑着把我那八分钱一盒的赖烟递给他一支,“不按天工,按月记工分,满勤!咋样?”
他听罢,突然伸出双手攥住我的右手,将我的右手握得生疼生疼。我知道他是感激,只是没有把话说出口。刚从大城市下来的小青年,嫩胳膊嫩腿的,每天锄地翻土,十有八九肩膀肿疼,手上磨泡都是正常的。这下让他坐到办公室里写字刻蜡纸,当然要比扛锄头下地干活儿舒服多了。
“你不用感谢我。”我抽了口烟,对他说,“这事是县里的驻队干部、公社的驻队干部和大队干部一起商量好的,只是让我帮助物色一个人选,能够刻字印报就可以了。”
“是吗?”他有点怀疑自己的能力,深深地吸了一口烟,认认真真地咽进肚里,“我,能行吗?”
“当然。”
我说这话时很自信。在作出这个选择之前,我曾对多名下乡知青做过考察,优中选优就选中了冀建山。他有三大优点,别人不及。一是人老实,不爱说话;二是字写得好,不但能写隶书和楷书,还能写艺术字;三是会拉二胡,累了闷了就拉二胡消遣,揉音、颤音、指滑音都玩得纯熟溜转。当然也有缺点,那就是烟瘾大,吸烟能像喝酒一样把自己吸醉。吸烟吸醉的样子有点儿像打摆子得了疟疾,浑身软绵无力连眼睛都睁不开,人像瘫了一样坐不稳站不牢。不过传说他醉烟的样子我没有见过,只知道他家里每月给他寄两条烟,作为定量供应,抽完了就不能再买,个别时候他急了就会捡烟头吸。
男人有癖好才算有个性。
他的个性就是执着和认真。
无论做任何事情,他都很专注,不做到最好不肯罢手。这就是我喜欢他的真正原因。第一次遇见他,看他清澈的眼神,看他腼腆的笑容,看他说话的沉稳,看他走路时扎实的步态,我就知道找对人了,找到可以信任的朋友了。这种朋友,是那种可以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的知己。他给人的感觉,是那种不用设防的纯真,是那种不仅可以共甘苦而且可以共患难的坦诚。
“以后咱俩就是伙计了。”临分手的时候,我又递给他一支烟,一边点烟一边交代工作。当时我作为回乡知青,被工作组安排做宣传工作,协助做好下乡知青的管理工作。那年我们大队是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又是知识青年管理的模范单位,县里派出工作组,公社抽调专职干部,专门到我们大队蹲点,帮助总结经验。工作组要我选个助手,于是我便找到了冀建山:“领导安排,要求我们尽快办个通讯快报,我负责编写文章,你负责刻字印报,希望合作愉快!”
那年他不满十八岁,初中的老三届。
而我刚刚二十岁,高中的老三届。
因为我比他年长,所以他便叫我“杨哥”,这称呼后来传给他的弟弟和妹妹,而目一叫几十年不改口。
P3-5
展开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岁月应有痕
一诺五十年——一个回乡知青和一个下乡知青的故事
露水朋友——认识胡子李
一群记者的大寨梦——沙窝李的一九七七
幸福的时光——在花卉诗词的海洋里徜徉
靠山居笔记——写在清华·忆江南
第二辑 回望是故乡
桐河岸边是我家
爱笑的奶奶
委屈并不求全——写给父亲
母亲的剪影——写在母亲辞世三十五周年
饥饿的感觉——悼念我的外公和外婆
英雄有泪——记命运多舛的四叔
学习“偷盗”——忆五叔
郭家四伯
姑姑的智慧
黑妞
第三辑 似水流年
洋洋的口腔期
考驾照
大姐
谁说女子不如男——写给二姐
师者如光
庐山雾中行——带着老伴儿自驾游
第四辑 记者生涯
豫西行——记者生涯之一
雁北行——记者生涯之二
信阳行——记者生涯之三
纬一路一号——留在河南日报社的记忆
第五辑 书有余香
寺河山情结——《红色接力棒》后记
追求生命的质量——《过河卒子》后记
读书人的心是相通的——《小小说之我见》序
生活不曾亏待我——《寸心摇摇》后记/3ll
说实话是需要勇气的——写在《野西瓜》出版之际
写作一如登泰山——写在《无悔年华》出版之际
人过留名——序《郭逢廷美术作品集》
第六辑 编辑札记
中国原生文明的艺术再现——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编辑札记
弘扬历史精神 抒写英雄画卷——读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第二部
金戈铁马 瑰丽雄奇——读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第三部《金戈铁马》
创世纪的河流——《平民世纪》编辑札记
诗品 文品 人品——《苏金伞诗文集》编辑札记
第七辑 编外余墨
以短养长 以长带短
地方文艺社的生长点在哪里——南阳作家群丛书策划的启示
人物采写三题
加强编辑专业教育 提高编辑生产力——读《编辑学原理论》引发的思考
关于自传的闲话——写给我自己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