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散文之路回首,是丁小炜对自己的总结,也是向读者交的一份答卷。在这十年的笔耕不辍里,我们看到了新时代戍边女民兵的坚守和精神传承,也看到了几代文艺兵的身怀绝技、不断成长和为兵为人民创作的不变初心;看到了和平年代战士们出海守护得来不易的安定,也看到了战争年代前赴后继但又内心柔软的革命烈士;看到了作者与女儿和一只蝈蝈的温馨日常,也看到了在游历大好河山之间,作者对历史人文的无尽感慨……浪漫、唯美、抒情是丁小炜的底色,而军旅是他浪漫和抒情的源泉。
◎ “妈妈,您要是想我,就看看天上的月亮吧,儿子就站在那月亮下面。”谁说我们的战士不懂抒情?他们把豪情给了祖国,把温柔给了亲人。
◎ 共精选37篇散文,32开精装呈现,即可伴度悠然闲暇时光,又利于收藏。
◎ 水墨人物画家朱凡精心创作16幅插图,生动展现书中意境和精彩瞬间。
边疆花木兰
“我爱祖国,我爱边疆,富饶的巴尔鲁克山下是我放牧的地方,辽阔的塔斯提河岸边是我战斗的地方……”驻守在中哈边境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孙龙珍民兵班”战士赵雪莹,为参观的人们深情地唱起了这首“孙龙珍民兵班”班歌。
这个女子民兵班的历史,还得从1962年说起,那年十二连牧一队民兵二班成立,从江苏泰县支边进疆的女青年孙龙珍成为民兵班的光荣一员。1969年6月10日傍晚,对面的外军挑 起事端,越过我方控制区绑架了正在放牧的一名兵团职工。孙龙珍不顾有孕在身,拿起铁锹和大家一起去营救战友,途中对方突然开枪射击,孙龙珍因行动不便中弹牺牲,年仅29岁。兵团党委追认她为共产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授予她“革命烈士”称号。
1992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军区正式将这个女子民兵班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支履行屯垦戍边使命、准军事化管理、成建制的女子民兵班。 截至2017年,共有140多名女青年在这个班服役锻炼,8名优秀女民兵被选送到部队,50余名优秀女民兵提干,孙龙珍民兵班多次荣获“全国先进女职工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边海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目前全班在编10人,平均年龄24岁,个个都是大学生。女民兵在这里历练数年,而后将走向兵团建设的各个岗位去发挥更大作用,这里俨然是九师的女干部培养基地。
孙龙珍应该安息,2003年通过中哈勘界确权,当年塔斯提河以西有争议的约300平方千米土地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边境线辽阔高远,这里的人充满情怀,很多感人的故事在这里发生。巴尔鲁克山上有一座塔斯提边防连前哨,那年锡伯族战士程富胜探亲回家,母亲听说哨所连棵树都没有,就让他 带上家乡的10棵杨树苗回来栽种。塔斯提干旱缺水,虽然哨所官兵万般呵护,但最后仅有一棵树苗得以存活、长成大树。20世纪80年代,词作家梁上泉来到这里,听说这个故事后激动不已,歌曲《小白杨》由此诞生。随着《小白杨》唱响神州大地,哨所也就被命名为小白杨哨所。
小白杨哨所与女子民兵班隔山相望,民兵姑娘与哨所小伙子在塔斯提联袂守疆,同走一条巡逻路,共守一条边界线,“龙珍精神”和“小白杨戍边文化”交相辉映,青春在祖国边陲闪耀光芒。
女民兵每星期轮流与哨所战士结伴去边防线巡逻,往昔巡逻是骑马奔走或靠双脚前行,凭借瞭望塔、望远镜和肉眼观察,如今边防设施大为改观,不但修建了通畅的公路,架设的各种通信联络、视频定位设施科技含量也很高,开车在边境线上巡逻,速度快、信息灵、效率高,女民兵班的姑娘个个都是汽车驾驶能手,再复杂的路况她们都能自如驾驭。但茫茫边境线点多路长,巡逻到中哈边界206号界碑,每次都要走好几个小时。漠风和沙尘吹打着这些90后姑娘的脸庞,时间一长,个个都变成了黑红的双颊。爱美的姑娘呀,没有心伤,她们欣然接受了边陲的馈赠,打趣说这才是草原最健康的肤色。
服役来到女子民兵班,从家里的娇娇女到合格戍边战士,必然要历经一番风霜。刚到的新兵,要面对和正规部队新兵训练一样的思想教育、队列训练和体能锻炼,还要接受射击、投弹 等军事训练科目。现任班长杨千惠说,2015年的6月,她们6名新兵上山到民兵班报到,虽然汽车一路蜿蜒颠簸了好几个小时,但看到满山牛羊和连绵的草甸,还是感到十分激动新奇。杨千惠是兵团第三代,入班前在天津市做室内设计师,每月工资1万多元。她说,自己不留恋繁华都市,毅然决然回到兵团,是因为这里是自己的故土,祖父母、父母都在这里,守卫家乡守卫边疆无限光荣。
艰苦的环境、周而复始的军事化生活、繁重的劳动任务时常让她们感到疲惫,而有纪律重团结的坚强战士,正是从这种疲惫当中锻造而出。 有一次,两名新战友没有按时完成5公里越野,被罚再跑一次,这时同期来的几位战友主动要求一起接受惩罚。山路上,汗水、泪水与尘土黏结在身上,战友之间的团结拼搏精神也凝结在了一起。边远的塔斯提还未实现集中供暖,冬天女子民兵班宿舍用的是电暖器,三四月春雪开始融化时,屋子里十分潮湿阴冷,姑娘们晚上睡觉总感到凉飕飕的。有天半夜时分,睡在靠近暖气片位置的高洋,为睡在上铺的赵雪莹递上一条烤得暖暖的毛毯,垫在她身下。赵雪莹说,那条毛毯,一直温暖着她,这种温暖就是战友间的深厚情谊。
现在的女子民兵班不但有“前”设计师,还有“前”会计师、机关公务员、网络公司主管……但现在,她们只有一个称谓:女民兵。除了戍边巡逻任务,她们还管理着连队230亩(约 0.15 平方千米)山楂树,她们种的大棚蔬菜解决了整个连队的吃菜难题。姑娘们第一次管理大棚,才知道种菜要打埂子,辣椒、西红柿长大了要搭架子;才知道小白菜、油麦菜种密了要剔苗,不同的瓜种在一起会串种……这些农业知识都是来到女子民兵班后才学到的。当种出的瓜果蔬菜第一次收获时,每个人都高兴得像过节一样。班里每周都有固定食谱,大家轮流值班做饭,很多女民兵刚来时连饭都不会做,现在大家都是厨艺高手,蒸馍、擀面条、做抓饭、炖羊肉、酿酸奶,每个女孩都有几手绝活。
依托自然条件和口岸优势,近几年巴尔鲁克山地区旅游业迅速升温,专程到小白杨哨所和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参观的游客也逐年增多。女子民兵班每位战士都兼任着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的讲解员,她们每年要为10余万游客义务解说。赵雪莹说,有一年五一期间游客很多,那几天几乎全班战友的嗓子都讲哑了,但能够为宣扬“热爱军垦、扎根边疆、牢记使命、献身国防”的龙珍精神多尽一份力,大家虽累犹甜。
女子民兵班曾把第五任班长陈淑兰请回来作报告。 一次境外大火扑入境内,宽达8公里的火带威胁着边境安全,陈淑兰率女子民兵班紧急奔赴火场。她们忍受着熊熊烈火炙烤, 挖防火沟,扑打烈火,经过三天两夜连续扑救,终于降服了火魔。看到女子民兵班现在的面貌,陈淑兰动情地说:“我们那时候没有粮食自己种,没有牲畜人拉犁,每天劳动长达十几个小时,完全得益于孙龙珍精神,现在这些90后的孩子,能在山沟里待得住已经不容易了,没想到在她们身上还能看见我们年轻时的影子。 ”
往 见
访胡可
奇崛浪漫牵大风
边疆花木兰
散是满天星
葡萄园记
连队在高原
颤动的旅程
爱与悲伤在诗行中交织
书法秘境
不让他寂寞地老去
张维忠的力度
彩云之阳是故乡
来 思
在诗意里栖居
它又叫了
一窝鸟
文化遗产日
习惯
秋意
做个优雅的食客
关于生命
聆听《命运》敲门
岳母的1977
探访王实甫故里
鸡鸣驿
高里
在郴州遇见他们
山 行
长江上空的鹰
长城屹立在太行
举起诗的枪刺
他们的劳工岁月
狱中,她写下托孤遗书
海 上
出征
漂泊
舌尖上的亚丁湾
我的兄弟我的舰
一瓶海水和一条鱼
八月浮槎
附 录
筑梦强军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