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亭
去年春夏,到杭州参加业务培训。课余也去了两处杭城胜景。
灵隐寺离市区不远,进了景区,右侧是连成一片的伽蓝寺院,左侧飞来峰却是一带石山。山壁上可见大小石窟,或塑佛菩萨像或镌刻古今游人手迹。山脚有清溪流过,水流舒缓,日光由树木高大繁密的枝叶间透过,随水波闪闪烁烁。
我本不想爬高上低,而朋友坚持,便与她一同上山。飞来峰上石阶纵横,我们都是第一次来,不认得路;兼且既不求高,也不求远,走得很随意。上到不想再上时,任择一条小径折头向下,也不知道自己走到了哪里。
下到山腰,见脚下有一座小凉亭,亭中聚了不少歇脚的游人,隐约能听到他们嘁嘁喳喳的交谈声。
等走到跟前,才发现这不起眼的小亭上居然悬着匾额,是“翠微亭”。走了许久,我这才有了一点无名之喜。
我是从书本上认识翠微亭的。
小时候我有一本薄薄的唐宋诗选,其中选录了南宋名将岳飞的一首七绝,题目就是《池州翠微亭》。
少年时读《射雕英雄传》,郭靖黄蓉与洪七公、周伯通四人游历至临安,郭黄同游西湖,先至断桥。桥边小酒家碧纱屏上题着俞国宝的《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
郭靖是个憨直的小子,评价说:“这些读书做官的人整日价只是喝酒赏花,难道光复中原之事,就再也不理会了吗?”蛮性一起,把好端端的酒家给砸掉了。 然而郭黄二人沿西湖一路走来,“但见石上树上、亭间壁间到处题满了诗词,若非游春之辞,就是赠妓之甚。……都是些‘风花雪月’的字眼。”郭靖这小莽夫,也只得感叹说“咱俩就是有一千双拳头,也是打不完呢”。
直来到飞来峰,瞧见翠微亭,又见题额的是韩世忠,方才“心中喜欢,快步进亭”。小说里讲亭中有石碑,刻着的,就是岳飞的《池州翠微亭》。
这首诗一共二十八个字,说“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金庸说,郭靖本不辨诗好诗坏,不过见是韩世忠所题,诗中又有“征衣”“马蹄”字样,便赞道“这首诗好”。可见《池州翠微亭》传世,多少是有作者光环加成的。
小的时候,我觉得从字句铺排的角度看,这首诗太平淡。虽有“征衣”“马蹄”字样,却没有一点兵戎之气,杀伐之意。大体来说,它的感情基调是平和的。将军百战之余,“特特”上翠微。有“特特”两个字,说明他应该是早知翠微之名。诗里没有说这一次出游,他具体去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风景,只说“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存世的诗文我读过的不多。《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激越昂扬,最符合他的身份和历史形象。《小重山》“弦断有谁听”的忧思郁结,则呼应着他在政治上的孤立与失败,令人同情。而我对这首《池州翠微亭》印象特别深刻,大概就是因为诗里那样一种摒却外在扰攘,只讲自己当下感受的简单纯粹。 岳飞作为一个职业军人,在这里回归日常的生活。他享受闲暇,投入游览;看到的好山好水无法详细描摹,只说“看不足”。就像任何一个繁忙而无暇顾及细节的普通人,遇到自己不能形容的美好事物,统统冠之以一个“好”字,虽稍觉粗糙,却诚实可爱。“看不足”而归,并没有使他感到遗憾和不快,拿得起,放得下,不失大丈夫的气概。
这二十八个字平白如话,内里却有一种干脆利落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不是文字和文意的节奏,而是一种个人气质的节奏。一面是寄身于山水之间时的松弛和欣悦,另一面是不为外物所牵系的节制和洒脱;当喜则喜,当归则归。出入收放之间,丝毫没有做作的情态。
飞来峰上的这座翠微亭,当然不是岳飞曾经游历过的翠微亭。据说岳飞遇害之后,同事韩世忠为纪念他,在杭州建了一座小亭。亭子托名“翠微”,就来源于当年岳飞游池州翠微亭的经历。
我们见到的翠微亭,又不是韩世忠所建的那一座了。数百年间,小亭迭经毁弃与重建,只有翠微之名保留到如今。
亭中有楹联数副,逐一读去,其中一副署名“陇右黄文中”的,联语说:“孤亭似旧时,登临壮士兴怀地;鹫岭标远胜,翻动平生万里心。”不仅合典、切题,且颇有英雄气。这位“陇右黄文中”,是甘肃临洮人,生于1890年,同盟会早期会员。他早年曾游学日本,中年避居杭州,遍游西湖名胜,题写了许多传世的名联。
书生意气,上下千年仍有相通相呼应之处,或许这就是“如缕”而“不绝”的文化生命力吧。
2018年
P2-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