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董直机的名字被人发现的时候,已经是很晚了,晚到他自己都快把造桥这件事忘掉了。很久很久以后,有人在一座老桥上发现了痕迹。
那是在岭北的上洋村,一座叫泰福桥的石拱木平梁廊桥上。为什么叫泰福桥呢?因为这座桥是从浙江泰顺通往福建的重要交通桥梁。2003年,几位文物工作者到上洋村考察,发现泰福桥的梁上,留有“绳墨董直机”字样。
“绳墨”,也就是廊桥的设计师、建造师。这座桥建于1948年,当时建这座桥的师傅如果正当年轻,说不定尚在人世。于是,文保工作者薛一泉等人立即改变行程,在岭北一带寻找打听,想要找到这位叫董直机的廊桥建造者。
在浙南闽北山区,廊桥的种类繁多,有石拱廊桥、木平梁廊桥、伸臂叠梁式廊桥、八字撑木拱廊桥、木拱廊桥等样式。在所有的廊桥当中,木拱廊桥的营造技艺最为复杂,是世界桥梁史上的绝品,也是我国古桥梁研究的活化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拱廊桥的营造技艺,在以往的资料记载中并不多见,尤其是对于掌握营造技艺的“老司”(泰顺当地方言,即“老师傅”的尊称),资料更是少。专家们曾多次考察调研浙南闽北现存的木拱古廊桥,发现大多数古廊桥都出自福建匠师之手。例如,泰顺薛宅桥的造桥主墨,是福建寿宁巧匠徐元良;景宁的梅崇桥梁上,也有墨书题记,显示匠人们来自福建——“福建省福宁府宁德县主墨木匠李正满、张成德、张新佑、张成官。副墨木匠祖观、祖极、祖发、张茂江、张成号、张成功、吴天良”。
而今,木拱廊桥的技艺还有人传承吗?在泰顺还能找到硕果仅存的老师傅吗?历史上的这些民间造桥大师,难道只能隐藏于广袤的山村,悄无声息地存在,又悄无声息地湮没于时间的荒野吗?
谁都说不清。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文物工作者数度寻找,结果都令人失望。物比人长久。廊桥还在,但是,恐怕这世上,已没有人能再以传统技法造出一座新的廊桥来了。
泰福桥梁上新发现的“绳墨董直机”字样,无异于一针兴奋剂,让文物工作者精神大振。薛一泉约上泰顺县政协文史委的同志一起,沿岭北古道进村入户,去寻访传说中的董师傅。
这一条岭北古道,一头可经岭北到达泰顺,另一头一直延伸至福建境内,古道两旁古树名木甚多,山林郁郁葱葱,路边流水潺潺。岭北溪绕了个半圆形穿过上洋、板场、村尾等村落,溪回路转,民居沿水分布,错落有致,宁静恬然。宛如天工图腾一般的廊桥仍存在于各处,与一个一个村庄聚落里人们的精神世界相连。
在云深之处,一个叫村尾的村庄,村民把陌生的客人带到古树掩映的石桌前,指着一位老者说——你们要找的“老董司”,就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