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若天开的运河之城
文/薛亦然
苏州是一座运河之城,古城的河道几乎全是人工开凿的通航河道。
说“几乎全是”,是不想把话说死。你看苏州古城的河道图,除了官太尉河和南园河之外,主要河道走向百分百横平竖直。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是先有严整的规划设计,再人力开掘的。
两条生动的河
官太尉河是苏州古城河道体系里最有个性的一条河。大家都横平竖直规规矩矩地流着,只有官太尉河划出一道悠悠的弧形,显得自由潇洒。她北接平江河,然后缓缓向南偏东方向捺出去。对,就像汉字中的一捺,一直捺到十全河的最东头,与十全河相接,一起流人葑门外城河,向觅渡桥而去。
但就是这道弧形,其实也必定是人工规划的,否则绝不会如此平滑规整。仔细看苏州古城水系图,想象当年那位河道设计者:他在就要完成整个设计的时候,忽然眼前飘过一段妖娆的水袖,心里便有灵光闪动,于是,手中的笔风姿绰约地一捺,整个苏州城的水系就生动活泼起来——也许,这条河就是他允诺给这座城池的诗意之源?
南园河则是苏州古城最有沧桑感的河流,特别是河的西段——这一段还有一个名字叫羊王庙河,所以有人干脆把南园河看成两条河。南园河最让人浮想联翩的就是她的西段:她的起头是突兀的,这突兀暗示她原本的起头不在这里,只是不知因何消失了,然后她向东、向南,再向东,然后突然折向北,持续向北,似乎有一段辛酸的往事经过曲折、奔突,经过情节陡峭的攀爬和辗转,最终才向东流去,流进葑门外城河,流成一声绵长的叹惜。
一张写实的图
我们不知道那位最早规划苏州古城河道的设计师是谁,也不知道与此相关的诸多往事。这多少让人感到惋惜、惆怅。
我们揣测这可能与伍子胥有关,因为我们知道胥江以及上塘河、护城河等都是伍子胥设计的。他不可能只规划了城外的大河,就放下城里的河道设计不管了。这显然不符合他忧国忧民、做事周全的性格。再说,城里最尊贵的居民——阖闾也不答应啊。按照常理推断,苏州城里的河道系统应是他胸中宏大图景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是我们没有证据。
要弄清苏州古城河道的前世,最早的图像依据是大名鼎鼎的宋代《平江图》。这张图刻在一块石碑上,是南宋绍定二年(1229)郡守李寿朋主持刻制的。那年距金兵毁城已过去百余年,苏州已在废墟上重获新生。李寿朋在历史废兴的感慨中主持刻下此碑,意思是苏州如果再遭兵火,这便是再造苏州城的蓝图了。
可以告慰李寿朋的是,716年之后的1945年,一个美国飞行员驾机在苏城上空航拍。那是一次大空间的鸟瞰。我想,他在惊叹水城之美的时候,应该有一点神思恍惚吧?他看到了来自南宋的那一道期待的目光吗?这真是一次奇妙的发现:城里的水道与《平江图》对照,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熟知苏州古城水道的人都知道“三横四直”这个说法。它来自宋人重辑补记的《吴地记》。在《平江图》之后,还有明代《吴中水利全书》中绘制于明代末期的《苏州府水道总图》,清乾隆年间由画家徐扬绘制的《姑苏城图》,清嘉庆二年(1797)绘制的《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总之,这些图的“主旋律”都是“三横四直”。有趣的是,这些图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条形态飘逸的官太尉河。
1-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