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录》清代谢清高口述,清代杨炳南笔受,一卷,清咸丰元年番禺潘氏刻《海山仙馆丛书》本。谢清高(1765-1821年),嘉应州金盘堡(今梅县丙村镇)人,少年时跟随商人出海贸易,遇风暴落水后为洋船救起,1783年后跟随外商游历世界14年,通多国语言。1797年32岁时归国,定居于澳门,因目盲不能经商,以替人口译为生。嘉应州举人杨炳南在澳门游历时,遇到同乡谢清高,将谢清高口述的经行四海的经历记录整理成《海录》。原书不分卷,但颇具条理,自出我国所属南海诸岛后,大致分三类:自今越南至今印度西北沿海地区为一类;自今柔佛至今毛里求斯为一类;欧、美、非三洲等地又为一类。所记虽不无模糊之处,然以清高耳闻目见颇多,可为研究十八世纪后期中西交通关系的重要参考资料。此外此书中前两类中述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甚多,可供研究中外关系史与东南亚史参考。
《海录注》冯承均释,三卷,民国二十七年商务印书馆本。此书为冯承均为《海录》一书考据注释而成。《海录》一书为清代谢清高口述,杨炳南笔受。原书不分卷,但颇具条理,自出我国所属南海诸岛后,大致分三类:自今越南至今印度西北沿海地区为一类;自今柔佛至今毛里求斯为一类;欧、美、非三洲等地又为一类。《海录注》为我们研究《海录》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参考,对于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地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