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西北的任何地方,先打听,先问,先找,先吃羊肉。
徐晋林老师带着我和小乐,为着这本书,来敦煌“感受一下”。那次,就是从羊肉开始的。入住之后,他先带我们去了敦煌宾馆附近三危路上的老叶家羊肉汤。他说,这是整个敦煌他日前最喜欢的吃羊肉的地方。
能找到好吃的羊肉,说明地头熟,能讨论哪里的羊肉好吃,是开始交际的第一步,相当于讨论天气、子女教育,这是独属于西北人的套路。
几年前,一位在南方长大的女明星来西北拍戏,在兰州短暂停留。晚上,她慕名去了兰州著名的正宁路夜市,却被她看到的景象吓得花容失色。夜市上有许多吃羊肉羊杂的摊子,就摆在路边,摊主坐在一张桌子后面,桌面上堆满煮好的羊杂,桌边整整齐齐地码着羊头和羊腿,码成一面墙,足有半米高,非常壮观。女孩子被这种彪悍的场景吓坏了,拍了照,发了微博,拿这幅景象和一部著名的CULT电影进行比较,结果遭到大批兰州人的围攻,不得不删了微博。
这件事我暗记在心,常常被我用来说明地理心理的差异,有些事,身在其中的人看惯了,不觉得有什么异样,一定要借助外来者的目光,才能觉出几分不寻常。生长在西北的人,觉得夜市的羊肉摊子,以及摊子上码放羊肉制品的方式非常豪阔,非常有排面,但对南方姑娘来说就有点骇人了。她表达她的惊骇,没什么不妥,群起而攻倒显得有点小家子气。
不过,夜市尽管看起来非常粗放,羊肉看起来也很有“大块吃肉”的嫌疑,但当真吃过西北羊肉的,却都没什么抱怨,许多人还会从此念念不忘,因为一旦离开西北,就吃不到这么新鲜美味的羊肉了。我带来自南方的朋友去吃本地的羊肉,他们从犹犹豫豫到甩开膀子,也不过是一块羊肉的事,回到南方后,他们还时常念叨我们这边的羊肉,甚至觉得南方的饮食太矫情了。我想,他们南方人的身体里或许有一颗北方人的灵魂,而羊肉勾起了他们的乡愁。
羊肉毕竞是北方的食品,因为它性热、燥,适合生活在寒凉之地的人们。尽管现在的人们暴露在户外的时间很短,即便是冬天,也浑然不觉就过去了,但冬天毕竞是冬天,它的荒寒、枯燥、阴郁是无处不在的,暖气也赶不走,那种季节转换带来的动物感伤,更是会隐隐发作,正需要羊肉的热、燥作为调和。不管黄焖羊肉(清水煮过之后用酱汁爆炒)、手抓羊肉(清水煮过切条上盘,配以孜然和大蒜),还是羊肉泡馍,都能在人的胃里和脑子里生起一个小小的火炉,暖暖的,像是在慢慢燃烧,足以让人抵御一场北风天气,一段风雪交加的路,以及心里莫名其妙的阴郁。
我虽然在新疆长大,但小时候并没爱过羊肉,反而是离开新疆,在兰州生活多年后,慢慢对羊肉上了瘾。之所以上瘾,是因为逐渐发现了它的美味,也逐渐发现吃羊肉是补充体力的最好办法。尤其是久坐家中,密集写作一两天之后,不论从体力上还是从心理上,都会产生一种抓狂般的羊肉渴慕,要吃羊肉,而且得是手抓,立刻!马上!许多个晚上,我完成当天工作量,关掉电脑,换身衣服,就直奔有手抓羊肉的餐厅,一个人要上一斤半手抓,或者找个有羊杂的摊子,要上一份纯羊肚,就着大蒜慢慢吃完,劳累和积郁一扫而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