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润如玉谦君子 潇洒水墨写人生——访画家钟长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从钟长生先生家中出来,陶渊明的这几句诗便跃入脑海。钟长生是河北省画院一级美术师,他的作品风格鲜明、独树一帜,是当代山水画界绕不开的一位画家。但他本人却深居简出、单纯淡泊,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耕耘在河北画院。如今年逾七旬的他,仍在坚持创作。
钟先生给人的感觉是温润如玉,说话声高适中、语调适中、语速也适中,散发出儒雅、从容、温厚的气质。在我们欣赏他作品的时候,他喜欢端详着画作,吟诵上边的题诗,仿佛这诗句并非他自己所题,而是偶然所得,初次发现其妙处,认真,陶醉,享受……深深地感染到我们。
钟长生并非河北人,他祖籍浙江龙泉,畲族人。之所以留在了河北,是在1965年,他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了河北美术出版社做编辑。“那时,省会要改到保定,省直单位都要往保定搬,河北美术出版社也要搬到保定,我便被派到保定打前站。”钟长生到了河北美术出版社,曾设想策划出版并参与创作一些年画条屏,但是随之而来的“文革”,打破了这一计划。一切乱糟糟之际,他被调去京剧院做舞美、画布景。用他的话说,不错,至少还做了些与美术相关的事情。因为历史原因,这一阶段的创作完全停滞,直到1971年,河北美术出版社的领导抽调钟长生参加了美术创作组,和吴守明一起创作,为全国美术展准备作品。1972年的全国美展,钟长生与吴守明同志共同创作的山水画《山河新貌》入选,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山河新貌》是河北省入选的唯一的中国画作品,后来在解放军画报发表。
1974年,钟长生被调到河北省群众艺术馆美术组工作。1981年,群众艺术馆的美术组分出一部分人员单独成立了河北省美术工作室,1984年在美术工作室基础上成立了河北画院,钟长生在河北画院专职从事创作,直至退休。
钟长生学养丰厚,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诗、书、画、印融会贯通,又能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与他的求学经历关系颇深。
“恰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挥斥方道。”如今已年过七旬的钟长生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仍然意气风发,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仿佛又回到青年时代。
钟长生1941年出生在浙江龙泉的一个山村。家乡钟灵神秀、风光绮丽。初中时,他就读的龙泉县初级中学,是一座老建筑,校舍旁就坐落着古老的钟鼓楼,在校园内有一片花园。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自己最崇拜的那位曾老师就会拿着一把折叠椅坐在花园里的花丛中用水彩给花儿们画像。曾老师画得好极了,那些花儿跟活的一样,露水珠还挂在花朵上面。他还喜欢用铅笔素描钟鼓楼,就连水中的钟鼓楼倒影都表现得栩栩如生。每当完成一幅得意之作,曾老师便把它贴在自己宿舍的墙上。钟长生便成了曾老师宿舍的常客。回忆起自己的老师,钟长生脸上不自觉地挂着孩子般的微笑。“其实曾老师并不是美术老师,他年纪大,戴着眼镜,身材瘦瘦的,学识渊博,是教我们国文的老师。他热爱生活,又多才多艺,书法也很好。他带我们出去春游,让我们带上速写本写生。还组织多种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当地的一些文物保护和修复等工作他也参与。”“我初中时候的美术老师是画油画非常出色的女老师郑老师,她不但油画画得好,歌还唱得非常好,她也担任我们的音乐课教师。”
钟长生的少年时代不像现在有各种美术班,他所受到的美术的滋养,就来源于小学、初中的美术课老师,还有那位教国学的曾老师。只不过,上天赋予了钟长生发现美的眼睛,使他比别的孩子更加喜欢画画。
在他的家乡有一条瓯江,他常常站在江边看着人们忙忙碌碌的景象,过往的船只、列队的白帆、停泊岸边的长筏……心里升腾出一幅幅美妙的画面来。“我们那里盛产毛竹,有碗口那么粗,还有大森林,木材资源丰富。人们把毛竹、木头捆扎成木排、竹排,从瓯江上运到温州卖掉,然后陆路回来,是一种生计。在木排竹排上还搭着小棚子,就成了放排人临时的家。他们就在里面做饭、睡觉。”“小孩子们傍晚在江上游泳、玩耍,从木排这一侧一猛子扎下去,又从那一侧钻出来,非常有趣。放排人还在竹排、木排上垂钓,那场景非常有生活气息。”多少年来,家乡瓯江的繁忙景象让钟长生魂牵梦萦,三两竹排、江心垂钓、木排小屋……经常被钟长生不自觉地融入画境。
钟长生对绘画的热爱,老师同学人尽皆知,初中阶段,班里的黑板报、墙报、装饰画都默认是钟长生的分内工作。
1957年,钟长生考入丽水县高级中学。高中不再有美术课,有的只有备考大学的紧张。一心考上大学的理工科学生钟长生不知道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机会正向他招手。临近高考,他听说浙江美术学院在小范围招生,可想而知,对于一个从小就喜欢美术的孩子来说,这一消息有着怎样的冲击力。他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考试,并被顺利录取。
“入学第一年,院长潘天寿亲自主持中国画系的教学,并亲自给同学们讲授《画论》课程。”刚入学不久就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