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故乡的路(精)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218084
  • 作      者:
    编者:李一鸣//秋实|责编:宋启平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2-01
收藏
作者简介

 主编李一鸣,文学博士,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主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展开
内容介绍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烟台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联合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烟台海外联谊会组织开展烟台统一战线历史、文化、人物、故事采风活动,邀请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国内文学名家开展采风,同时面向全国开展征文活动,得到广大作家、文学爱好者的大力支持。各位作者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或展现烟台秀美风光,或重温烟台红色历史,或聚焦烟台人文,或讲述与烟台结缘的难忘故事,或回忆家乡变迁,用一篇篇文字优美、饱含深情的作品,反映烟台的发展变化,抒发对烟台的热爱之情,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展开
精彩书摘

遇见

 

李一鸣

 

 

从此就有了不同。

从烟台回到北京,早晨6点半,如往常一样,我骑上共享单车,奔往上班的路上,西直门、积水潭、德胜门、鼓楼、钟楼、安定门、雍和宫……感觉身体就像一条泥鳅,钻行在嘈杂拥挤的晦暗不明中。护城河边的街道本就不宽,道路一侧一夜之间停满汽车,有时甚至摆成两列,这便使得街道更为逼仄,时有黄的绿的白的单车,在汽车与汽车的缝隙里横七竖八地歪着躺着,宝马、奔驰、奥迪、帕萨特、斯巴鲁、雪佛兰、菲亚特,电动车、三轮车、农用车……从身边驶过,发动机气喘吁吁的嗡嗡声、身后突然冒出的半声鸣笛、远处撕心裂肺坚持不懈的喇叭声,墙根儿那里有女声高唤一个名字,桥头上一群交易蔬菜的人正粗声大气地争执,这一切与呛鼻的烟尘、生辣的葱蒜味和不知从哪里飘出的缕缕油炸的气息融合起来,滚滚升腾于京城的清晨。单车前轮一圈一圈地滚动,路旁或直或弯或粗或细的古槐一棵棵闪过,冉冉升起的朝阳透过纷杂的枝条在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树影车影人影交缠在一起,眼前忽明忽暗,脸上时温时凉,心中则有迷蒙,有清明,有开启新一天生活的希望与坚定。

在日复一日的上班路上,我曾不止一次地飞起来,飞到空中,俯瞰雄伟的北京。   

北京,这座巨大的城池,背倚由西向北向东北连绵的群山,面对缓缓向东向南向渤海倾斜的华北大平原,永定河、潮白河、拒马河、泃河、北运河蜿蜒流动,藏蓝色的湖泊点缀其间,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庄严肃穆、飞檐斗拱,环绕它的是高高低低的大厦、方方圆圆的楼顶、灰白红黄各种颜色的墙体、四通八达的街衢和蓊蓊郁郁的街树。沿着细如丝线的北二环辅路往东移视,就会看到一个状如黑蚁的影子,他骑着一辆黄色的小如玩具的自行车,头一沉一沉,背一拱一拱,在阳光、楼影、树荫、桥洞中明明暗暗地出没,闪闪烁烁的是眼镜和自行车钢圈反射的亮光。

他从哪里来?

他到哪里去?

 

 

1859年。

说来已是一百六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英俊而青涩的少年王懿荣从烟台来到京城。

王懿荣的祖先本是历史上有名的琅琊王家,岁月嬗递中,王家其中一支辗转迁到烟台福山,渐渐成为那里的冠族大姓,从清代顺治到道光二百多年间,这个家族先后出过六名翰林、二十六位进士、五十八个举人、三百六十八员秀才,留下了父子三翰林、兄弟多举人的传奇。王懿荣母亲的祖上是乌衣巷谢氏的一支,明代从浙江迁至福山,此后便安居下来。旧时王谢,于此联姻。

然而王懿荣却似乎生不逢时。他出生前五年,即1840年,英国人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沦入任人宰割的境地;他出生四年后,家庭罹遭变故,祖父在山西巡抚任上获罪,被遣戍新疆,一个显赫的名门望族由此败落为苦舍寒门。

十四岁时,他随母亲赴京,投奔时在兵部任事的父亲。从遐州僻壤前往京师大都,两千多里行程,山路惊险崎岖,土路狭窄泥泞,或是酷暑难耐,或是风雨侵袭,他们的马车走走停停四五十天,才到达京门。漫长旅途的寂寞枯燥,难掩一颗青春骚动的心。走出福山,王懿荣就如峆垆山深处的一棵幼苗,要移植到京城大都去,长成一棵大树。京城是皇家重地、人文渊薮,世界向他展开阔大、高远、苍茫的远景,那里蕴藏着无限的可能。

然而,他不知道,阴鸷酷烈的苦难已为他打开了樊笼。

在那个年代,文人进阶从而实现人生志向的唯一渠道是科举考试,纵有千般武艺、万丈雄心,也必须首先经过科举考试的选择。1862年,同治皇帝登基那年,十七岁的王懿荣怀揣大志、满腹锦绣,第一次参加顺天府乡试,考官许其光为发现这位少年的佳制欣喜异常,以其为北闱第一名位次向主考官推荐,不料竟未获批准,王懿荣在科举求仕路上首考失利。

不知那一夜、那两年,他是怎么熬过来的。

然而,这才仅仅是开始。

1864年,他参加顺天甲子正科考试,不第。

1867年,参加顺天丁卯正科考试,不第。

1870年,参加顺天庚午正科考试,不第。

1873年,参加顺天癸酉正科考试,正榜未取,副榜第一。

1875年,参加顺天乙亥恩科考试,不第。

1876年,参加顺天丙子正科考试,不第。

十四个春秋,七次乡试,他遭受了七次沉重的打击。此时他已是三十一岁年纪,早已结婚、生子,饱经生活的磋磨淘洗。其间,他年仅十七岁的弟弟突发疾病去世,娇小可人的大女儿就死在他怀里,次女和两个儿子相继来到这个世界。他还患了一场重病,奄奄一息,三月不起,他的结发妻子黄兰日夜不寐、悉心照料,当他渐渐康复时,妻子已是心力交瘁、体力不支,三年后满怀不舍,遽尔远去。十几年的京城生活,他获得了生的喜悦,也经受了病的折磨、死的悲哀,更尝尽了科举考试的熬煎、他人的嘲讽与歧视。生存的残酷无情、人生的难以把握、命运的不可叵测,足以把人击倒,王懿荣应该也有过退缩甚至放弃的念头吧?晚清已是气数殆尽、败象毕现,官场黑暗,考场又何尝一派清明?本该最容不得瑕疵的科场考试,也常常为人情牵制,被铜臭污染,受贪腐挟持。尽管因科举考试作弊而有人被处斩、发配、连坐的事时有发生,但也难以阻挡秽行的无孔不入。有的考官见钱眼开,利令智昏;有的座师为情所绊,畸轻畸重。满腹经纶的,也会名落孙山;长袖善舞的,却可金榜题名。有过多少压抑,就有多少退意;有过多少失望,就有多少放弃。而况,他自少年时代就属意金石文物,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既积淀了深厚的学术根底,又练就了锐利的鉴别眼光,早已成为颇有名气的金石家,“墨癖书淫是吾病,旁人休笑余癫癫”。一个能为兴趣爱好至癫的人,不考试,也可以有事做;不当官,精神也有寄托。但中华传统的文化精髓已经融入王懿荣的生命基因,他执守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念,怀揣立德立功立言的生命渴望,撑起两根硬骨头,挺起一颗金石头,一次又一次撞响命运之门。

这一次,他成功了。1879年,他那支老笔经了汗水泪水血水的淬火,终于坚如铁帚,扫清了乡试路上的最后障碍,中试第三十一名举人。仿佛此前的连续落榜就为了积蓄强大的生命势能,由此开始,王懿荣的人生就如被阻挡和抑制太久的汹涌澎湃的江水,排山倒海,奔腾向前,发出阵阵轰鸣。翌年会试,他获第一百五十六名贡士,复试列一等第三十五名。大主考官、内阁大学士宝鋆对他的制文大加赞赏——“鸿文无范,旷世逸文”,大考官翁同龢赞他“文笔雄直,经策博通”,可见他的经策和文笔达到的高度。在接下来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中,王懿荣以对国事深刻的洞察和无畏的勇气,不避敏感,不惧风险,从人君、吏治和军事三大经国大事切入,提出人君节俭、吏治倡廉、整军经武的对策。经过这场决定人生命运的殿堂大考,王懿荣脱颖而出,获选二甲第十七名,赐进士出身,继而参加翰林院庶吉士选拔,又以一等第三名入选。三十年焚膏继晷、孤独穷理,十八载尽心修性、穷通不移,三十五岁的他,意气风发地登上了科举考试的高端,有了实现一直萦绕于心的天下抱负的平台。

然而,也许没有人会想到,二十年后,王懿荣创下了中国历史上的惊天之举。

 

 

二十一世纪开启的第一年,我三十五岁,被任命为那所大学的副校长,受命从八百里外的滨州,挺进烟台海边,建设大学新校区。一群单身汉,离开长期生活工作的老地方,离开老婆孩子离开家,一下子扎到茫茫滩涂,过起野外集体生活,那时候,我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代。

这已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十五个年头了。

难忘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那是整个社会由封闭骤然开放的年代,一个生活急剧变化的年代,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一个有青春、有热血、有理想、有幻想、激情燃烧、热气腾腾的年代。

教学楼门厅,贴满各种讲座招贴:“第三次浪潮与社会变革”“高等教育的革命”“萨特与存在主义”“王富仁论鲁迅: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黄永玉的艺术世界”“王立平、王酩、施光南、杨洪基谈流行音乐”……西方哲学研究会、文学社、武术队、合唱团、时装队、辩论学会、演讲协会、围棋协会等三十多个社团的招新广告随处可见。“寸草心”诗社最是热火朝天,学校在校生三千多人,诗社社员竟然过千,阶梯教室坐满聚精会神聆听诗歌讲座的人们,走廊里、窗台上也长满了耳朵。中午的楼间草坪上,一对对恋人深情相拥,呢喃细语着诗的语言。山腰上,正有一群男男女女大学生举行诗歌朗诵会,朗诵者挺胸抻脖、声嘶力竭,声音伴着山风传得很远很远。山涧平地上一群野餐的学生,不时爆发出尖叫和欢呼。

夜色降临,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如一个个发光体,在暗夜里呈现出有力道的直线、斜线、曲线,一百、二百、上千个窗口泻下温和的光瀑。图书馆、教室,到处都是读书自习的学生,期刊阅览室里只听到纸张掀动的声音、钢笔笔尖摩擦纸页沙沙的声音,偶有一声叹息也格外分明。大礼堂里正在演出时装秀,在热烈的音乐声里,男女模特们在台上踏着优雅的猫步,夹克衫、蝙蝠衫、花格子衬衫、绿军服、灰工装、道道服、晚礼服,牛仔裤、踩蹬裤、萝卜裤、喇叭裤、直筒裤、一步裙、迷你裙、连衣裙、套装裙,新旧杂陈,五光十色。学生食堂二楼,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的灯泡闪闪烁烁,录音机里播放着《甜蜜蜜》《酒醉的探戈》……或柔情似水,或粗犷铿锵,人们和着音乐跳着交谊舞,华尔兹、探戈、狐步舞、伦巴、恰恰恰、斗牛舞……灯光明明灭灭,舞者的影子在墙上变形异动着。


展开
目录

序 /1

遇见 李一鸣 / 001

光荣的烟台 梁鸿鹰 / 020

王懿荣 王 彬 / 028

与日永扬 黄咏梅 / 046

长岛的女儿 侯健飞 / 052

仰望一座村庄 纪红建 / 065

樱桃园和梨园 石一枫 / 073

心在山海间 宋向伟 / 077

烟台,如烟如海 刘迪生 / 089

月亮与“三不沾” 陈 涛 / 095

长山尾 李朝俊 / 101

城市灵性 温丽娟 / 106

人生第一次远行 杨仲凯 / 111

烟台印象 孙 鸿 / 117

还想看看烟台那片海 杨成菊 / 123

姨妈的烟台情结 柴树果 / 128

那一抹淡淡的烟 接金龙 / 132

舅舅寻亲记 张凤英 / 138

我心中的母校 李存修 / 143

最是难忘故乡情 方 远 / 153

留在老屋里的童年 石爱云 / 159

在大美烟台的日日夜夜里 曹小平 / 167

烟台的如烟故事 魏 松 / 176

走读烟台 崔向珍 / 182

蓝色月亮湾 谢艳君 / 191

故乡的路 李 菲 / 197

神奇宏丽蓬莱阁 徐志杰 / 204

永恒的丰碑 孔范晔 / 209

生当作人杰 施晓宇 / 216

我与烟台的不了情 许培良 / 223

烟台哲思 王德新 / 229

烟台散记 田 也 / 235

烟雨楼台庄园梦 倪 霞 / 244

烟台故事 王国伟 / 25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