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宗山拾记
0.00     定价 ¥ 3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531245
  • 作      者:
    作者:王凌晓|责编:王文运
  • 出 版 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既是一本厚重的文化散文作品集,又可以视其为一部弘扬齐鲁优秀文化,发掘一处地域。 一本好书是留给历史和未来的精神足迹,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打开读者心灵的一把钥匙。 《宗山拾记》的面世,对于丰富齐鲁文化,繁荣乡土文学创作,乃至服务地域文旅产业发展,将会产生积极作用。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凌晓,山东兰陵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在乡村中学任教,供职于乡镇机关、县党史(史志)研究中心。著有短篇小说集《男人骨头女人肉》,长篇报告文学《天下菜园》(合),长篇纪实文学“红色鲁南”三部曲《苍山星火》《沂河怒涛》《抱犊崮下的硝烟》,电影文学剧本《罗炳辉在兰陵》(合),散文集《丙申拾穗》等。主编《一代中国人的眼睛》(王鼎钧文学创作研究文集)、《田兵纪念文集》、《兰陵文学作品选》、《兰陵文苑》丛书等10多部文集。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部记述和探讨鲁南乡土文化的文史随笔,收录文稿50余篇,分为探幽宗山、奇处寻胜、淑世情怀、亭阁有言、孝善为美、山市乡韵六个部分。作者以扎实的文字和史志功底,以鲁南名山——大宗山为描绘对象,发掘其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遗存,展现其保存的丰厚民间文化和非遗项目。
展开
精彩书摘
宗山拾记
大宗山始称宗山,又名九顶莲花山、朗公山。中国地名源远流长,其中隐藏着众多有趣的信息。如地名学者所言,山以神貌秀色而取名,水依先贤之语得称谓。大宗山之名,亦有渊源所在。《说文解字》中对宗字有宗庙、宗派、庙号、尊崇、卷宗多种解释。一旦组成“宗山”二字,便让鲁南的一座无名山丘有了人气,不再蛮荒。名由人造,前面加上一个“大”字,这个地方就有了方圆。
原来,大宗山为传经山、驴脖子山、长顶山、寨山、薛山等九顶山丘的统称。而九座峰峦犹如九朵簇拥绽放的莲花,引出九顶莲花山之名。又因东晋高僧朗公卓锡于此,寺兴名扬,朗公山之名便记人州府方志。方志里又说,宗山气势壮观,逶迤十余里,位琅琊古郡名山之首。因人志而宗山名声斐然。当然,特殊交通地理符号也能让一个地方叫响。当代中国新区划版图中显示,宗山山麓镶嵌于临沂兰山、罗庄、兰陵“两区一县”交汇之处,东距京沪高速约十公里,南距枣岚高速八公里。古代中国历史地图标明,宗山为古琊郡(国)与东海郡之界山,又是连接琅琊郡至彭城(今徐州)的通途喉径。河道属淮河流域中运河水系。郦道元《水经注》里有“洳水东西二支”之说,其中东支是指流经宗山西脚下的东洳河,东、西洳河汇合后向南入中运河。
水上、陆地两条干道,犹如两股动脉串通北国南疆,宗山则是脉段之上的太阳穴。无论上古部落厮杀、中古诸王争霸或近古帝业复兴,这座小山无不打上烙印。比如,魏武帝曹操、清高宗弘历都与宗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史学家说,曹操屯兵于大宗山之巅,因之地缘。古时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曹操要在此屯兵蓄锐,欲胜徐州刺史于谦而夺江淮。说他年轻时有野心,倒不如说少壮有志。依其《宗山行》中“莲花九鼎,道法大宗……北眺青州,南寄彭城。立于兵台,岂不称雄?”的诗言,足以领悟其格局之大。而乾隆皇帝南巡,是为“康乾盛世”运筹帷幄,亦因之地缘。
《清史稿》记载,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南巡,经蒙山、沂州西南,过郯城沿河而下,主要是巡视挖河筑堤,察看南北通衢要务。当然,体察民情、游历山川、感知佛事也不失于公务。此次乾隆途经宗山,要入禅寺,登望阁以观秀色。由于知州推介、伴驾言荐,耳闻目睹,使得乾隆兴致大起,脱口赞曰:
大宗春晖分外现,举目远眺倍壮观。
吟罢,便示意伴驾宋作梅接龙。宋骑尉身为一位文武岁进士,又是临沂西南乡人,便即刻应随,承曰:
皇恩浩荡济黎民,愿君洪福可齐天。
这样,一座小山有帝王大驾光临,且留下金口玉言,乃是上苍的恩赐,也是自身的福运。
大宗山地处鲁南低山丘陵南缘,属尼山山系。“尼山穹窿”型地质构造,形成了它的地貌和气象。纵向南北,逶迤连绵数十里,其气势犹如一头憋劲的公驴一样蓄势待发,欲与毗邻的马山、牛山(卧牛山)比试高低。地质学家说,造物主一点四五亿年的“造化”,才有了宗山的前世今生。比如,玉龙涧、佛爷洞、朗公壁等石头部落,叠嶂有序,涧怪嶙峋,洞趣幽深,都是神斧天工之作。这样的地质奇观,以苍老独特的神秘吸引着世人。
暖温带季风区域大陆性气候,在这里呈现出四季分明的季节标志。冬季漫冷而雨雪依稀,霜雪染得松绿柏翠;春天风干偶落丝雨,微旱惹笑桃红杏粉;酷夏湿热且雨水集中,雨露滋润蛙鸣禾壮;秋时旱涝而多有威胁,金色仍给山民带来喜悦。这些风云无论怎样变幻,之后全是晴朗的天!这样的气候品质,更以明晰独有的奥妙吸引着无数的行者,慕之山而归之山也。
钟毓之山,必有灵犀。这山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宗”山,并非偶然。源于地利,缘于天意,还是愿以人和?俱有之。比如,贤孝祠的应运而生,就是应验。据说,东汉元兴元年(105年),有一位乡侯吴王,是东海郡缯县东北乡(今兰陵县大仲村镇城子)人,吴王本人是个孝子,也极为尊崇曾子。便捐资在宗山“曾子讲学处”建祠奉祀,曾子被奉为贤孝祠内的“宗圣”,老百姓便有了尊儒崇孝的祭祀场所。东汉初平四年(193年),碧云观在宗山落成。乡贤说,那是曹操在此屯兵的因缘。将士们在训练之余,便在山坳之处搭建草棚,结社成观。或许这就是“碧云观”的初始。百年之后,号称半仙老翁的琅琊王氏后裔,是为碧云观道长。半仙老翁敬崇黄老,依“易经”之术给百姓算命打卦,祈神祷雨,而博得山下百姓及信众认可。打那儿,神灵仙家也挤了进来:蛛仙、狐仙、柳仙、黄仙等中国民间“四仙”,在此留下了动人传说;望仙亭、聚仙阁、蛛仙洞、仙池或矗或立,留下了鲜明印记。
应该说,是朗公寺给了宗山精髓,赋之以魂。东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春,风华正茂的僧朗告别师父佛图澄驻足宗山,开山筑寺。社会学家说,这是一座山之姻,一方人之缘。一座寺院的兴起,在跌宕起伏的漫长岁月中,衍生出上寺、下寺和塔林,滋生出慧日亭、九莲塔;演绎出“王羲之与朗公寺由来”“心药方之觅”“照乾法师‘行刑’说”等经典范例。寺兴于斯地,固有儒祠、宫观,“
展开
目录
序/白庚胜
第一辑 探幽宗山
宗山拾记
碧云观遗址
朗公寺
竺僧朗外记
种树大和尚说
行刑者之说刀
“心药方”之觅
访谈释永刚
黄经社拾记仍
塔林记
《采画水陆传记》识记
《重妆罗汉碑记》拾记
碧云观改建和重妆关帝像
二殿铜佛像遭遇录
“文保”碑文识记
重修朗公寺述记
第二辑 奇处寻胜
玉龙涧
龙泉井
杏抱槐
佛爷洞
朗公壁
九步天阶跖
神蛛洞
神泉
山神庙
万年松
仙池
放生池
第三辑 淑世情怀
王羲之与朗公寺由来
点将台:曹操留给宗山的神话
李白与翰林驿站
乾隆宗山二三事
郑板桥:“叠岩观瀑”之由来
宋稷学诗赋桑梓情
“书斋夜语”话宋潢
于腾:“收藏”儿时记忆
衍公“铁笔”书豪气
范筑先与“将军树”的由来
第四辑 亭阁有言
嘹望阁记
聚仙阁外记
九莲塔拾记
望仙亭记
慧日亭侧记
园中有鹤亭补记
醉陶然亭小记
送子桥记
玉涧桥记
第五辑 孝善为美
贤孝祠记
孝孙袁小——话说宗山贤孝人物之一
孝媳黄氏——话说宗山贤孝人物之二
孝闺左妹——话说宗山贤孝人物之三
孝园“铰头女”
青石巨:“将军成为石匠”之说
牛王庙说
第六辑 山市乡韵
宗山庙会
朗公斋
山水酒香
古陶遗存与索村泥陶
回眸“药斑布”
宗山薛砚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