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诗意的眼光观察生活点滴,在现实繁杂琐碎又平淡的日常里细品酸甜苦辣,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非常激励人心,以浪漫的心感受人生的漫长岁月,以独特的人生视角欣赏生命之奇妙,从而给予读者温暖心灵的力量。
岁末感怀
转眼间,又到一年的最后一天。人生的年轮也随着日历的最后一页,翻到我人生的第三十八个春秋。古往今来,每到岁末年初大抵是最让人感慨与反思之际,也只有在这时,才会深刻体悟孔老夫子所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亦会感叹何为“年年岁岁景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二十九年前,1982年,我八岁,那是一个物质匮乏但快乐无限的年代。故乡是江汉平原上一个并不富裕的偏僻乡村,一条弯弯的大河从家门口穿流而过,家的后面是一亩方塘和看不到边的庄稼地。穿过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地,便是我曾就学的乡村小学。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放学后趴在学校河边的石头上迅速写完作业,和小伙伴一路追逐打闹地回家,胡乱扒上几口饭,就拿起网兜、鱼叉结伴去追蜻蜓、抓鳝鱼、挖泥鳅。更别提在炎热的夏日,和一群孩子整天猫在河里,乐此不疲追逐嬉闹的快乐了!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为了让我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那年秋天,父母费尽周折将我转到城里的小学插班读书。从乡村到城里虽然每天都要坐船渡过家门口的那条大河,路途甚是辛苦,但总算可以每天回家了。虽不能如从前那般每天放学后快快乐乐地玩上一阵,但每逢周末,欢乐还是可以继续的。
就在我的学习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国家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改革”“开放”等字眼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前在供销社工作,无忧无虑的父亲也被要求“下海”。竞争、压力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此起彼伏。由于兄弟姊妹多,且随着孩子们的年龄增长,家里的开销进一步加大,生活的重负像大山一样压得父母喘不过气来,也促使我一夜长大,誓要“好好读书,决不能对不起父母的辛苦”,这也成了我,一个农村孩子为改变命运所确立的座右铭。就是带着这股劲头和每个乡村子弟都会有的梦想,我开始了艰辛却始终保持昂扬斗志的求学历程。
十九年前,1992年,我十八岁。带着收获的喜悦,我告别了生活了十八年的故乡,来到武汉上大学。此时的我踌躇满志,把“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作为新的座右铭,在全新的世界不断挑战着自己。
大学生活是丰富而又激荡心灵的。在这里,我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不知疲倦地锻炼身体,充满激情地争取每一个发展和充实自己的机会。如果有人问我,在大学里学到的最有用东西是什么?我要说,一是那段学习的经历让我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条旅途,否则,我还会在农村,可能还和那些幼时的小伙伴一起,每天迎着朝阳下地劳作,顶着晚霞牵牛而归;二是接触学习了哲学,让我能够更清醒地认识这纷繁的世界。虽然,南方谈话的春风伴随春天的故事开始吹遍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我家的生活却因父亲下岗和几个妹妹没有着落的大学学费变得举步维艰,可我从未放弃过心中的梦想,是自信带我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九年前,2002年,我二十八岁。这年年初,我收获了上天赐予我的最好礼物——儿子出生了。此时,我已经历了若干次工作变动,落脚到省城一个环境较好的单位工作。身为农家子弟,我已感到非常满足,但过于优越的环境和因对工作熟悉而产生的惰性,让我突然意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于是自我加码完成了硕士学位的学业,并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改变。
机遇说来就来——这年年底,我被调到北京。一下子离开爱妻幼子,舍弃优越的工作环境独自北上,心中难免会有些怅然若失,但想到“青山何处不埋忠骨,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言壮语,内心也就释然了。面对陌生的一切,我又把“天道酬勤”作为新的座右铭,有赖领导和朋友们的关心帮助,我逐渐安定下来,在北京迎来了家人团聚的幸福生活。
2011年,我步入了三十八岁的年龄段。回想这些年的拼搏,有得到、有失落,有欣喜、有泪水,有得意、有失意,对识势与适时、坚持与创新、恕人与释己、外化与内守这些关乎人生的哲理有了更深的感受。现在,我把“提升付出的价值,享受人生的快乐”作为座右铭。这世间,再大的权力、再多的金钱,也不能给人带来最大的快乐。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道理,很多人知道却不一定能真正做到,我可能也是其中一个,但会努力让自己做得更好。在未来的一个九年,无论对工作还是对生活,我愿遵循这个座右铭,看是否一如已过去的几个九年所确定的座右铭那样,能够指引我获得不一样的人生!
(此文写于2011年)
清明偶感
2015年的清明节,一如故乡的天气,淅淅沥沥地和着绵绵的友谊与亲情以及雨雾般的思念与乡愁,就这么飞快地过去了。
原本计划利用假期回故乡好好看看,无奈天公不作美,一阵雷雨逼得即将起飞的飞机又折返回来,耽误了整整一宿加上半个白天,好不容易才回到老家。滞留机场时,家人说天气不好别回来了。我丝毫没有犹豫,说既然定好还是回来吧。其实真实的原因有二:一是大半年没回来了,总有一些思念需要消解;二是回家之路固然曲折,没准又是一次对我内心的极致考验呢!人生的旅途难免遇到风雨,岂能轻易屈服?家是回了,难得的假期也耗去了三分之一。坐在回家的车上,放眼望去:四月的家乡已是草长莺飞、花红柳绿,这对于刚在北方猫了一冬、看惯灰暗色的我来说,不啻一场视觉盛宴。那朦胧的细雨点点滴滴打在或落败或怒放的油菜花上,勾勒出好一幅江南山水的绝美画卷!近二十小时的舟车劳顿顿时烟消云散。
顶着连绵的细雨,我缓步来到祖坟前。无尽的追忆和深深的感恩中,我祈祷并憧憬着更美好的明天。环顾周边,因经济开发的需要,一幢幢新建的楼房、厂房拔地而起,对老家这个面积最大的公墓形成了合围之势。墓地中,又多了好多新坟,不乏那些略显高大上的墓碑。看来,不管是活着的还是死去的,人们都有着更好更舒适的追求。只是不知道这个曾经荒芜的墓园在与活人的争夺中,还能存在多久。到那时,无论曾经多么辉煌,最后还不是变成一抔黄土?
既然万物都要尘归尘、土归土,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如我这般,不辞辛苦地奔波在祭奠的路上?古人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在我看来:所谓清明,不仅仅是要表达对祖先的尊重与祭奠,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特殊时节,面对先辈之灵,我们需要好好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个看似宏大却又具体的问题,撩拨一下隐藏灵魂深处的感恩、珍惜之心,从而清醒地认识正在走的路,并且要更好地走下去。
说到感恩与珍惜,对先辈的养育之恩、对家庭的脉脉亲情自是要感恩与珍惜的,但于我们这些长年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回首走过的路,需要感恩与珍惜的人可能更多。那些曾帮助我们成长的老师、领导,陪我们笑过哭过的同窗好友,以及那些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的困苦与磨难……珍惜已拥有的一切,珍惜每一寸光阴,珍惜……
每个人都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现实的故乡,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还有一个是精神的故乡,是由书籍和阅历构成的乌托邦式的精神家园,二者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对于“两个故乡”说,我是认同的,但对“各自独立存在”的说法却始终存疑。生我养我的原生故乡,是一想起就会轻触我味蕾的地方,不知承载了多少美好的记忆、憧憬与梦想,这样一个神奇的所在怎就称不上精神的故乡?
清明节过后,我更坚信两个故乡完全可以合二为一。所谓精神的故乡,不就是能让我们的心可以安顿下来的地方吗?故乡的清明节,伴随思念而化成的缕缕青烟引导着我们,把感恩与珍惜之心放大至天际,让我们的心有了一个难得的休整时间,将心中所有躁动、忧郁与怨气清零,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再出发,这不就是可以让我们的心安顿的所在吗?这不就是我们精神的故乡吗?
原来,魂萦梦绕故乡为这般!
第一辑:感遇
3/岁末感怀
7/清明偶感
10/爱的理解
13/大地上的异乡者
18/伴你走天涯
22/儿行千里担忧母
25/父爱如歌
30/街头小店
35/假如爱有天意
37/聚散两依依
40/目送
43/给儿子的一封信
47/给儿子十八岁的生日寄语
51/也忆寒食
53/宅居小语
57/河堤
61/八仙桌
第二辑:游记
67/带着儿子看世博
80/南阳纪行
86/送儿游学记
111/故都一日
115/古城墙与玄武湖
117/羑里散记
119/南昌一瞥
122/王屋山悟思
124/建水印象
129/徒步虎跳峡
第三辑:人生本论
137/生命的奥妙
143/认识自己
148/我本孤独
155/唤起生命的诗意
161/人生的美丽
167/英雄与魔鬼
176/说忧患
182/谈勇敢
186/人性的困厄
190/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