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我或与法国有缘。
当然,这是很久以后才意识到的。
首先,这与中法两国双边关系的大背景相关。
中法两国间有着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法国是西方国家阵营中第一个承认中国的。戴高乐将军这一历史性决策打开了中法关系的友谊之门。自那以后,无论是和风丽日还是冷雨疾风,中法友好的基调始终存在。
其次,也与我的成长经历及职业选择密不可分。
我是一个文学写作者,从小就喜爱读书,读古今中外之好书是我人生之必然,书与我的关系无疑是胚与胎的关系,是书造就了今天的我。
不算夸张地说,我此生读过的书车载斗量。对我同时代人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我大都与他们神交过。而回顾起来,除了本土和俄苏作家,我读过最大量的文学作品,都出自法国作家。
事实上,法兰西这个国度产生过太多对人类社会影响深远的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并且还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远期不说,从17世纪至今,法国的文学就独步世界文坛,并不断刷新着自己的辉煌。就人均占比而言,法兰西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名著,在全世界也首屈一指。他们如群星灿烂,中国读者熟悉的就有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大仲马、小仲马、维克多·雨果、福楼拜、卢梭、左拉、莫泊桑、罗曼·罗兰及至现当代的萨特、加缪、西蒙·波伏娃、普鲁斯特、昆德拉等许多文学巨匠。他们中的许多作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们的许多作品成为世界文学不可磨灭的瑰宝,让我钦羡不已并深刻影响着我的文学审美与思维。大作家们笔下纷纭多彩的法兰西社会生活图景,令我从小就对这块神奇的土地及文学高地充满了景仰与向往。
但尽管如此,在改革开放之前乃至开放之初,我从来没有想象过自己会有踏上法兰西大地的一天。空间距离虽然远逾万里,但并非主要原因。众所周知的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我们这代人,从小就把出国视为不亚于去西天取经的乌托邦大梦,压根儿不敢生此奢望。
万幸的是,我的中年赶上了好时候。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开放新时期从天而降;国门大开的隆隆声中,封闭惯了的中国人,几乎是一夜之间发现,“乌托邦”原来是可能成为现实的。中国人原来也可以走出封闭,走向现代化,走进精彩纷呈的梦幻世界!
而我,此生跨出国门的第一站,就是法国,就是世界名邦巴黎。
所以,我永远清晰地记得那个奇妙的日子,以及开天辟地头一回双脚踏上异国土地那一刻的奇特而难以言喻的感受。
那是新世纪降临前夕,1999年7月的一天。我作为单位访欧团一员,百感交集地从上海登机,恍兮惚兮地开启了梦幻之旅。
我说恍兮惚兮,实在是半点也不夸张的。出发前几天,我就夜夜不安于枕。始终难以确信,我这辈子还有出国的一天。更无法想象,曾在法兰西文学大家们笔下反复描摹和歌咏的异邦风情,即将被我揽入怀中。说真的,那时我不仅时常产生奇特感,也曾杞人忧天式地担心会发生什么变故,让我的渴望与期盼突然间化为泡影。
飞机盘旋下降的时候,我就双眼紧贴机窗,几乎一眨不眨地盯着下方越渐清晰、盘旋变大却让我感到失真的大地,和那苍茫大地上的大海、河流、田野、森林、繁华拥挤的楼群以及密如蛛网般的路网;恍惚迷离的感觉再一次升腾于心。以至双脚踏上巴黎戴高乐国际机场的停机坪时,我兴奋难抑,使劲地跺了两下脚,对同事说:“你相信吗?你相信我们真的踏上了法国的土地吗?”P2-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