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也成熟了,它们曾经仰着头面向太阳,不知道疲倦地旋转着,这会儿看起来像一个个低着头只顾赶路的人。让松鼠感到诧异的是,葵花从好多个早晨走到黄昏,却没有走出一片地的疆域。葵花是嘴头子,不是养活人的庄稼,种植面积不大。人们挥起镰刀,把葵花头割下来拉回家摆在院子或者墙帽上晒,葵花秆斫倒后,堆放在地边。有一两棵,或者三四棵发育迟缓、没有成熟的,仍留在地里让慢慢成熟。农民朋友尊重每一个生命,当庄稼还在生长时,不会一镰刀下去要了它们的命。也许后来,他们忙着再不去这块地,不去收割,它们就会让老鼠吃掉,叫鸟儿吃掉。他们要用这片土地养活自己,还要养活身边所有长嘴的东西。
作为庄稼,只有荞麦还开着花,惹得一只只蜜蜂冻死在半路上。还勾引地边上的狗娃花、黄菊花、凤毛菊、蜀葵忘我地开着。这是在夏天麦收后种的茬荞,从播种到收割只有六十天时间,正茬荞要比茬荞早十天到半个月成熟。这种绿叶叶红秆秆的庄稼到霜杀后才心甘情愿地成熟,农民们可以暂时不去理睬它。
从秋分开始,天黑得早,留给人干活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强迫让人休息的时间越来越多。那意思,分明是要人慢下来看看天,看看月亮。八月十五,更要摆些月饼、水果在院子里,喂喂月亮。秋天的月亮也像成熟了,又大又亮。一些虫子却来不及看一眼天上的大月亮,抹一把嘴,美滋滋地回洞穴睡大觉去了,它们对外面冰凉的天气越来越不喜欢了。
人不能像虫子那样任性。秋天的事太多,既要秋收还要秋播。秋社前后,是种植冬小麦的时节,他们知道“社前十天,社后十天,无籽无牛十天”,也就是说,将近一月时间可以用来种植小麦。小麦真是养人的东西,滴檐水窝、路边、水渠……但凡有人的地方就有它们的影子。假设雨水和阳光合适,藏在人们为了劳作方便而挽起的裤腿里的小麦也会发芽。
小麦是主要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最大,我担心农民朋友会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而无法感受到劳作的乐趣。他们像春天那样,把需要种小麦的土地重新翻耕一遍,将平时担到地里大堆大堆的土粪,又一担一担均匀地分散成小堆,再用铁锨扬到地里,撒上复合肥,以保证每寸土地都能饱餐一顿。驴、马、骡、牛体形比人高大,却乐意成为人的帮手,听人的话。开始几天,驴端奓着耳朵,还有点性子,见了相好打招呼,想挣脱缰绳,追上去亲热。小麦种到高潮,驴也乏了,蔫头耷脑,遇见心上的驴只是无力地看看,递个眼神表示问候。
驴是农民最合适的帮手,两户要好的人家这时候会建立互助组,人和驴混在一起干活,这种合作关系一直保持到种完小麦。也有一些农民喜欢养马、骡、牛,马和骡子的力气大,跑得快,这样的牲口单独可拉桄耕种,但人怜惜它们,往往搭在一起并肩作战,像是兄弟。如果说驴是老少皆宜的帮手,那么马和骡就是年轻力壮的农民使唤的牲口,而牛只能是老年人的伙计。牛走得慢,驴不会和牛搭伙干活,其实牛也挺看不起驴,睁那么大眼睛从不正眼看驴,驴常常气得龇牙咧嘴,或者冲着天昂叽昂叽叫。
这段时间的田野上,人吆喝牲口的声音和牲口的叫声混在一起,伴着土地的体香,往高处蹿。
秋天真是太漫长了,总有干不完的活儿。刚刚种上小麦,牲口进圈歇缓。看看,农谚又一声接一声地催促着人。
“过了社,绿的黄的赶紧剁。”秋社,在农事上的确是个重要的日子。古代,秋社日是感恩土地神、庆祝大丰收的隆重节日。过了秋社,没有成熟的庄稼再没有机会获得力量让自己成熟,成熟的庄稼也得抓紧收割。“过社的糜子,寒露的谷”,先收糜子后收谷,秋社之后收糜子,人的手还没缓呢寒露到了,谷子低着头等,洋芋长得白白胖胖也在土里等。
一枕清霜,人们放下桄,又拿上镰刀或者镢头,接着掰玉米、刨洋芋。即便是秋雨绵绵也不影响他们刨洋芋,洋芋的果实不像玉米、糜子、谷子长在外面任风吹雨打,早早见过了大世面,它们从土里出来,对眼前的世界充满好奇。由于一直生活在土里,经不起风吹日晒,得赶紧运回去藏在窖里。在外面待久了,皮色泛青,味道发麻,让人难以下咽。
这时,早上出门,往往会看到雾帘低垂、浓淡错落地笼罩着大地。尘土成熟了还是乏了,不再去空中漫步。草长成熟了,也长老了,老了的草显然味道差了些,漫步在田野上啃食的牛羊,心不在焉,不像春天初食嫩草时那般喜悦。没有虻虫叮咬,它们显得悠闲自在,一会儿低头啃食,一会儿抬头看天,像一个个心事重重的人。云也像成熟了许多,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奔腾翻滚。雷电收起了坏情绪,不再惊扰大地。一声声鸟鸣像赞美之词,叩打着庄稼的心扉。起绒草枯萎了,遍地的野黄菊花热烈开放,开得蓬头散发,不修边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