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四月的桃花
0.00     定价 ¥ 83.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5820799
  • 作      者:
    作者:施良楚|责编:岳霄雪//解永健
  • 出 版 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四月的桃花》是一本作者以个人经历织就的精美散文集。本书语言平实,笔触生动,从中你仿佛可以找到身边人,看到身边事,体味那真实感人的亲情、友情与乡情。

展开
作者简介

施良楚, 1941年生于上海南汇。1958年参加工作;196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6年从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1989年就读复旦大学新闻专业、上海高等档案专业,具有大学本科学历;1996年担任上海档案咨询服务中心业务主管;2005年组建上海里明档案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任法人代表、经理。曾参与上海市档案局组织立项的档案中介机构课题研究,课题成果获上海市档案科研成果奖。2020年7月出版专著《档案咨询理论与实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历年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劳动报》《上海老年报》等报刊和《上海档案》《档案学探索》等专业期刊发表散文、论文70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四月的桃花》是一本自传性质的散文,书中分为“悠悠乡情”“浓浓亲情”“陶冶性情”“斑斓风情”等部分。 本书以平实的语言、生动的笔触,记叙了作者70多年间的所经所历、所感所悟,传递了对亲情、友情、乡情的真情实感和深深眷恋,与对社会风情、历史现象的独特赏析与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老家和母亲


母亲70多岁的时候,有一天,我专程从市区到老家看母亲。那时交通还不方便。母亲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孩子,我老了不中用了,不过你工作忙,我可以来看你!”我听懂母亲的意思,一是老人家思念我,因为我毕竟是她的儿子;二是母亲的关心和爱护,不知我怎样生活,所以要来看我。我怀着对母亲的感激,从心里升起一股温暖。

我的老家在上海浦东惠南镇附近,到了惠南镇还要走几里路。解放前从我记事起,这里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村落,有几十户人家,以农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有一点例外:一些年轻勤快的男人,忙时耕种,闲时挑一对罗筐,到邻近收购猪羊毛,赚些外快补贴家用;还有的男人冒着风险,避开官府,到十几里外的海滩挑私盐卖,这也是增加家庭收入(当时卖私盐被官府禁止)。农村的妇女大都朴实,见男人勤俭过日子很心疼。

我们家祖上有30亩耕田,算得上是一户殷实人家。我爷爷奶奶缺少劳力,又舍不得请临时帮工,在我父亲十几岁的时候,家里由媒人说合,领来一个8岁的姑娘。姑娘长得可爱,人也老实,爷爷奶奶都喜欢,就留下来。因她名字叫“大妹”,奶奶就叫她“阿妹,阿妹!”阿妹名义上是父亲的媳妇,实际是帮工。我父母结婚后,先是生育了3个姐姐,后来又生下哥哥和我。在我4岁那年,父亲生了一种不知名的病,不久就离世了。家里少了一个“顶梁柱”,生活陷入困境。那时候我年幼,不知人间艰辛,有些事还是母亲后来告诉我的。

我6岁跟母亲到城里开“眼界”、见“世面”,也不过到了惠南镇。惠南镇还有个响亮和羡慕的名字,叫南汇。听人说,南汇就是汇合江南雨水,又滔滔流向东海,使南汇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我们村西头有一条“钦公塘”,往南可通奉贤、金山,往北能到南汇、周浦。南汇就处在奉贤和周浦的中间,是浦东的交通要道。“钦公塘”前身是修筑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的里护塘预备塘。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南汇遭到特大台潮的侵袭,水漫过里护塘丈余,遂在里护塘外修筑预备塘,加一道保险,故此海塘又名外捍海塘。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南汇建县,钦连为首任知县。他考察南汇连年患水灾,决心重修海塘,确保一方平安。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钦连以工代赈,发动民众重修海塘,历二百多个日夜,终成北起南跄口(今浦东高东镇黄家湾),途经合庆、蔡路、江镇、施湾,南至黄路,再经黄路一线而入奉贤四团五墩附近与里护塘相接,全长30.8公里,纵贯浦东南北蜿蜓曲折的新海塘。这道重筑的外捍海塘,民众为了纪念他,遂称之为“钦公塘”,从此再无海潮越过钦公塘。该塘在清乾隆年间曾重修筑过1次,直至1972年,才被夷平放宽,成为川南奉公路与奉柘公路的一部分。

村里还有一条小路也到南汇,从我们村头向西走到顾家大宅,再向北走到六灶湾,沿着六灶湾河滨一直走到南汇。因为这条小路比“钦公塘”近一些,所以人们去南汇,都喜欢走这条小路。

母亲带我到南汇,给我一毛钱,(旧币壹仟元)。一毛钱在小摊上可以买两样吃的零食:一串地力,一瓶荷兰水。地力嫩脆,荷兰水甜甜的,里面有粉条,很好吃,还可以解渴。吃完零食,我跟母亲逛东门看城墙。东门的城墙高大,很雄伟,城门上有“观海”两字,“文革”中城墙被拆毁。后来我女儿在南汇读高中,我去看她,知道她们宿舍旁有一小段城墙,想必是城墙被毁后的“幸存者”,现在成了历史古迹,也已经面目全非了。

到了下午,我随母亲依旧走小路回家。我走了一会儿就脚疼,母亲把我背到背上,问我这样还疼吗?我说不疼。但是过了一会儿,我听到母亲的喘息声,知道母亲累了,就说:“妈妈,我脚不疼,让我下来自己走吧!”我和母亲快要走到六灶湾,母亲突然用手指着不远处河滨对岸,说那边有几间旧屋,是你外公外婆以前的家!我吃了一惊,问外公外婆怎么啦?母亲说:“你外公当年被国民党的兵抓壮丁,一去无消息,你外婆心里一急,后来也故世了!”我这才知道母亲的身世,也知道我长这么大,连外公外婆也没有见过面的缘由。母亲,你真是太苦了!

1949年4月的一天,西方的太阳还没下山,村民正在紧张地劳作。母亲对我说:“孩子,待会你到菜园割点韭菜,晚饭吃韭菜炒蛋。”我割了韭菜,不经意往南一看,只见“钦公塘”的南面,有一群穿黄衣扛枪的兵,匆匆向我们这里走来,穿黄衣的兵后面还有汽车、大炮、骡马。我一阵小跑回家告诉母亲,母亲慌了,立刻告诉邻居。那时我们村里有人说:“穿黄衣的是国民党的兵,到村里抓壮丁。穿黑衣的是共产党的兵(游击队)不会抓壮丁。”现在来的是穿黄衣的兵,一定是抓壮丁的。母亲急着要我和哥哥多穿衣服,晚上躲到外面去,避免被抓壮丁。后来抓壮丁的事没有发生,穿黄衣的兵秋毫无犯。原来解放军来解放上海,国民党的兵早就溜了。

过了几天,村里来了两个解放军干部,组织村民开会,宣布土改,分胜利果实。我们家分了一间瓦房,2亩4分水地。村民知道解放军是共产党领导的,是解放穷人的,就欢呼雀跃。村里的青年男女组织秧歌队,扭着秧歌,欢庆解放。

1955年夏天,我哥哥怀着爱国热情,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还寄来穿军装和扛枪的照片,那模样多么威武神气!那年春节,村干部组织群众敲锣打鼓,到我家拜年,在我家门口上贴“光荣之家”的春联。1959年哥哥转业,分配在一家工厂工作,并且有了家庭。1962年夏天,我21岁以哥哥为榜样,也报名参军,到了福建前线的海防。我入伍一年多,提升为炮长,带领战士们参加紧张的军事训练,受到领导的表扬。这年年底,母亲来信说:“你的立功喜报我收到了。这些年,我们家门口上第二次贴了‘光荣之家’的春联。”

1970年我组建家庭,有了两个女儿。因为我在市区工作,回家看母亲的机会少了。我给母亲写信,说过几天我去看她。我还告诉她:大女儿开始读幼儿园,聪明伶俐;小女儿会笑了,还伊呀学语,讨人喜欢。信发出三天,母亲托人买了一篮鸡蛋,又乘了一班长途汽车,颤巍巍到了我家,母亲的到来增加了家里的喜气。我笑着对母亲说:“妈妈,我不是好好的吗,你干嘛这么大年纪还来看我?”母亲却一本正经地说:“你好好的我为啥来看你?我是来看媳妇和两个孙女的!”我和妻子相互看看,都会心地笑了。

 (写于2020年5月)


展开
目录

四 月 的 桃 花


   目录

一、 悠悠乡情

四月的桃花          

我的上海解放记忆

开学的一天                                    

老家和母亲

燕归来    

故乡的白杨树

书香   

阿菊

家乡的“杏花楼”

老伴走亲戚                

新桃花源游记                                               

《四月的桃花》写了个原型

二、 浓浓亲情

难忘那个雾天

棉鞋情  

两张立功证书  

妻子的字条

我家开了个民主会

送女儿上大学

老伴的生日

看《梁祝》与女儿的婚事

给外孙桐桐的一封信

三、 陶怡性情

玩水漂儿 

踢毽子  

古曲传韵                  

吊兰在生长

鸽群

花架                   

蕉凤鸟儿的愉快生活                                         

兰兰“弹琴” 

你可以唱得更响

桂花飘香 

虎斑鹦鹉历险记      

四、 斑斓风情

那年我在军营里    

打石歌•战备

我的“黄金搭档”

师徒之间

 “检察员”查账

贾老师的新闻缘

贾老师换房记                                                

乘高铁去南京 

春风得意游厦门                                              

沙家浜见闻

去香港看大学                                

赴日旅游散记

没时间生病 

朱医生的医德医风

我们的工作室

公司里来了个年轻人

清晨响起电话铃

年夜饭的年味

又见詹将军

五、桃源笔谈

人生100年时代

我的档案咨询工作经历

思想工作要做深做细

“金牌”是这样得来的

情商与智商

不拘一格降人才 

“寻找”老年生活平衡点

名士说天 

周郎的遗憾

林姑娘来了

陶渊明与他的《桃花源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