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行走中年
0.00     定价 ¥ 5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1750475
  • 作      者:
    作者:许建军|责编:富翔强//周洪峰
  • 出 版 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许建军,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侨史学会会员,南安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出版散文集《马江临风》。作品散见于《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海丝商报》《石狮日报》及搜狐网等媒体。
展开
精彩书摘
  每个石井长大的小孩,都有着这样一段难忘的记忆:平日里积攒了好久,攒到五分钱,一大早,屁颠屁颠赶往上宅李厝,在石头房子前安安静静等上一会儿,等待着买一个软酥酥、新鲜出炉的馒头,一饱口福。
  制作馒头、包子的李基础老人是石井上宅李厝人。上宅位于石井社区原东角生产队和五山生产队交界地带。据李氏族人讲,上宅村有一段悲凉的历史。清朝道光年间,某村渔民在海上无意中抢了官府的货船,清政府恼羞成怒,派兵围剿。清兵自海上而来,从和美海域登陆。来势汹汹的清兵,一上岸就喝问岸上居民,哪个村庄有姓李的?不明就里的和美村人随手一指,指向上宅方向。上宅小村居民惨遭清朝官兵屠杀,村庄毁损严重。侥幸逃离的李姓居民只得迁往和泰聚居,久而久之,就有了石井李厝埔。
  李厝埔早年有戏台,这里常常上演对棚九甲戏。众多戏迷和拥趸们聚集于此,具有悠久历史的李厝埔美食不愁销路。除了李基础老人一家外,另有几户李氏族人从事传统美食(糯米糕、高粱发糕)制作,现其他几家手艺已失传。李基础老人的馒头、包子制作手艺源自其祖父,从蒸碗糕开始,延续到父辈,再传到李老伯,逐渐拓展到制作馒头、包子,传至其儿子阿亮哥,已历四代。
  天刚破晓,李老伯的店已经忙活开了。工人们开始和面:选用上等面粉,鲜酵母掰碎放入温水中溶解,面粉放人盆中,将鲜酵母水直接洒在面粉上,充分拌匀,其间不断加水,搅拌至盆内无干面,面筋形成,揉至面团不黏手、有弹性、表面光滑;发酵:将和好的面团上覆盖湿布,放在温暖处发酵两倍大,直至内部均匀;成型:面团揉匀至面团内无气泡,后分割成大小合适的剂子并搓圆,装入蒸屉(笼)内,加盖湿布;醒发:面团自然醒发后,用手轻按馒头生坯,有弹性即可;蒸制:锅内放入凉水,在蒸屉上铺好打湿的屉布,放人馒头生坯,大火烧开蒸锅内的水,立即转小火蒸,等待热腾腾的馒头出炉。最后将馒头取出晾凉。
  李老伯的馒头原料讲究,始终严把面粉质量关,再加上独特的传统发酵工艺,蒸出来的馒头颜色白,口感嫩,有嚼劲,手撕呈条丝状。馒头外卷上一根油条,口感更好,也有切成小块经油炸后蘸上奶油,吃着别有一番风味。包子的馅料更是精心挑选。李老伯每天亲自把关,挑选细嫩竹笋、上等猪腿肉,精心烹调加工再搅碎制成肉馅,包子成品笋香、肉香、粉香三香合一,口味十足。李老伯还做发糕和甜包:发糕表面绽开如花蕾盛开,象征事业蓬勃发展;甜花生馅包(闽南语“甜包”)又圆又甜,上覆“喜”字,寓意家庭美满、生活甜蜜。
  馒头、包子、甜包成为石井人早餐的必备食品。老少妇孺,沏好一壶铁观音,拿三两个“基础美食”细嚼慢咽,酥软甜香,胜那西点蛋糕无数。发糕则是闽南红白喜事祭祀的必备之物,寄托无数相思之苦的同时,也预示着家庭未来要“发达”。发糕因制作流程复杂,须提前预约。包子过去限于产量,供不应求,如今店铺加大人力投入,已经能基本满足市场需求。
  李基础老人的馒头、包子,香飘四海。外出谋生的石井人,思乡愁难解,自有美食来相伴。馒头、包子也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追随着井江游子的脚步,空运到神州大地及东南亚各地。
  ……
展开
目录
故里最乡愁
永远的灯塔
家乡的井家乡的水
家乡的炸枣
一庵一碑写春秋
母亲的“麦堆”
故乡的夜晚
马江记忆
父辈们的“狮子会”
家乡的馒头、包子
故乡的盐场
探秘石井美食
慰萱楼遐想
树中屋主桑梓情
代庵大厝浸古意
往事悠悠东婆楼
书墨衍香“典当行”
三代华侨的文质大厝情结
守望“泉胜楼”
紫荆井江不了情
国姓榕下“阿凡提”
守艺福船
滨海有个“问礼世家”
南仙公与石井
鱼子街祖妈厅

行走在远方
寻春
寻茶问道莲花峰
走进洛阳桥
柳青新宅传家风
走过廉村
在镇海角遇见
寄情山水九鲤湖
又见清源
重返泰宁
古卫城中踏老街
林銮古渡、六胜塔的守望
续缘九日山
北辰访古
……
听禅悟道远
中年多感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