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不曾完美》:
秋阳暖暖地照耀着,秋风轻轻地吹拂着,可是,江南的八九月,仍然感受不到秋的凉意。只有一夜秋雨淅淅沥沥地下过,携带那一丝凉意穿过高山平原,穿过大江南北,穿过大街小巷,穿过门廓窗帘,穿过人们的脸庞,穿透人们的心田,才让人真正感觉到,秋来了。
一层秋雨一层凉。
一夜风起,往往会带来一场秋雨。有时候,雨来得急,下得猛,电闪雷鸣,如陆放翁所描摹的风狂雨作,铁马兵河。有时候又淅淅沥沥,不疾不徐,雨滴声声,滴在树上、叶上,滴在瓦片上,滴在遮阳板上,或清脆,或沉闷。有时候,也如针尖如牛毛一般,密密麻麻地,缓缓地,在天地间织成了一张密密的雨帘。
人们常说,雨是自然界最好的洗刷剂。一场雨来,玉宇澄清。秋来的雨,这种功效更见明显。久经三伏酷暑的煎熬,人们多么希望来一场倾盆大雨降温解渴。虽然在文明程度比较高的今天,人们不会再焚香祷告,祈求无法知道、不可捉摸的神灵下一场大雨,但是,也不时在嘴里叨念,要是能下一场雨该有多好啊。除了气象台的统计,还有些人能够准确计算出有多长时间没有下雨了。对雨的渴求成了一种宗教式的虔诚。于是,秋雨适时而来,把一抹清洁,一丝凉爽呈献给了这个圆球上的人们。也许第一场秋雨还不能完全把人们从炙热中解脱出来,但第二场,第三场……终究可以把人们从那种煎熬中拉出来了。而空气中,地面上,也会由最初的灰尘卜拉变得温暖润湿。
四时有雨。但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对于春雨尤为偏爱,极尽赞美,不吝啬用最美的语言去描绘春雨的柔美清新,给春雨铺设极尽格致的场景。翻开文学浩瀚的记忆,描绘春雨的名人佳句很多。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人们对于春雨似乎特别钟情,特别厚爱,似乎只有春雨给了人们美的享受、美的意境、美的希望。而于秋雨,却似乎有些刻薄,有些苛求。也许是伴随秋雨而来的冷落肃杀吧,于是,雨不是好雨,景不是好景,情不是好情。不妨先看看李清照在《声声慢》里的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多么冷清萧瑟的情调?零落的雨滴时不时从微微泛黄的梧桐叶上滑落,落人深沉的泥土无处寻觅。而诗人,在经历了离愁别恨,心中的悲苦,对景生情,凄苦、悲凉。李词中,除了她年少时的文字,大多数的雨都伴随这种愁绪。“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星桥鹊架,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真是极尽离情,堆积愁绪啊。也许有人会感叹,易安居士是因为联系自己的人生际遇而临雨生叹,可以理解,其他不尽然。但在事实上,男诗词作者中也有太多关于秋雨的文字,如“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秋雨中的萧条冷清可见一斑,人们感秋伤怀的情思油然而生,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泊是比较少的。
于我,比较喜欢秋来的雨。喜欢秋雨的温情、透明、潇洒。它不似春雨,阴冷潮湿,而且,连绵不绝,整一个季节,见不到几天阳光明媚的日子,让人的心都会被不间断的春雨浇得发霉。夏雨,更多的带了点霸气,来得急,去得急。来时风狂雨泼,有时还伴随着灾难。而江南的冬天少雨少雪。偶有一点,常会引发人们的那种悲壮凄怆之感。秋雨却摈弃了春雨的阴冷潮湿,夏雨的肆虐狂野。秋雨大多时候温情脉脉,不疾不徐,而且,往往在人们需要的时候而来,在人们不需要的时候淡然而去,去之后,晴空丽日,月白风清。行走在雨中,四时八节,对于一个不喜欢撑伞的女人来说,只有秋天的雨,你可以任由它抚摸你的额,轻吻你的唇。抿一抿,一种甘洌的味道让你唇齿生津,让你平添一种洒脱愉悦的心情。雨,打在身上,滴在脸上,漂在发上,像甘露,像清泉,像柔波,洗尽了燥热,洗去了尘埃,带来了空明宁静。夜晚,躺在床榻上,听窗外风雨声,听雨声滴答,会感觉像听一首优美动听的古筝曲,如春江花月夜,如高山流水曲,在不知不觉中安然入梦。或者,在韵律十足的雨滴声声中,放飞自己的思绪,向夜的雨帘中蔓延,蔓延……
秋雨声声,滴答滴答,滴出一种秋来的神韵,滴出一种秋来的情思。渐来渐凉的秋雨,润濡一个中年女子微凉的梦,渐凉的心,让秋雨的阑珊带我飘人梦幻的天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