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萌的文字极具理性又饱含对生活的热爱, 她是外人眼中的“乖乖女”,却装着反叛的灵魂,她所反叛的不是生命的不完美,相反,她在这些不完美当中体察人生。在这本书里,她将这些感悟与思考毫无保留地分享给读者。如果你正年轻,刚刚大学毕业,或者初入婚姻,又或者初为人母,正为生活发愁、焦头烂额,不妨读一读《拥抱生命的不完美》,再出发时,你必定会对未来更有信心。
这本书中,作者一反固有“乖乖女”的人设,开启自我反思,在认识到自己的迷茫、惰性和无知之后,思考该如何度过自己无足轻重的一生。书里,作者记录了自己对婚姻、情感、教育、自我和命运等的思索和抉择。这些故事和心路历程,告诉我们:知己所欲,在自己的时区稳步前行;保持本心,拥抱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
《致女儿》
一眨眼工夫,你已经半岁了。我还记得你第一声响亮的啼哭。在有些暗黄的灯光下,医生、护士和助产士相互拥抱、欢呼,一屋子的人在一整天的等待后欣喜若狂地迎接着你的到来。你的爸爸握住了我因用尽全力而不断颤抖的手,激动地说:‘是个漂亮的宝宝,有好多的头发。’
那一刻,先前所有紧张、不安、激动和期待的情绪在一瞬间完全释放,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护士将你擦了擦,裹在包被里轻轻地放在我身上。我小心翼翼地用双臂环住小小的、软软的你,恍惚中竟感觉有些不真实,我真的做妈妈了。
在等待你到来的九个多月里,我无数次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很棒、很酷的妈妈,竭尽所能让你成长为快乐的、自信的和拥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愿你长大后也能以这份乐观与勇气去感染更多的人。
我希望你对我的情感不是一味依赖,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信任。我会尝试理解你表达的每一种情绪和每一个行为,积极的或消极的,正面的或负面的,并及时作出回应。有人提出,婴儿时期的养育和教育已经在为日后性格发展与认知奠定基础,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你同千千万万的新生儿一般,向外界传达信息仅有的方式就是眼泪和神情。仔细探究便会发现,你一直在用自己的语言与我沟通,胀气时是一种哭泣,无聊时是一种哭泣;欢喜时是一种眼神,害怕时是一种眼神。你愈大,传达的信息就愈多,接受、拒绝、惊奇或是委屈;你愈大,需要的肯定、陪伴和沟通也愈发得多。
曾经一度十分流行的“哭声免疫法”和“延迟满足法”均由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行为主义心理学鼻祖华生提出。他认为婴幼儿对爱的需求主要源于对食物的需求,只要给予他们足够多的食物,即可满足心理需求。此外,他的理论鼓励父母按照自己的需求训练孩子,编写出一套“程序”,实现父母输入“代码”孩子便自动输出“结果”。
几十年后,另一位心理学家哈洛利用恒河猴实验对华生的理论进行了彻头彻尾的驳斥。其中,最经典的一个实验被称作“代母实验”,即比较带奶瓶的“铁丝妈妈”与无奶瓶的“绒布妈妈”对小恒河猴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刚出生的恒河猴明显偏向绒布妈妈,即使饿着肚子也紧紧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抱里,只有饿到极点才会回到“铁丝妈妈”的怀里吃奶。
此外,哈洛还对恒河猴做了母爱剥夺实验,即将刚出生的恒河猴与母亲分离,将他们关在笼子里,对他们的哭闹和挣扎不予理会。实验结果发现,这些恒河猴逐渐对笼子里的毛巾产生依恋,当撤走毛巾和笼子后,他们面对外界无所适从,并且在成长过程中展现出抑郁、自闭、自残乃至残杀幼猴的症状和行为。哈洛也因该实验被称为最残忍的心理学家。
哈洛以牺牲恒河猴为代价得到了以下两个观点:一,爱源于接触,并非物质;二,婴儿时期得到细心呵护和安全感的孩子会更加独立和无畏,他们更具有探索精神且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我同意哈洛的观点。我希望给予你很多的爱与安全感,以及发自内心的理解。我坚信,摸清你的好恶、理解你的需求和及时作出回应不属于“过度亲密”的范畴,在此过程中得以建立的不是依赖关系,而是信任关系。
我曾经问过一个小孩:“你为什么不把这些想法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呢?”他本能的反应是:“我只告诉你了,你不要告诉他们哦!我不相信他们。”这个孩子宁愿将烦恼告诉我这个只有几面之缘的外人,也不愿意向他的父母倾诉和求助。孩子说,他从小只要在家里哭,他的父母就会怒斥他,叫他不许哭。时间长了,孩子确实变得不哭不闹,乖巧懂事,可这背后的原因却是因为他不再信任自己的父母,也不再对他们发出任何信号。
我至今仍记得那个男孩提到父母时的神情,那是孩子不该有的一种冷漠和早熟。我不愿成为那种你无法倾诉更无法信任的妈妈。你在成长过程中会遭遇数不清的烦恼和挫折,待到那时,我更愿意做你的战友,而不是你的指挥官。
四个半月后,你开始认生,渐渐地对外界的一些事物产生恐惧感,能分辨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这便是你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个过程很漫长,你会经历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当你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并不像你想象中那样时,你感到害怕和迷茫,这是正常的反应。
有一次我的朋友逗一个孩子玩,把她抱起来飞快地转圈圈,她却号啕大哭,叫他放她下来。旁边的大人们戏谑地说:“你真是个小胆小鬼啊!逗一下都不行。”孩子的母亲却在事后蹲下身告诉孩子:“你没有做错什么。如果你感到害怕,不愿意别人这样对你,你要表达出来。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也可以告诉妈妈,妈妈会帮助你。”我深受触动。
孩子,你要学会表达你的恐惧和拒绝。你可以告诉我害怕、退缩或是迷惘的原因,我愿意倾听。当然,你也可以听听我的想法,让我带领着你一起探寻新鲜事物。或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些事物,从而帮助你克服恐惧,抑或是悟出比恐惧更重要的东西。如何给予你有原则的母爱是我的必修课。所谓原则,是知你所需,知你不欲。
孩子,当你逐渐长大,会对这个世界产生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某一天你会发觉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懂你,而你也很难理解他人的一些言行。这个时候你要勇于寻找自我、追逐自我,并在此过程中接受差异性和多元化。也许有一天,你会开始困惑,开始思考,像一个小小的旅行者被困在偌大的森林中。倘若你在前行时迷失了方向,不要忘记转过身和我说说你的烦恼。
我很喜欢一则小故事。有个人每天蹲在墙角,无论风吹日晒雨淋,他始终一动不动。大家都说他是疯子。某天,一个医生走过去默默地蹲在他身旁,一动不动。很久之后,这人转向医生,问道:“你也是个蘑菇吗?”
医生笑了,点点头。“蘑菇”也笑了,他终于遇见了同类。他们像老朋友一般谈话,直到俩人站起身,一道走进屋吃了顿饭,其间谈笑风生。
或许有一天,你会突然发觉,你并不是别人眼中的那朵小花,你其实是一只与众不同的小蘑菇。于是,你停下了脚步,蹲在墙角,静静地想啊想啊。那时候,我也会陪你一起蹲在墙角做一只蘑菇,我们一同看看云朵和晚霞,聊聊心事和愿望,直到你做好准备再次起身,继续踏上属于你自己的旅程。
孩子,当你深感疲惫和迷茫时,不妨回回头,我会一直守候在阳光下的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