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多文艺就有多快乐》:
镇远,湘黔两省三地五县接壤交会之处,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县,曾盛极一时的“水陆都会”。□阳河上游的镇远已有2280多年历史,扼守着湖广经贵州入云南,乃至缅甸、老挝、泰国、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重要古驿道。
驿道上、古城里发生过许多传奇故事,引人追踪寻味。古城依旧,难觅的古关隘、古驿道和木构的古代吊脚楼都奇迹地保存着,古老城池与原始村寨风貌令人叫绝。
一路走一路思考:如何保护文化遗产?何以落实“修旧如旧”?例如湘西凤凰与它距离很近,也很相似。旅游事业发展了,可商业化进程太快,改变太大,加入了太多的现代元素,失去了原汁原味,去后令人失望。
长期的文化渗透、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镇远包容性文化,悠悠岁月中,苗、侗、土家、布衣、汉等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如今仍保存着几百年前的古朴民风,服饰依旧,寨寨有长号、户户吹唢呐的尚寨乡土家族部落。保留着“三月三”侗族情人节、“九月九”苗家丰收节等民族传统节日。
对镇远印象特别好。古建筑、古城垣、古墓葬、古关隘、古驿道、古桥梁、古码头、古巷道、古泉井、古民居;建于明代的府、卫古城垣,卫城大码头,禹门码头等;四方井巷、冲子口巷、仁寿巷等十余条古巷道和一大片古色古香的居民四合院,分布在县城里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八大会馆”“十二戏楼”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部分。民俗民居建筑颇有特色,南方穿斗歇山式四合院,本地少数民族吊脚楼交相辉映。县城内明清建筑群老街,路面铺满青石板依旧发光放彩。历经沧桑未变城址的镇远古韵悠然,是一个庞大的可为各类研究提供依据的历史文物库。
攀上制高点望江楼,站在贴壁凌空古名刹青龙洞,极目西望镇远群山耸翠诸水流青。□阳河宛如玉带,自西向东呈“S”形蜿蜒流过,像“太极图”旋绕府、卫两城。山、水、城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的“太极图”,古城被誉为“东方威尼斯”。
游客少,显几分宁静,炒作也不多,比凤凰、丽江怡情,确是修心养性的好去处。镇远与凤凰酷似姊妹,却比凤凰更婉约,更含蓄,更少些“急功近利”的现代俗气。真心希望再过十年来镇远,古城依旧!
青龙洞、□阳河
到镇远,必游青龙洞,此青龙洞不是攀枝花的地下溶洞——青龙洞。举目远眺,贴壁凌空的古刹建筑群映人眼帘。
青龙洞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背靠青山,依洞傍崖,面临绿水。古刹建筑群有单体建筑36座,由6个部分组成,依次为祝圣桥、中元禅院、紫阳书院、玉皇阁、万寿宫、香炉岩。寺院风格的青龙洞是我国古建筑群中离城镇最近、最能保持山水园林本色、得天独厚的胜地。
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曾赋诗:一山飞峙大江边,殿阁亭廊吐雾烟。入黔何处风光好,镇远城头一洞天。
青龙洞是一个儒、释(佛)、道三教一体的传教圣地,既有道教道观、庙堂,佛教的佛殿、经楼,也有儒家的书院、考祠,各教建筑之间巧妙相连和谐协调。
云游道人张三丰曾修炼于中元洞内,至今还留有他下榻的钟乳石仙人床、包袱、雨伞和炼丹炉。张三丰认为,儒、释、道三教,创始人虽然不同,教化目的却一致。北宋道士张紫阳和南宋道士王重阳也都说:儒、释、道“教虽分三,道乃归一”。
下山路上,一小财神两旁的幽默对联——“颇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也拜夕也拜叫我如何”。佛也有趣,使我难忘。
青龙洞内戏台前,陪我们的小刘讲“文革”中保护戏台横梁整木雕刻的故事:有人将戏台横梁整木雕刻用黄泥糊住,再在黄泥上写上“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大标语,终让这艺术珍品躲过浩劫完美保存,后来在青岩古镇也听过类似的故事。不得不佩服佛教化过的人脑中蕴藏的大智慧。
上午看下□阳河,下午看上□阳河。
镇远与施秉两县之间的□阳河,镇远看下□阳,境内有三峡:龙王峡、西峡和东峡。旆秉看上□阳,境内有诸葛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