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江边小城旧地标
政商地标
“一城二府” 一城竟有“二府”?
县委大院 记忆中的神秘、厚重与美味
博白镇派出所 有公安,心就安
博白街 小时候最向往的地方
文化路 文化单位一条街
百货公司和百货大楼 不为盈利的“国家职能部门”
文化地标
饮马江村 南征军和我的故事
登高岭 从县城保卫战到我的入党之路
大平坡水楼 王力的人生转折点
博白镇中学 教育改革的“弄潮儿”
人民电影院 一城一影,一票难求
新华书店 旧时代的风向标
广播站 我的十年写稿出发地
文化馆 文艺大咖开班授徒
第二篇 老城生活回忆多
“三票一房”
粮票 买粮两件套,粮本和粮票
肉票 县城“第一票”,买肥不爱瘦
布票 买衣无路,买布有门
单位住房 找工作,送房子
“三农一器”
菜农 闹市里的农民
化肥和农药 如今限用,旧时限购
农机 雨足高田白,农机来帮忙
计量器具 计量生活,计量文化
“三转一响”
自行车 车链转出的商机
缝纫机 女人们的心愿
手表 指针里的时间与情意
收音机和电唱机 音乐发烧友bi备
“三厅一室”
录像厅 旧时娱乐领头羊
桌球厅 守得住,熬得夜,有钱赚
舞厅 能舞, 能吃,还能聊
游戏室 当“导演”,过把瘾
“三文一武”
报纸 曾经人人爱看的传统纸媒
标语 社会的精神,时代的符号
电报 曾经惜字如金的通信
体委 打遍玉林无敌手
第三篇 荏苒时光往日事
文化教育
古代美女绿珠 石崇宠妾助力博白经济
找对象和谈恋爱 土味的邂逅与浪漫
回娘家 年初二的家庭聚会
高考复读 “复读风”缘何吹遍神州?
考文凭 从中专到本科
勤工俭学 劳动创收最光荣
青年职工的“双补” 文化技术大练兵
工作生活
造田造地大会战 寒冷与火热的交锋
非农业户口 好身份, 好日子
国营企业的招工招干 国家与农民的互惠互利
“以工代干” 工人也能当干部
“亦工亦农” 临时“工”, 真农民
顶职 退休的好福利
第四篇 衣食住行昔日景
穿衣吃饭
的确良 的确凉?的确靓!
饭店 能吃早餐,可办宴席
博白蕹菜 博白“青龙”誉
博白白切 好食材,不惧白切
“老鼠拱被胎” 猪油蒙了肉和肝
杨桃摊 杨桃与味水的绝配
坐拥无数老“”
肥皂 洗衣又洗澡?
木柴和木糠 那段劈柴晒糠的往事
住宿交通
大旅社 旧时最受欢迎的“酒店”
汽车站的客运班车 铁打的班次, 满满的乘客
私营的货运汽车 担惊受怕的第二职业
单位的小汽车 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看火车和坐火车 两件人生大事
交通监理站 不管交通只宣传?
第五篇 旧时商贸遍繁华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手工业社 纯手工的自食其
商办工业 曾经的弯路
县供销社 博白商业“半边天”
供货会 层层审批,合作互利
物资局 搞经营做生意的“局”
日杂公司 沙发和草纸的交汇
外贸公司和出口产品 出口的手艺活儿
单位的汽车队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猪瘦企业肥 瘦了猪崽,肥了企业
香烟销售 销量不大,一烟难求
个体经济
个体药材店 现代药店的前身
养仔猪 我和父亲的“发家之路”
家庭养鸡 全城养鸡的时代
个体户 “小打小闹”赚大钱
“万元户” 年收入600万元?!
信誉 灵活借贷也要坚守原则
第六篇 九行八业烟火忙
群像
客家人 有特色,有光芒
化工店的售货员 “偏向虎山行”的革命同志
售肉员 旧时代的“分配大师”
环卫工人 博白的“时传祥”们
搬运工 不怕苦来不怕累
文字秘书 打字员的最佳拍档和“偷师”对象
通信员 安全稳妥,使命必达
南下干部 来自北方的支援
单职工 苦不苦,想想旧时单职工
个体
打字员 字,记在心里,刻在纸上
行政单位的业务员 不跑业务的业务员
仓库保管员和开票员 无惧伤害,坚守岗位
单位食堂的炊事员 不是大厨,胜似大厨
行政单位的门卫 一人一门,安全使者
商业局副局长 武工队队长当局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