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斗横西北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24149111
  • 作      者:
    作者:沙莎|责编:武晓雨//凌伊君
  • 出 版 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沙莎,陕西日报群众新闻网总经理,陕西省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曾任陕西日报专题新闻部副主任,科教新闻部副主任。从事新闻报道十余年,撰写深度报道稿件50余万字,出版图书《史思三叠》《对话》。曾获中国新闻奖,多次获陕西新闻奖一等奖,陕西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部以“西迁”为题材的报告文学。本书立足西迁人的奋斗壮歌书写了几代人的前进脚步、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以磅确的历史画卷呈现西迁之路和西迁精神,从大时代中的家国情怀切入,既重现历史细节,又立足当代的精神传递,讲述了几代人的西迁故事,表现了西迁精神的承继和发扬。
展开
精彩书摘
  《斗横西北》:
  在西安空旷的机场放飞无人机的年轻人不会想到,他们后来会成为共和国飞向蓝天的翅膀,更不会想到60多年后无人机会进入国庆方阵,也进入寻常百姓家。
  1957年12月,交大四年级学生鲍家元正在上课,突然被系总支书记叫了出去。“学校决定了,让你提前毕业。你现在不用上课了,马上去人事处。”
  很快,鲍家元不仅毕了业,而且还办了从学生变老师的手续。早上还在听课的他,中午吃饭时就戴上了红底白字的校徽,成为一名老师。
  两天后,他和另外三名年轻教师坐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一下车,他们就到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报到。在这里,他们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培训。这是新中国最早的计算机培训班,这个班毕业的学生将参与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计算机的研制。
  这台计算机被命名为“104”机,研制组的两个组长来自交大。1958年,迁到西安不久的交大就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计算机技术专业。1961年,交大计算机技术专业的教师集体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计算机原理教材。
  1959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的陈慧波是交大迁校后入校的学生,西安的面条凉皮是他大学的记忆。1964年毕业后,他去了太原重机厂,1982年他同时获得两项国家发明奖,是我国同年获两项国家发明奖的第一人。
  李伯虎、陈国良、李鹤林、陶文铨、熊有伦、雷清泉、苏军红、邱爱慈、孙九林……在西安交通大学1955-1999年的学生记录册里,这些人都是普通的学生,然而多年后他们都成为中国的院士、国家的栋梁。
  他们在青春年少时,从黄浦江边到兴庆湖畔,从金陵到长安,后来又到茫茫戈壁,到崇山峻岭,没有什么是不可适应的,唯一不变的是心中的世界、梦中的理想。
  对于王桁、高秉权来说,他们的青春代号叫作“1059”。
  今天,很多人都会给自己的人生定一个目标,有人是挣够一个亿,有人是成为网红,有人是奢侈的生活,有人是诗和远方。
  1959年,青年们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要在祖国十年华诞的时候制造出中国的第一枚导弹,那个计划被命名为“1059”,这是新中国的1059,也是他们人生的1059。
  当研制导弹的资料摞满了大半间办公室时,当他们拨开被荒草覆盖的工厂准备在那里加工导弹时,当他们拿着玉米面饼喝着玉米楂子粥却绘制着中国最尖端武器的设计图时,每个人都知道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有多难,但每个人都为了那飞上蓝天的目标日日夜夜地努力着。
  1958年7月,毛泽东拒绝了赫鲁晓夫提出的建立中苏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提议后,两国间原来亲密无间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一个月后,在完成了P-2导弹的发射演练后,五院第三设计部搬到了北京南苑的一个破旧大机库里,他们在这里一边绘制图纸,一边开始了导弹的仿制工作。
  然而奇怪的事情出现了。帮助完成仿制的专家陆续到了,唯独没有试车台的专家,而运来的资料中也没有一张和试车台有关。
  任新民,后来的两弹元勋,“中国航天四老”之一,此时只有43岁。他率领中国那时能集合的精英进行着艰难的探索,而苏联恰恰在此时留了一手。
  “你们应该按协议提供试车台的资料,不然我们的发动机怎么试车?”任新民直率地质问苏联专家组组长米留申。
  “这个很好解决,你们可以拿到莫斯科去试,那里有完备的实验设备,我们给你试,这样很好吧。”米留申貌似友善下的傲慢深深地刺痛了任新民。
  任新民拒绝了苏联的“邀请”,他坚决要自主研制发动机,建中国自己的试车台。得知消息的苏联负责人不屑一顾,连试车台都没见过的中国人,怎么可能建得出试车台?拒绝了帮助就意味着成长,尽管这成长注定要经历风雨的考验。
  试车架全部使用焊接工艺,而我们的工人只有少数人掌握氩弧焊。没工人,国家将北京211厂的240多名铆工全部转为焊工,那时国家连氩气都需要进口,一小瓶氩气要6万元人民币,三四天就会消耗完。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西北望 道且长
第一节 梦想开始的地方是远方
第二节 那趟不曾回头的西去列车
第三节 世界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第四节 草棚礼堂中的开学典礼
第五节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第六节 两弹升空曾为少年舞忠魂
第七节 时空中那些永远年轻的梦想

第二章 鬓微霜 又何妨
第一节 青春——有一种青春刻着国之大者
第二节 道路——有一种道路叫不问前程
第三节 扎根——有一座高山挺立着国家尊严
第四节 初心——他们生产的机床名叫“忠诚”
第五节 岁月——左手咸菜右手机密
第六节 生死——生要向西,死葬长安

第三章 赤子心 国恒强
第一节 15位老教授的一封信
第二节 创新港里的西迁天团
第三节 起飞,从西北的天空
第四节 硬核,西迁路走出大国重器
第五节 向西,向太空
第六节 无问西东与年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