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钱塘一家人
0.00     定价 ¥ 5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3970024
  • 作      者:
    作者:朱晓军//傅炜如|责编:丁辉//朱立
  • 出 版 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下沙位于钱塘江下游北岸,过去是江槽和滩涂,“江流主槽南北迁徙不定”,至新中国成立前,七堡至盐官一带江槽在5公里至12公里范围内摆动,“两岸此坍彼涨,极不稳定”。1949年后,钱塘江两岸历经长达26年的大围垦,北岸出现了下沙,南岸有了南沙。 他们追逐钱塘江的大潮,创造自己的时代篇章。
展开
作者简介
朱晓军,浙江理工大学教授,文学创作一级。在《当代》《北京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近三百万字,出版有报告文学《一个医生的救赎》《高官的良心》《快递中国》(合著)等。先后荣获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短篇报告文学奖、中国改革开放优秀报告文学奖等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时代是海,家是一条船。 1949年,八岁的缪庭富随家从大江东迁居到江对岸的猪头角。七十多年过去了,他从猪头角人变成下沙人、开发区人,现在又成为钱塘区人;从住茅草棚到出入于高楼大厦和别墅,从农民变成了市民。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缪庭富一家人勇立潮头,踩着时代的节拍,办厂经商,走上致富之路。钱塘江浩浩荡荡,人生路起起伏伏。缪家的故事,就是平凡而伟大的中国人开创新时代的故事。
展开
精彩书摘
1
有的话像块煤,刚听到时你没有在意,可是说不定哪天它又燃烧起来,温暖了你的心。
“人民给我一方土,我还人民一座城”就是这种话。我不记得何时,在什么背景下,在下沙听过或见过这句话。起初我觉得这不过是个口号,或一条挂在墙上几天或几个月后就没了的标语,没有在意。
几年前,不知被记忆覆盖多少层的“人民给我一方土,我还人民一座城”突然从心底冒出来时,我感到温暖,感到心头一热。不知这一口号是谁提出来的,我觉得他很懂下沙这片土地,也很懂下沙五万人民的期待与渴求。
下沙,位于钱塘江北岸,亦称“北沙”,它与南岸的沙地——“南沙”犹如骨肉同胞隔汀相望。它们本来血肉相连,至嘉庆十八年(1813),钱塘汀改道,下沙所在地区成为河道与岸北的滩涂。钱塘江南北两岸的广阔滩涂犹如一张宽达十几公里的巨型大床,任由潮水翻滚。它从南翻滚到北时,北岸就出现坍江,泥沙被潮水裹走,送至大海;它从北翻滚到南时,又把北岸的灾难复制到了南岸。
据史书记载,从唐武德六年(623)至新中国成立的1300多年间,有记录的钱塘江潮灾就有183次,平均7.25年一次;明清及民国时期,潮灾更频繁,平均4年一次。据《余杭县志》记载,1905~1948年间,七堡至盐官一带,江潮摆动范围仍有5—12公里,大坍江4次。钱塘江每次翻滚都会给岸边的百姓带来灾难,百姓或丧失土地,或家破人亡。 缪庭富出生在饱尝钱塘汀的恩泽与暴虐的农民家庭,坍江犹如一个幽灵盘踞在他内心深处。他第一次目睹坍江是在1949~6月,汀南的梅雨季,天空阴沉沉的。太阳像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偶尔探出头来,没过一会儿就被赶跑了。雨没完没了地下着,早起睁开眼睛时它就在下,晚上闭眼睛前它还没下完。空气犹如拧不干的洗澡巾,贴在身上,黏糊糊的。雨天,农民种不了地,盐民晒不了盐,只得蜗居在草舍里,等待天晴。
南岸的沙地,有农民仰望天空,满脸愁云地说:“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这还不算恐怖,恐怖的是梅雨季是钱塘江的潮汛期,风疾浪大,空中散发着黏稠的成腥味儿。一场接一场的雨浇得钱塘江暴跳如雷,汀水从上游火冒三丈地冲下来。
那天,缪庭富坐在学堂里的板凳上,听着身穿粗布衣衫的先生摇头晃脑地念着《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对于八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深奥、晦涩、卡卉燥和乏味,他哪里提得起精神?听着听着就两眼蒙咙,昏昏欲睡,脑袋像沉沉的稻穗耷拉下来。
“坍江啦,快到钱塘江捞东西啊!”
随着喊声,外边传来嘈杂声和脚步声,似乎有许多人在往江边跑。
这一下赶走了缪庭富的睡意,他顿时来了精神,脑袋像雄鸡似的昂起,脚伸到桌腿外,想蹿出去看看热闹。可是,当目光落在教书先生手里的戒尺上时,他的脚像啄谷粒的麻雀见到扑过来的大狗,惊飞似的缩了回来。缪庭富读了两年学堂,不仅读过《百家姓》《千字文》,也体验过被先生打板子的滋味。先生四十来岁,看似儒雅,下手却很重,缪庭富被抽过几次。
“这次坍江不知冲走多少草舍?”外边传来忧虑的议论声。
缪庭富还没见过坍江,不过坍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生于萧山县新湾乡冯家楼,出生那天正好是农历六月十九,民间相传为观世音菩萨成道日。村里的老人说,这孩子有菩萨庇佑,很有福气。对生活在钱塘江畔的人来说,这个月份的确很好。正值夏日,钱塘江恢复了母亲河的形象,一江碧水,波光粼粼,散发着慈祥的母爱。
新湾也叫新湾底,意思是新掘的湾到了底。新湾被盛陵湾分为两半。盛陵湾是沙地上的一条重要河流,它像一条蓝色绸带串联起了新湾的几个村落,如共裕村、共和村。新湾人喜欢临湾而居,盛陵湾的水可以灌溉农田,湾上水可以载舟,在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年代,这可以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舟楫之利使得新湾形成了较繁荣的集镇,虽不及西北部的大镇头蓬那么繁华热闹,但镇上也有不少小本经营的家庭店铺,有做蒸笼、箍桶的,有弹棉花的……
原来新湾的西北是小泗埠镇,直北是三岔埭镇。它们被坍汀一一吞掉后,新湾就靠近了钱塘江。冯家楼挨着汤家楼,那边有个横江湖,湖面宽约三四十米,可以通船。汤家楼往东五六里就是钱塘汀,新湾人称它为“直江”。潮汛一来,汤家楼便岌岌可危。
1947年秋天,冯家楼坍江。缪庭富虽没目睹到那惨烈的情景,却记住了那骇人听闻的“轰——趴,轰——趴”的坍江声。坍江的速度是很快的,眨眼的工夫,一片土地就没了。缪庭富的父亲缪瑞继是土生土长的沙地人,跟钱塘江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摸透了它的秉性,知道留下来凶多吉少,急忙划拉一下东西,领着家人仓皇逃离了冯家楼村。
P5-7
展开
目录
主要人物表
第一章 这方土
第二章 那个人
第三章 胸罩厂
第四章 小白鸽
第五章 盘山道
第六章 那女孩
第七章 倒闭了
第八章 又一家
第九章 在船上
尾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